古典音乐在中国真的很“热”,我的一个同事这样说道......
我心想:是很“热”,可这种“热”已经成了盲目的,甚至是无知的。
热爱艺术,热爱音乐是好事情,但对于没有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家长来说,孩子学琴,很多问题,理解的非常表面。音乐带给孩子们的应该是美,是快乐。不应该是痛苦,更不该是煎熬。
第一点:中国有一条祖训,“不打不成材” 。北方人大多更是把这条该死的租训当成圣经,实际上这绝对是错误的观念。有很多家长在孩子反复练习未果之后,就开始发脾气,甚至打小朋友了。认为是小朋友没有专心,没有注意力集中。可这根本不是小朋友的错,注意力无法集中主要因为两个原因:第一,根据小朋友的年龄和自身状况,实际上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很有现。(一般比较好的状态也就是15-20分钟) 第二,老师根本就没有教给小朋友演奏的标准和音乐的概念,如果没有教,那我们的孩子又该去注意什么呢?可家长根本不懂得其中原由,我们的小朋友又是有苦说不出.....
实际上,因为练琴“打孩子”或“发脾气”,除了能加剧小朋友紧张之外,没有任何正面意义。如果心平气和的引导,效果会好何止一百倍。 还有,很多家长认为小朋友懒惰,不打就犯懒。可是换个思路想一下,相信练过20年钢琴并且毕业工作后还坚持练琴的老师或钢琴家,最有发言权了,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热爱音乐。 想练琴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热爱。不想练琴就可以有一万个不同的理由,人类总是可以为不想做的事找出很多理由,并且听起来还都很合理。
第二点: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无论做什么,都应从娃娃抓起。可对于钢琴这门艺术来说,关键在于艺术的表现,若想表现好艺术,那就需要演奏者加入自身的理解,可是我们真的能指望一个8至10岁的孩子诠释好贝多芬的奏鸣曲吗?贝多芬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寓意,不夸张的说,每个小节都有内容。可我们的孩子,大多数弹的只是一堆音符而已。毫无意义,毫无内容。甚至弹奏的时候,连踏板都可以不踩。试问:演奏钢琴不用踏板这是哪派的功夫? 俄派?还是欧洲弹法?踏板是钢琴的灵魂,连踏板都不用的演奏者,他的演奏怎么可能打动人心?
有的家长会说:学生学的时候小,所以没学踏板。或者怪老师没教……又有家长会说:将来竞争很激烈,在小学之前一定要考完10级,所以才早学。那我告诉您: 钢琴艺术与文化课学习完全不同,音乐需要演奏者的理解。一副好脑子,一副烂手,就极有可能促成好的演奏。一双好手,一副烂脑子,只能促成机械无内容的弹奏。而音乐的真谛是用心去演奏,若想很好的诠释一部作品,需要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当时音乐的风格。作品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甚至要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可这些我们能指望孩子做出来吗?
音乐应该让我们活的富有诗意。我们学习音乐,不是学习一堆音符,更不是学什么手型。根本不需要学很早,我认识一个12岁学琴,17岁弹肖邦练习曲〈冬风〉的孩子。现在人家在俄罗斯基辅音乐学院学习,而我们大多数学生是根本不想走专业的。
第三点: 找你能力范围内最好的老师,对于初学的学生,你的老师最好具备以下几点:教师应该有专业,有热情,有耐心。没有专业的热情是盲目的,没有热情的专业是苍白的。
有些家长认为初学的小朋友学琴不必找好老师,越便宜的越好。我想再次强调一下,这是完全错误的认知,学习错误的知识比盲目的浪费时间更可怕。如果你学的东西是错误的,那么越努力,错误越严重,再想改是非常难的。好老师收费贵一点,是正常的。如果太在乎钱,我觉得根本就别学钢琴,
艺术是奢侈品,越往后越烧钱。
第四点:练习的习惯,法则永远是质量大于数量,大师弹简单的小品经常可以催人泪下,可我们的孩子,弹很高难度的乐曲,听起来往往让我们觉得很乱。
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对作品的理解不够。另外就是急功近利,这是最有害的。任何作品,在手够大的前提下,弹出音符并不难,可难的是弹出内容弹的精彩。我帮学生算了一笔帐,如果你每天能够精确的练好四个小节,尽量避免重复做工,那么10年之后,你应该就是一个高手。而非“一部只会弹音符的机器”(一天四个小节,一个月就是120小节,一年1440个小节,10年就是14400个小节) 高质量的14400个小节意味着可以词能达意的表现好50部钢琴作品。而表面看起来识谱很快的学生,10年之后真的能演奏好50部作品吗?暂不说50部作品,我想能不能弹好5部作品都是问题。
大多数学生每天只是在重复一样的东西,该错的还是一样错,不该错的弹多了迷糊了也犯错。最后练习无奈的变成了走过场而已。实际上那是极不明智的练习方式,愚公精神是不适合学习钢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