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要跟各位探讨是“优美音质的探求”。学习任何乐器或声乐, 无论有多么好的乐曲、多么快的手指, 或多么宽广的间域, 如果没有优美的音色, 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因此一位音乐学习者, 必须从初学时就要分辨音色的好坏和音色的变化, 且持续不断地追求美好的音色, 如此所演奏或演唱的音乐才可能深入人心, 感人肺腑。而在钢琴的学习上, 声音的好坏来自触键的方式, 而触键的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基本的音质,同时也是弹琴时放松或紧张的关键。
钢琴的发声法是用手指按下键盘上的琴键, 引动击弦机上包着软颤毡的木槌敲击金属弦, 使琴弦发生振动、琴身发生共鸣而产生声音。当我们给予琴键一个集中的力量时, 木槌便能快速地将所有的力传到琴弦上, 使琴弦开声密实, 具规律性的振动, 而产生集中且饱满的声音, 这种声音就像涨满了气的皮球, 拍在地上发出清脆有力的声响, 感觉是很好的。因此美好的声音应是能给予我们实在、满足的感受, 同时能触发我们的想象力。
在钢琴上奏出优美声音, 有赖于指尖“力”的集中, 然而指尖上的呼是从手指本身或是手腕、手臂、身体哪个部位产生的呢?这是一个很根本的问题, 我们可由钢琴制作的发展和钢琴音乐的历史去探讨。十九世纪后, 由于工业革命促进了钢琴的制造技术的改革;也因为社会的变动, 革命思潮的兴起, 人们在艺术的表达上有了强烈的个人因素, 作曲家在钢琴的音响和音域上有了更大的要求, 因而加速钢琴制造的进步。1950年左右, 钢琴制造家们完成了有关今日钢琴制造的基本技术, 其中包括金属框架(原先是木制), 音域的增加, 软毡琴槌, 双卡子击弦机, 踏板等设计,这一切的改变使行钢琴在音域、音量、音色变化、触键要求的力度有了大度的改变:触键方法便不仅限于手臂本身的力量, 更需要利用手腕、手臂、甚至整个身体的力量, 才能完全发挥现代钢琴优美的音色与音响的特色。
历史上第一个使用身体力量、高抬手臂弹奏钢琴的人便是贝多芬(1770 -- 1827)。贝多芬把这种弹法传给了弟子撤尔尼、李斯特与雷雪替兹基, 并把它运用到演奏与教学中,从而建立了现代钢琴演奏的方式---运用手臂和手腕, 将身体的力传到指尖, 便可在现代钢琴上弹奏出对比强烈的音响与变化多端的音色, 对人类的情感能够做更深刻、细腻和戏剧性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