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制造六大误区
“第一个误区:思维方式的误区。我去过许多钢琴厂,看到从厂长到技术人员都在千方百计地在钢琴的声学品质和演奏性能上下工夫。但是他们存在思维观念上的误区。现在使用者和生产者都普遍认为:好的钢琴就是声音大、响、亮、脆、高。而且以此作为评价钢琴优劣的标准,久而久之,成了一种固定标准。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或者说是偏见。因为,钢琴是从西方发展并传到中国来的乐器,无论在制造或使用当中都应当以西方的思维方式或审美情趣为依据。钢琴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伴随着教堂合唱、宗教的发展。对其音色的要求应该是纯净、浑厚、细腻、宁静、含蓄。而中国钢琴制造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观念呢?主要因为中国音乐的传统是高亢、明亮,就象是黄土高坡的陕北民歌的表现一样。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东方人和西方人在意识形态、生活习惯、审美情趣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别,这就如同声乐中西方的美声唱法和中国民族唱法一样,而用中国人自己所固有的民族情趣、思维方式来指导生产西方传来的钢琴,必然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钢琴。用这种思维方式生产出来的钢琴是不符合西方的使用要求的。钢琴象美声唱法,中国的民族乐器板胡、笛子、唢呐象民族唱法。我不知道这种提法是否尖刻,也请大家来研究探讨。 “而这种‘中国式’钢琴的市场前景如何呢?因为现在中国钢琴的生产90%是内销,面对广大业余使用者,由于他们存在思维方式的误区,不得不使许多钢琴厂去迎合他们的要求。目前这种钢琴还有一定市场,但从长远来讲,国内专业使用者以及国外的批发商是决不需要这种音色的钢琴的。因此,每一个钢琴厂都应当及时调整观念,立足一个新的钢琴音色要求。
“第二个误区:制造中的误区。钢琴是一种和声性乐器,包容整个音域,但真正用于音乐会的钢琴是七英尺以上的三角琴,现在仅有‘星海’与‘珠江’厂有少量生产。目前大部分是七英尺以下的三角钢琴和立式钢琴,这些类型的钢琴都是家庭用琴或练习、教学用琴。在声学品质要求上就是纯净、和声性强、共性强,而不是音量大、个性强。国内钢琴制造厂应当在声学品质的纯净度上多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与国际接轨,打开国际市场的销路,进一步增加在国内的销售量。现在有的企业恨不得把小三角琴也搬到舞台上,把音量做的大大的、声音亮亮的。在榔头的处理上,也是用药水整个浸泡,把整个榔头包死,造成音色过亮;为了减少榔头的明亮度,还要几次用针去扎。这种扎法最多能够扎5次,最后就要扎到木头上了,榔头也就报废了。其实,这种做法与国外琴完全相反。国外的钢琴出厂之前,一点药水不浸,保持榔头呢原始松软的状态,而使用者买琴后,根据环境条件,逐渐地加滴药水,以调整钢琴的音色。在西方,对钢琴的音色要求并不是音量大、明亮就是好琴,而是听钢琴的每一个音的延续是否长,是否衰减得慢,声音很纯。一台好琴刚弹的时候,声音并不大,而是声音能够保持的住。
“第三个误区:演奏手感的误区。现在有的使用者或是生产企业,注重于弹奏时轻,好弹。当然,这对于小孩子是可以的,但是作为专业使用者,弹奏轻的琴并不好,这样使钢琴的表现力大打折扣。现在一些钢琴厂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开始将琴键负荷加重。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矛盾,琴键重了,回弹速度变慢,演奏迟缓,同样影响了钢琴演奏技术的发挥。所以对于钢琴的演奏手感要求是轻重适合,反映灵敏,弹轻的不能“死”,弹重的要有力度。这样的要求,对于钢琴制造是比较高的,要求在击弦机的所有环节上都是顺畅的。
“第四个误区:轻视调整的误区。中国钢琴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之所以上不去,主要是缺少最后一道调整工序。欧洲钢琴之所以质量精良,是因为他们十分重视钢琴的最后一道工序——调整工作。德国的斯坦威或是奥地利的伯森多夫钢琴厂,厂内都有数名终身从事调整工作的调整师。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有自己独特的品味和修养,经过他们调整的钢琴,可以顿时身价百倍。现在德国琴、奥地利琴是世界一流的,七英尺三角琴价格一般五六万,日本琴一般是二三万,而中国琴一般是八九千美元。立式琴,一般德国琴8000美元,日本琴4000美元,中国琴1000美元。为什么中国琴价格如此之低,就是没有经过整理。现在中国琴之所以能够出口,主要靠的低价位。琴出口以后,经过国外专门人员调整,仅用一天的时间,就可以提高一倍的价格卖出去。我曾在国外看到过中国琴,音色相当不错,但那是经过调整的。所以,大部分钱都让外国人赚了,我们的钢琴却是在低价的卖材料。因此,各个钢琴厂应当特别重视调整工作。为了了解西方对钢琴的品味要求,我们要多看、多听、多交流,用西方人的品味、情趣去调整钢琴才行,而不能用中国人的品味去调整琴。
“第五个误区:共性与个性的误区。钢琴本身是工业化与艺术性的统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即钢琴制造发展到今天,工业化要求钢琴制造要达到整齐划一、规范统一,强调的是共性;艺术性要求钢琴制造要达到满足不同使用者对外观的要求、对音色的要求,强调的是个性。钢琴制造在发展到现代社会高科技的今天,实际体现了一种矛盾的统一性。目前国产钢琴需要的是共性,而不是个性。也就是说,首先要做到钢琴生产的规范化,然后再谈风格问题。现在国内钢琴生产有一种说法,说现在钢琴内部机械已经基本定下来,以后设计变化的不过是外形,以不同设计满足市场的需要。这种观点是存在误区的。因为,目前国产钢琴主要市场是家庭教学使用,要求是88个键的均匀统一,包括音色的统一、手感的统一。现在有人说,低音可以重一点,高音可以轻一点。我倒不那么认为,有一点轻微的差别是可以的,但不能为人知,最好是均匀一致。这一点恰恰是中国人最难做到的,而又恰恰是西方人的长处,他们往往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同一个机械动作,才使西方钢琴优于中国钢琴。中国人的长处是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善于设计创造。据我在美国学习时了解,美国计算机的发源地硅谷,就是利用东方人进行开发设计,利用西方人进行规范的操作,从而造就了人类计算机的伟大事业。我也听说,国内有些企业也开始认识到这一点,准备使用西方人进行规范操作,去打中国的钢琴品牌。
“第六个误区:不重视钢琴演奏环境的误区。现在不少钢琴使用者及生产者,都不太重视钢琴生产或演奏的环境,其实环境条件对钢琴本身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现在对钢琴影响最大的是湿度,钢琴演奏最适宜的湿度是50—60%,差一点是40—70%,30—80%以外就不行了。低于20%就要加湿,高于80%就要除湿。在超过规定湿度的环境中演奏,再好的钢琴也完了。一般钢琴厂建在海的南边方向较好,斯坦威钢琴厂位于汉堡在海的南边,烟台龙凤钢琴厂的方向也不错,但如果青岛有钢琴厂就不好了。我听说,南方的一些文化厅花了上百万元买了斯坦威钢琴,封闭在一间屋子里,当宝贝一样放着。但屋内没有任何除湿装置,湿度接近100%。过了几年拿出用时,键子不起了,榔头呢发胀,击弦机每个机轴都失灵了,整个钢琴已经无法用了。还有中央电视台的一台价值一百万元的九英尺斯坦威琴,音板因为干燥裂了近一米长的缝,实在太可惜了。我认为,无论是做琴的还是卖琴的,都要考虑环境影响。每一个演奏钢琴的人,也宜在自己的钢琴附近放一个湿度计,可以随时观察室内的湿度状况。如果有这样一个装置,超过湿度范围时就自动报警那就更好了。我建议钢琴厂在钢琴出厂前最好带一个湿度计,价格也不贵,虽然成本加了一点,但对钢琴确有很大好处。”杨鸣老师最后说:“现在世界钢琴制造业处于一个十分不景气的时期,有些钢琴厂处于倒闭的境地。而中国钢琴近几年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考虑如何打入国际钢琴市场。目前,中国钢琴还处于最低的层次,利用最低价位向国外销售。但世界上大音乐厅还是欧洲琴的市场,小音乐厅、音乐院校主要采用德国琴、奥地利琴和本国名牌琴。家庭用琴主要被日本雅马哈复盖。中国琴的价格虽然仅是外国琴的四分之一,但材料并不比外国琴差,差的只是最后一道工序。中国的钢琴制造业要耐下心来狠抓钢琴整理工序,要抓开箱率,现在只凭一二台样品琴是不行的,要搞好整体琴的质量,使每台琴开箱都合格。现在星海、珠江两厂的钢琴基本稳定,但一些小厂的钢琴质量就不稳定了。希望中国的钢琴制造业利用现在的好机会,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中国钢琴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