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盛于唐而源于泰,历史上又常称真为秦筝。《史记·李斯谏逐客书》中记有:“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汉书·盐铁论》亦记有:“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从这些正史的记载中不难看出,筝源于秦,并曾在秦地广泛流行过,这正是被称为秦筝的首要大原因。
随着历史的变迁,秦筝亦东渐南移,和当地的戏曲、民间音乐相结合,结果形成了多钟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诸如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浙江筝以及蒙古筝“牙托克”等,使中国的筝乐内容十分丰富而又生动。但是,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在中国筝的发展地陕西地区,在近二、三十年前,“真秦之声”的筝乐却儿近绝响。这个地区有着丰富的戏曲和民间音乐,在其它地区实属少见,正式“百戏陈杂”,大至秦腔、郿户、线腔、碗碗腔,小至端公戏、陕北道情、说书或西安鼓乐等,其间传统的惯用乐器均不为少,但唯独无筝或极少用筝。只有在榆林地区才用等作为伴奏乐器,和扬琴、三弦、琵琶一起,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出现,演奏方法也比较原始。我们可以把榆林小曲中所用的筝看作是奏筝的余绪,但它还没有形成一套有表现力的技法,亦没有足够的曲目在手法和风格上可以说明它已自成一格。因此,秦筝一词只是对中国筝的另一种称谓而已。
近些年来,秦地筝人有感于秦地筝乐几近绝响的状态,奋力开拓秦地的筝乐,随着今天筝乐新的发展和交流的频繁,产生包含丰富音乐内容的真秦之声的秦筝流派,开来为期不会太远。由秦地筝人周延甲和强增抗先生根据陕西地方戏曲的音调而创作的《秦桑曲》,即可说明。
李白有五言古诗《春思》一首,曰:“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曰,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在诗中,诗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写了一个女子深切眷恋自己丈夫的心绪。《秦桑曲》的作者,借用诗中“秦桑”一词,描景以述怀,把深切眷恋的情思,通过咏叹性的曲调,很自然贴切的表现了出来。
戏曲,和中国音乐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无论是声乐或器乐,由于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造成其特殊的风格,有些器乐曲甚至就是由戏曲脱胎而来。《秦桑曲》的作者正是意识到这一点,要创作出有风格、有特点的秦地筝曲,必须吸收秦地戏曲的养料。他们首先根据诗的情趣,来用了咏叹性较强的曲调,结合音程的大跳,利用古筝按滑音的手法,将曲调中偏高的四级音及偏低的七级音委婉的演奏出来,很有秦地音乐的地方色彩。在技法上,重按音的连续演奏是不多见的。尤其是乐曲的结束部分,无声音阶的模进,在三个八度宽阔的音域中,配合右手的摇指,由慢至快的演奏,显示了相当的难度;同时也使乐曲得到更充分的表现,更具完整性。但在后来出版的乐谱中,却删改了这一部分,使乐曲的结尾显得平淡了一些,缺少“一声长在耳,万恨重经心”的回味感、
《秦桑曲》的创作手法并不算十分新颖和现代化,在旋法的格式上都更接近于传统,比较地道,真是地反映了秦地音乐的风貌,这对开拓和今后发展秦地筝乐都是有益的。应该说,这是一首成功的作品。秦地筝人的努力成果,正在使中国筝乐的内容得到进一步的丰富。有感于此,在八月十日的古筝演奏会上,我将一再演奏介绍这首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新筝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