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声音是空气振动,由一个音源开始,以声波形式扩散,就像在平静的池塘里丢入一颗卵石造成扩大的圆形涟漪。鼓面的松紧也能藉者增加或减少压力来调音。对于全世界的打击乐手来说,用边框或是旋纽来将他们的鼓调到绝对或相对音高是家常便饭。调整螺丝(如欧洲人的定音鼓、或是伊朗的高脚形东贝鼓(Doumbek)),把鼓面弄紧、或是用水把鼓面弄湿(这样鼓皮就会潮湿而变松)、或用火烤鼓皮(这样鼓皮会变干,变紧、变低lower)。但鼓手也有可能超越乐器的性能,演奏出不同的音符,有些音符还颇精准。这对西方世界的我们来说真是一项大惊奇,因为我们都认为鼓只是种噪音制造机,我们所听不出来的些微音高变化以及音色,在非洲或是印地安人就有可能听的出来。
2.发声体就是一个振动体。它在空气中造成的声波,也可以使另一个物体发生振动,如这物体的固有频率接近或相等于声波的频率,就发生共振(Resonant),使这个物体的振动幅度很大,因而也就发出了相当大的声音来。这种发声体的共振,叫做共鸣。 3.上下皮松紧度相差正负10%大致上能获得较佳共鸣音,松紧度相差太多则无共鸣。 4.当敲打鼓皮时,鼓桶身(Shell)也同时产生共鸣的振动频率。我们可以试试看将鼓皮轻放鼓上,用棉槌轻敲鼓桶身或是以手指关节轻扣桶身,就能够听到桶身音高(Pitch)。
鼓皮松紧度适中的振动频率,与鼓桶身振动频率互相呼应,共鸣度佳。鼓皮调太紧或太松,与桶身的振动频率无呼应,共鸣互相抵消,那么鼓声会变得死寂呆滞。
二.击打鼓皮时,会产生下列的声音:
鼓棒接触鼓皮的撞击声音(Attack)。
鼓桶身的共鸣(Resonance)。
鼓的底面皮产生的共鸣声(Resonance)。
若打的是小鼓,小鼓响弦的声音也包括在内。
在击鼓时若想鼓声嘹亮、清楚及传得远,鼓棒应在击到鼓面后,尽快离开鼓面。同时要有足够的力度令下鼓皮一同震荡。若击鼓后,鼓棒仍然压着鼓面,那么底面2块鼓皮便没法产生共震,听到的只有闷音。
三.有关鼓皮:
鼓皮的大宗主要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研发了一种称做Mylar的聚脂薄膜(Polyester Film),而这种超高张力和强度的薄膜,不怕气侯干燥或是潮湿。如今台制鼓皮的原料也是进口的,只是有分两种原料:1.美国3M公司生产的。2.杜邦公司生产的,来源都是由美国进口到台湾,跟REMO用的原料是相同的,但是生产技术略逊一筹。
鼓皮调松低频较多,鼓皮调紧则高频较多。
鼓皮以薄(Diplomat)、中(Ambassador)、厚(Emperor)区分,薄鼓皮音色较明亮细致,厚鼓皮低频足、耐用、适合重金属重敲击。
通常共振面(下皮 Resonant side)以单层薄鼓皮为多。
不同的鼓皮厚薄、不同的鼓皮材质、决定了不同的音色。
鼓皮调得太松,打击时鼓皮容易凹陷,鼓皮调得过紧,打击时反弹力过大。
有人非常容易的就会打破或打凹鼓皮,许多鼓手也许会认为这是自然损坏,这就值得商榷了,因为有可能是你不正确的暴力击法所致。当你用手向下按鼓皮到再也无法向下之处,如果你再强行向下按,超出鼓皮承受范围后,就会出现凹点,甚至破裂。还有就是超出鼓皮承受范围,并无法获得更大的音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