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任,江苏常州人,聪明好学,青年有成,学贯中西,才兼理文。他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又是物理学家。20年代初期,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有四位教授: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赵元任是最年轻的一位。他主要的是搞语言学,音乐是他的“副业”,不过他的副业收获是相当丰硕的。
《新诗歌集》鲜明地体现了“五四”精神。它收集了赵元任从1922年到1927年创作的14首歌曲,其中《海韵》是多段合唱。“五四”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当时新诗如雨后春笋,但适合于谱曲的不多,赵元任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些新诗来谱歌,歌集特以“新诗”命名,这本身很可以说明赵元任对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态度。“五四”讲科学和民主。论民主,歌集中有《劳动歌》、《卖布谣》、《织布》等同情劳动者的歌,这种题材在当时的音乐创作中是极少涉及的;另外,还有个性解放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等歌。论科学,他热情地学习和有成效地运用外国近代音乐创作的先进技巧,认真地吸收和创造性地发挥我国传统音乐的宝贵经验,并且越到后来越注意把二者结合起来,用以表现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创作了我国第一批具有时代特点、民族特色和较高技巧水平的现代“艺术歌曲”。他的不少旋律,既有民族美感,又有新的风采。他的和声,艺术表现比较丰富和具有一定的民族特点,这不但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而且是我国和声音乐创作第一阶段的可贵收获。尽管《新诗歌集》各首歌曲的社会意义和艺术成就不同,但总的看起来,它不失为一个艺术结晶体,一部有历史价值的艺术歌集。
《教我如何不想他》是赵元任的代表作品之一。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歌曲。中国两千多年来,受着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统治,什么恋爱自由、个性解放,统统被视为邪想异端,遭受打击。想情人被视为“邪念”,看情人被说为“邪视”,说情话被指为吐“淫词”,唱情歌被定为唱“淫曲”。诗人刘半农和音乐家赵元任不管这一套,口口声声“教我如何不想他”,将真挚的爱情明明白白地唱了出来,这也算当时的一种新潮流。此歌旋律很婉转,大体采用戏曲道白仄高、平低的办法(如“头发”、“银夜”、“海洋”等),显得很雅致。另外,平声字相连,多用先高后低的曲调(如“微云”、“微风” 等);仄声字相连,多用先低后高的曲调(如“不想”、“恋爱”、“慢慢”等),抑扬顿挫,优美动听。一歌四段,每段五句,都以“教我如何不想他”作结。这一句,可以看做是此歌真正的主题。它从西皮过门末句脱胎而来,然而,生动利落的西皮过门,已经化成婉转动人的歌腔了。它化得那么自然,那么巧妙,几乎不露戏腔的痕迹,仿佛它完全是发自肺腑的爱情的心声,它已经成为此歌旋律链条中一粒粒珠玉,与其他乐句有机地联系着,和谐地统一着。此歌采用我国传统音乐罕见的三拍子,但又不是欢快的华尔兹,而是抒情中板,三拍子在这里起到加强音乐的“荡漾感”的作用,以表现爱情的幸福。但在“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两句,又不知不觉地转为四拍子,表现某种苦闷和忧伤。此歌转调频繁,转得极自然,E—B—E—e—G—e—E,造成了丰富的调性色彩对比,深刻地表现了一种追求爱情幸福和思念的苦恼交织的感情。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我如何不想他》是一支富于艺术创造性的歌,赵元任是一位富于创造性的作曲家。
1981年五六月间,年近九旬的赵元任教授应中国科学院邀请,从美国返回祖国访问,有人问他,《教我如何不想他》可否理解为爱情歌曲?赵元任回答说可以,但“他”字代表一切心爱的他,她、它。还指出,此歌的歌词出自当时旅居伦敦的刘半农手笔,故又有强烈的思念祖国和怀旧的感情。
《上山》(胡适作词),作于1926年,表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的突出创造是生动丰富的朗诵性曲调和颇有光彩的歌唱性曲调相结合。这种朗诵性曲调,和新诗的语言及上山的动作、情景相结合,显出丰富性、生动性。这种歌唱性曲调,在几处歌唱景致转折时出现,它和朗诵性曲调相连接,朗诵性曲调好比是枝和干,歌唱性曲调是开放的鲜花;在恰当的时间和位置开放,结合着调性的变化,有几处颇为精彩,如G小调的“我好像打开了一条线路”,G大调的“上面果然是平坦的路……”特别是B大调的“明天绝早爬上最高峰,去看那日出的奇景”,这是歌曲的最亮点,以B大调响亮的主和弦,结束在三音上的不完全终止,鲜明地突现了“日出的奇景”。
《海韵》(徐志摩词),作于1927年,是一部精美的多段合唱曲,手法简洁而艺术效果斐然。写一位爱好自由的女郎来到大海边,唱歌、跳舞,最后被大海吞没了。曲中有三个音乐形象:女郎、诗翁和大海,都很鲜明,而以女郎形象最为突出。女郎形象主要由一至四曲的结尾构成,而每次的结尾均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女郎的独唱,一、二、三曲唱5小节半,第四曲唱7小节,这一闪而过的优美的“中国派”旋律,却给人们留下了过耳难忘的深刻印象;二是每次女郎独唱后合唱团接唱的几小节合唱,线条柔美(一、二、三曲),色彩迷人;三是8小节钢琴过门,用晶亮而醇和的高音音色,富于舞蹈韵律的音调,给女郎形象以精致的补充。诗翁是一位关注者、同情者、惋惜者,他的形象主要体现在合唱中。开始时他劝告女郎不要到大海边上去,要女郎回家;大海震怒时,急呼女郎快回家;大海吞没女郎后,他以无限惋惜的心情,唱着“女郎在哪里……沙滩上再不见女郎”。这第五曲,是一首高品位、高水准的合唱曲,它从D大调女声二部合唱,进入D小调的混声合唱,以“呜咽断续句”来表现“沙滩上凄凉的景象”(赵元任语)。这里多次运用了“无声胜有声”,才深刻地体现了此曲迷人的艺术氛围,加强了《海韵》全曲的艺术分量。
钢琴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但作为歌唱的伴奏,而且积极参与了艺术表现。独唱、合唱、钢琴,三者在《海韵》中是互相联系的重要因素。钢琴对大海的描写,女郎形象的塑造,女郎与大海挣扎情景的描写,均有比较好的艺术效果。特别是挣扎情景那段20多小节的独奏,用转调的分解和弦音以及两处急促半音下行,绘影形声地完成了艺术表现的任务,可算得意之笔。
早年的求学之路
赵元任于1892年11月3日生于天津。父亲中过举人,善吹笛。母亲善诗词及昆曲。他从小就显露出语言天才,各种方言一学就会。14岁进常帅1溪山小学。 1907年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预科,成绩优异,英语、德语都学得很好,深得美籍英语教师嘉化的喜爱。嘉化常邀赵元任去他家中作客。善于弹钢琴和唱歌的嘉化夫人还教赵元任唱《可爱的家庭》和《离别歌》等歌曲。这是赵元任接受西方音乐的开始。
1909年,赵元任考取了留学美国的官费生,在康乃尔大学主修数学,选修物理、音乐。同时,向姜斯东学习作曲,向夸尔斯学习钢琴与和声,向席佛曼学习钢琴,还上过多年的声乐课。1914年获数学学士学位。在该校哲学院学习一年后,1915年入哈佛大学主修哲学并继续选修音乐。在哈佛期间的音乐教授有希尔和斯帕尔丁。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为祖国奉献自己的才华
1 925年赵元任回国在清华大学教授数学、物理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中国现代方言、中国乐谱乐调和西洋音乐欣赏等课程。他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起并称为清华“四大导师”。作为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赵元任于1928年进行了大量的语言调查和民间音乐采风工作。
1938年到1939年,赵元任教学于夏威夷大学,并在那里开设过中国音乐课程。1938年到1941年,教学于耶鲁大学。之后5年,又回哈佛任教并参加哈佛、燕京字典的编辑工作。其间加入了美国国籍。194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拍电报请赵元任出任南京中央大学校长。赵元任回电:“干不了。谢谢!”
从1947年到1962年退休为止,赵元任在伯克莱加州大学教授中国语文和语言学,退休后仍担任加州大学离职教授。1945年赵元任当选为美国语言学学会主席。1952年荣任阿加细基金会东方语和语文学教授。1959年曾到台湾大学讲学。1960年又被选为美国东方学会主席。
1973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刚起步,赵元任夫妇曾携外孙女昭波和女婿迈克回国探亲。5月13日晚至14日凌晨,他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还跟赵元任谈到文字改革和赵元任致力研究的《通字方案》。在座的还有郭沫若、刘西尧、吴有训、竺可桢、黎锦熙等诸友。
1981年,丧妻不久的赵元任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之邀,携长女赵如兰、女婿、四女赵小中再次回国探亲,受到全国政协主席5KISIJ,平的热情接见,并接受了北京大学授予的名誉教授称号。
1982年2月24日赵元任逝世于美国马萨诸塞外1坎布里奇。加’、Iq大学为他设立了赵元任基金会,4月4日隆重举行了赵元任逝世纪念会。
赵元任在国内发表的音乐论文有:《新诗歌集·序》、《“中国派”和声的几个小试验》、《歌词中的国音》、《介绍乐艺的乐》、《黄自的音乐》等。这些文章阐述了他的创作经验和对建立中国民族新音乐的看法,其中不乏独到见解,不仅对当时音乐界有重要影响,而且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此外,他在国内还亲自演唱录制过唱片《教我如何不想他》、《扬子江上撑船歌》等歌曲。
国学大师
因为良好的语言能力,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做“老乡”。这是赵元任一生中最大的快乐。
二战后,他到法国参加会议。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方言,对方听了,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于是感叹:“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
后来,他到德国柏林,用带柏林口音的德语和当地人聊天。邻居一位老人对他说:“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巡回讲演,赵元任当翻译。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他在途中向湖南人学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讲演结束后,竟有人跑来和他攀老乡。
赵元任曾表演过口技“全国旅行”:从北京沿京汉路南下,经河北到山西、陕西,出潼关,由河南人两湖、四川、云贵,再从两广绕江西、福建到江苏、浙江、安徽,由山东过渤海湾入东三省,最后入山海关返京。这趟“旅行”,他一口气说了近一个小时,“走”遍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地,便用当地方言土话介绍名胜古迹和土货特产。
这位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的奇才,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研究者称,赵先生掌握语言的能力非常惊人,因为他能迅速地穿透一种语言的声韵调系统,总结出一种方言乃至一种外语的规律。
因为杰出的语言能力,赵元任被称为罕见的通才,一个“文艺复兴式的智者”。他爱好音乐,曾专攻和声学与作曲法,会摆弄多种乐器,毕生都与钢琴为伴。他一生创作过一百多件音乐作品,包括声乐和器乐。他跟他的女儿们,凡有机会聚在一起,就组成一个家庭合唱团,分声部地练习演唱他的新作或旧作。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音乐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
赵元任曾和女儿说过,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儿”。然而在现今人看来,淡淡一句“好玩儿”背后却藏着颇多深意。“好玩者,不是功利主义,不是沽名钓誉,更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一本万利。”世界上很多大学者研究某种现象或理论时,他们自己常常是为了好玩。
赵元任曾编了一个极“好玩儿”的单音故事,以说明语音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故事名为《施氏食狮史》,通篇只有“shi”一个音,写出来,人人都可看瞳,但如果只用口说,那就任何人也听不懂了:“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语言学家陈原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赵元任,赵元任,在我青少年时代,到处都是赵元任的影子。”少年时,他着迷于赵元任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长大了,想学“国语”,就用赵元任的《国语留声片课本》当老师。后来迷上了音乐,迷上了赵元任的音乐朋友萧友梅介绍的贝多芬《欢乐颂》,也迷上了赵元任谱曲并亲自演唱的《教我如何不想他》。
20世纪20年代,赵元任为商务印书馆灌制留声片,以推广“国语”(即普通话)。有一则轶闻,难辨真假,但颇可见赵氏当年的风光。赵元任夫妇到香港,上街购物时偏用国语。港人惯用英语和广东话,通晓国语的不多。他们碰上的一个店员,国语就很糟糕,无论赵元任怎么说他都弄不明白。赵无奈。谁知临出门,这位老兄却奉送他一句:“我建议先生买一套国语留声片听听,你的国语实在太差劲了。”赵元任问:“那你说,谁的国语留声片最好?…‘自然是赵元任的最好了。”赵夫人指着先生笑日:“他就是赵元任。”店员愤愤:“别开玩笑了!他的国语讲得这么差,怎么可能是赵元任?”
赵元任的一生,虽然大半是在国外度过的,但他始终思念着自己的祖国,正如中国人民永远纪念着他。他在语言学和音乐方面的杰出贡献,也始终与祖国的文化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