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1908年12月10日-1992年4月27日),法国作曲家、风琴家及鸟类学家,普遍公认为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常融入复杂的节奏语言(他私下钟爱古希腊和印度音乐),并以“有限移调调式”(梅西安自他早期作品中提出的概念)铺陈出和声与旋律。梅西安身为一位天主教徒,曲作中常流露出他对信仰的虔诚。
他时常远行,因而在作品中融入了多样元素,例如日本音乐、犹他州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的风景以及圣方济各的生活等。梅西安曾形容,当他听见和音、尤其是根据他的音乐调式所谱出的和声时,会不由自主产生共鸣、联想到色彩(即所谓的联觉现象),进而将这些色彩结合、转化入旋律之中。有一段时间,他全心投入关于“全序列主义”参数化的实验,因此被后世认定是序列主义领域的革新先锋。他是首位在管弦乐曲中使用电子琴(即梅西安的马特诺电子琴)的作曲家之一。
法国人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身为“二战”前后的作曲家,也许是战后影响最大的作曲家。对宗教题材的巨大热情曾在西方现代文化中带起一股不小的热情。如果纵观梅西安一生的经历,就可以理解梅西安所有的音乐主题——宗教、大自然与爱情——从何而来。
梅西安为诗人塞西尔·索瓦日(Cécile Sauvage)之子,出生在法国阿维尼翁(Avignon),在笃信天主教家庭出生的梅西安是一位虔诚的教徒。
梅西安是从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基础上起步的,他11岁就被父母送进巴黎音乐学院深造,当时德彪西刚刚去世。他崇拜德彪西,从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始,由此有一个较高的境界。《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是以吕利的法国音乐传统嫁接梅特林克的神秘主义的结果。毕业前,1928年他20岁时所作的《圣餐》,篇幅仅6分钟,是管风琴所表现的,一种越来越要向幽深的境界飘去的沉思默想。
1930年他毕业时作成以弦乐表现为主的《被遗忘的祭品》,主题还是对圣餐的默想,篇幅变成12分钟,分为“十字架”、“罪恶”与“圣餐”三乐章,中间的“罪恶”表现灵魂坠入深渊,有一种不成熟的冲突,但结尾“圣餐”中的感恩却更显博大。同年,他担任巴黎三一教堂的管风琴师,任职达40年之久。
1940年,德国闪电般入侵法国,法军在战场上迅速瓦解,梅西安就在败退的法军中,被德军俘虏,运载到纳粹德国的集中营。那里有一位喜爱音乐的管理员,认出了梅西安。这位叫布鲁尔的德国军官下令给梅西安准备纸笔和橡皮,并给他一间不受打扰的空房,让他可以继续创作。梅西安在被俘前,才刚写了一首曲子的标题“在时间尽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梅西安创作了闻名的《时间尽头四重奏》(《时间结束四重奏》)。1941年1月,德国冰天雪地,在一座战俘营中,300多名战俘与卫兵挤在一起,聆听台上四位演奏者演奏他们从来没有听过的音乐。四位演奏者中,一位弹钢琴、一位拉小提琴、一位拉大提琴,还有一位吹单簧管。他们用的乐器都是在战俘营里找来凑合的。弹钢琴的正是梅西安,而所演奏的作品,就是他在战俘营里写的《时间尽头四重奏》。日后他追忆说:“从未有人如此全神贯注地聆听我的音乐,如此心领神会。”
1942年回国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和声教授。梅西安是从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基础上起步的,他11岁就被父母送进巴黎音乐学院深造,当时德彪西刚刚去世。他崇拜德彪西,从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始,由此有一个较高的境界。《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是以吕利的法国音乐传统嫁接梅特林克的神秘主义的结果。2008年12月10日,是法国著名作曲家梅西安诞辰100周年。
梅西安受象征主义美学影响,又有崇拜耶稣的宗教狂热,许多创作贯穿了神学思想。他讴歌大自然,因为这是造物主恩赐的杰作。他对自然界的反映,最终通过他长期对世界各地的鸟鸣研究和音乐化的再现来达到。其独特的鸟鸣在他的音乐中反复出现,不仅作为他音乐中的一个特征符号——象征大自然,更抒发了某种神秘意味的感恩之情。
梅西安被认为是第一首全面控制的音乐作品的作者。他的音乐技法与配器融合了神秘主义与实验精神,影响了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思潮。我国的著名青年作曲家陈其钢就是梅西安的关门弟子,他可谓学到了梅的真传。
今年12月10日,是法国著名作曲家梅西安诞辰100周年。梅西安是德彪西、拉威尔之后,最重要的法国作曲家,他的重要性,首先在于用现代作曲氛围重新包装了传统的宗教音乐主题;其次是在东西方音乐素材融会中,找到一种通向深远的神秘主义的语境。
梅西安是从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基础上起步的,他11岁就被父母送进巴黎音乐学院深造,当时德彪西刚刚去世。他崇拜德彪西,从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始,由此有一个较高的境界。《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是以吕利的法国音乐传统嫁接梅特林克的神秘主义的结果。
《时间结束四重奏》
《时间结束四重奏》是梅西安的名作,这首作品是梅西安在战俘营里完成的。梅西安被俘前,才刚写下这首曲子的标题“在时间尽头”。这个标题出自《圣经·启示录》第十章,当第七封印被揭开时,神面前会出现七位手持号角的天使,其中第七位天使向天起誓说:“时间到了尽头,不再有时间了。”
《启示录》描绘上帝再临的终极审判,一方面启示救赎,另一方面却又充满了对现世毁灭的
恫吓。毁灭过程一方面是焚烧,另一方却又是黑暗,而且背景还响着凄烈的号角声,这样的情景,多么符合现代战争的景况。不过梅西安想像的“时间尽头”,还有另外一层音乐上的意义。时间也是构成音乐的节拍元素——0节拍,音乐建立在规律和清楚的节拍时间上。梅湘生活在20世纪,短短30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中间又有各国长期密集的军事竞争,军队的军人,如此滥用了规律和清楚的节拍!鼓声、号角声,尤其是引发人激动情绪的“一、二、一、二”进行节拍,是20世纪军队最突出的场景,在这样的节拍中,大批的军人迈步前往战场,走向毁灭。
梅西安真的听厌了军队与战争的节拍,他要返回音乐的本源本质,追求“时间尽头”,追求被战争滥用的节拍的终止。
《时间尽头四重奏》里的节拍一下子延长,一下子收缩,一下子突然停滞,一下子甚至以对称的方式卷过来又卷过去。音乐还在,但大家印象中的音乐节拍规律被梅西安打乱了。
《时间结束四重奏》的4件乐器分别是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全曲共8乐章,演奏速度慢一点,就需要50多分钟。这样的篇幅,在室内乐作品中极少见,它又以抽象音乐语言,表现痛苦在超脱中的慰藉这样特别具体的情绪。它不仅是现代音乐中的杰作,在自古以来的室内乐作品中,尤其对单簧管这种乐器的性格挖掘,都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中所表现的那种苍凉中的虔诚,实在可与勃拉姆斯的单簧管五重奏成姐妹篇。这首作品是梅西安所钟情的有关鸟的意象的真正确立,它的第一乐章标题是“水晶的礼拜”,以各种各样鸟在晨光中苏醒为开端,那些鸟的翅膀划破沉寂的空气。这些鸟显然是人的命运各种形态的投射,它们被阴郁而又慵懒的背景所包围,呈示着苦难,等待第二乐章的天使来宣告世界末日中的拯救。
这首四重奏最感人在第三、第五与最后的第八乐章。第三乐章以单簧管独奏为主,标题是“鸟儿们的深渊”,是对人生的反思,一种伤痕累累孤独中对自己的抚摸。梅西安自己说,鸟儿们这般倾诉中,表现的是对星、光、虹的向往。第五乐章是大提琴在钢琴冷酷的和弦敲击下表达“耶稣永恒的颂歌”,表现“圣经”的普世价值,一种无穷尽爱的厚厚包容。它之后,第六乐章“七个号角的狂舞”、第七乐章“宣告末日的天使之虹的错乱”都表现了冲突。7个号角指《约翰启示录》中的7声雷声,第七乐章则是,6天创世后,人在第七安息日的天使之虹中被超脱,超脱过程恍惚又眩晕,是灵魂的被救赎。最后的第八乐章,是小提琴表现的第二首“耶稣永远不朽的颂歌”,按梅西安说法,是安息日的无穷延长,“变成永远被光照耀安宁的第八日”。这首作品,构成梅西安音乐魅力的几大要素已经成熟地组织在了一起:鸟鸣中悲哀的人生,对人生意义的沉思默想,安息日召唤中灵魂挣脱世俗而去的撕裂与颤栗,在星光中安居所获得的狂喜。它们构成着动与静充满张力的对比。
《图伦加利拉交响曲》
完成于1948年的《图伦加利拉交响曲》这是他一生所作唯一的交响曲,曲名是梵语的“爱之歌”,是他批判世俗欲望的作品。这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钢琴曲集,通过对主耶稣众多眼睛的默想,试图超越德彪西的《意象集》。他最好的钢琴曲集,是后来在上世纪50年代完成的《鸟鸣集》。
《图伦加利拉交响曲》其中丰富的打击乐充满喧嚣与骚动,各种各样的音响奇异表现层出不穷,混杂成色彩斑斓的汹涌澎湃。比如第二乐章中,明显能听到格什温《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中,美国人走在香榭丽舍大街上那种洋洋自得,而更多是充满诱惑的异国情调。一般人认为,这种异国情调来自印度,其实更有效果的是马特诺电子琴及鼓。这首作品共10个乐章,第一、五、六与第十乐章似画框,二、三、四与七、八、九为内容,五、六在中间做间隔。如仔细分析,前半部二、四是情歌,中间夹一个“图伦加利拉”;后半部七、九是图伦加利拉,中间夹一个“爱的展开”。3个“图伦加利拉”是最初创作的原点,精华所在,仔细听它们,都是精妙的节奏效果试验,这些节奏的不规则组成改写了有关旋律的概念。由此“图伦加利拉”的真正含义是,通过“时间节奏变化的游戏”来表现爱与欲望的深渊,所有效果其实都为这种深渊吸引力的形象化。
法国作曲家奥利维尔·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1908——1992)在现代作曲家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他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巨大贡献是毋庸质疑的。在1992年去世以前,他一直被人们称作是“在世的最伟大的音乐家’。梅西安各种新颖而独特的创作技法为后人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一直是展现出的人类广阔的精神世界,也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专业音乐工作者们谈论和关注的焦点。同时,他音乐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虔诚的宗教信仰、深刻的神学思想以及由此
其作品广泛引证圣约翰对世界末日的预见(于世界历史的此时此刻尤为恰如其分),但梅西安同时也宣告了音乐的末日。他的音乐是静态的——不复朝着终点进发,而仅存在于无始无终的音乐空间。
1942年,梅西安被遣返回国,在巴黎音乐学院任和声学教授,弟子包括布列兹、施托克豪森、泽纳基斯和钢琴家伊冯·罗里奥(Yvonne Loriod)。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重要作品,包括庞大的《图伦加利拉交响曲》(1946-8年),由波士顿交响乐团首演于1949年,伯恩斯坦指挥。作品标题取自一首印度节奏鲜明的恋歌中的诗词用语。全曲极富活力和声色之美,是一曲爱情的赞歌。在为《图伦加利拉》撰写的说明中,梅西安将走向高潮的第五乐章称之为“以持久而狂热的欢乐之舞,将热烈的肉欲推向巅峰”。除了独奏钢琴,作品还独具一格地采用马特诺电琴——一种早期的电子乐器——并吸收印度音乐节奏和鸟鸣等多种素材。
对日后为其弟子带来非凡灵感的十二音体系,梅西安作过短暂的探索。但整个五十年代,他主要从事以鸟鸣为素材的改编和创作。这种改编并非依样画葫芦,因为他力求捕捉的是与鸣禽的斑斓五色相对应的音响。1956年,他为伊冯·罗里奥写了“钢琴协奏曲”《异国鸟》。梅西安的第一个妻子1959年去世,三年后他与罗里奥结婚。
在晚期作品中,他将精美的鸟鸣置于更宽广的语境中,由此产生了以犹他州的布莱斯(Bryce)峡谷风光为灵感源泉的大型作品《从峡谷到星空》(1975-83年),梅西安对鸟鸣和宗教的双重兴趣,在此找到彼此交融的完美载体。
1978年,梅西安从音乐学院退休,但此后继续其独具面目的创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年。倒数第二部作品是1991年纪念莫扎特逝世二百周年的《微笑》(Un Sour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