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岭南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
2000年以前,岭南音乐的传统资料和当代资料的系统收集、整理、研究,一直没有形成专门的结构。我在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共同合作13年的“传统音乐保护和传承研究”项目基础上,深刻认识到,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首先需要有一个系统积累原始资源的学术基地,因此,我曾向星海音乐学院提出初步建设“岭南音乐文化博物馆”的构想,将其作为“音乐传承保护的学科研究基地,集中形成岭南地区的本土音乐文化资源,最终以系统的、具有专业学术品牌的岭南音乐研究资源中心,为学院和广东省吸引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研究和传承岭南音乐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基于当时学院的条件,这一建设性提案在实施中只能分步推进:2000年组织了7个考察小组,分别对广府、潮汕、客家及少数民族地区传统音乐和其相关民俗作了广泛深入调查,收集了大批珍贵的民俗音乐与名家资料,并于同年12月25日建成了整合广府音乐、潮汕音乐、客家音乐及少数民族音乐四大音乐文化板块及各派名家的“岭南音乐文化展览馆”。
这是首次将岭南音乐资源初步系统化的有机整合,也是岭南地区第一个本土音乐文化的展览馆。建设创新性在于,“展览馆”不是传统意义上纯粹的“展览”,而是将展览馆作为既是对音乐遗产的综合保护,同时又是一个面对当代教学、科研和社会产业服务的学术实验基地。因此,该馆每部分的地方音乐和音乐家,都是一个个有待深入研究的亮点和专题,就相当于一个岭南音乐分布图及基础指南,谁要有心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基本可在本馆对岭南音乐各大板块有一个宏观把握,然后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去进一步研究发展。这是将教学、科研、创作纳入岭南音乐文化的传承拓展方式,丰富和弥补了仅仅以“表演传承”为主的民间遗产单一保护方式。
至2005年,该展览馆升格为“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为岭南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创新的平台之一,并在逐步建设中形成了“专家馆”、“乐器馆”和“考察资源馆”三馆雏形,为“岭南地方音乐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已超越了一个“馆”的意义
在当今建设文化强省的大背景下,我认为,该馆更应作为中国乃至国际化的“岭南音乐文化中心”来打造,以建成底蕴厚实、地方特色鲜明、发展后劲充沛、资源是传统的而管理是国际化现代化的世界“岭南文化品牌”。重点探索如何开发、提升、传播和拓展岭南音乐的创新性整合能力。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我认为该馆建设当以“传统静态展示”为基本形式,辅以“现代活态拓展”为资源转换及创新平台。
1.静态展示:岭南音乐文化非遗资源博物馆
内设:岭南乐种馆、岭南乐器馆、岭南音乐名家馆、岭南音乐民俗馆、岭南音乐典籍及原始资料馆、岭南音乐展演馆(传习馆)。
岭南使用粤语、潮语、客家语、雷州语和少数民族语的地区,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化、音乐民俗及音乐名流,如果有更加具有权威性和学术性的专门机构来对其进行全面发掘、整理、收藏及开发创新,会使岭南音乐文化的传承不仅有学术保障,更能避免因散落于民间自生自灭的历史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