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洛夫先生是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手风琴教研室主任,俄罗斯功勋艺术家。作为教授的他不仅在学术方面永不停止孜孜不倦的追求,而且在演奏方面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在这里,我只想就他的一些演奏风格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沙洛夫先生的演奏具有浓重的俄罗斯性格,那种豪迈又带些野性的性格可以在他的演奏中体会到。另外,他的演奏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在演奏过程中,他作为演奏者来说可以保持正襟危坐,而台下的听众却会随着他音乐中律动的节奏不由自主的动起来。 在他的演奏中,你还会隐约感觉到一点俄罗斯伏特加的味道,让你带着一点点醉意,这种感觉一闪而过的同时,你又会被他在音乐上的理解和演奏上的严谨而震撼。 因为我作为他的学生,所以听到他演奏的机会比较多。记得我刚到俄罗斯学琴不久, 我聆听了他演奏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之后,我完全被巴扬征服了。我在想,一个小小的巴扬首先在体积上就远远和管风琴没法比,但是他所演奏的音乐却能让每个听众为之倾倒。他对每个音的逻辑,各音之间的联系处理得无可挑剔,而另外他不是单纯模仿管风琴的声音(因为这样做就会失去演奏手风琴的意义),而是在管风琴的基础上增加了巴扬所能演奏的新元素进去,使得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在不失厚重庄严之外又多了一些灵活的表情。这就是他对音乐的表现力。他自己也曾经说过:“我要让小小的巴扬的艺术表现力发挥到极至”。他的强弱力度控制得体,声音控制张弛有度,听他的演奏的确很过瘾!
之后,我有幸又聆听了他演奏的由他本人改编的巴扬琴曲《拉斯布哈》,沙洛夫对他自己的诠释由衷的满意。他曾说过对于《拉斯布哈》这首曲子他只喜欢三个版本,一个是格里金本人的乐队协奏版本,一个是他自己的版本,另外一版是三人巴扬重奏的版本。四年前我刚听到这句话时还在想,是不是有点夸张呀!但是现在我听到这首曲子包括现场的有将近 10个版本,回头再想想沙先生的话。的确,迄今为止,他那一版就是我听到的独奏版本最好的一版。在他这首曲子的演奏中,最大的特点是除了每个音很扎实外,沙洛夫先生特有的弹性始终贯穿首尾,听起来每个音都清晰可见之外,又具有了弹跳性,每一个音出来都显得生动活泼,风箱的控制完美得体。曲子经他处理之后,变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展示在你面前。 沙洛夫先生的演奏充满着激情和活力,洋溢着豪放与热情,且严谨的态度始终贯穿音乐。他是一位具有典型俄罗斯派风格的大演奏家,当然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谢苗诺夫先生也是中国的老朋友了。我记得我初识巴扬,就是从他那里开始的。作为俄罗斯人民艺术家,他在演奏方面也有诸多独到之处,我觉得用几何图形正方体来形容谢苗诺夫先生的演奏比较合适。他的声音最大的特点是立体的,声音在他手中被控制的此起彼伏,让每位聆听他演奏的人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可以看到一幅幅动态的立体画面。
这次有幸在北京听到他的现场演奏,他一上场就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斯卡拉蒂的声部间的交错,融和被他勾勒的淋漓尽致。他对声音上的层次控制如此惟妙惟肖,在给予听众以听觉上的满足外,又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动态画面。除此之外还可以感受到演奏者对各类不同曲目风格的完美把握,在每个音上,谢先生的处理细腻。在面上,他音乐思路的明确又给我们清晰的指明了音乐走向,使我们对他演奏的任何曲目的风格都一目了然。 尽管这次谢苗诺夫先生的演奏中间因年龄问题偶有一些小瑕疵,对一位大演奏家来说, 这根本不算什么。记得曾看过一本书叫《阿劳谈艺录》,阿劳说:演奏中弹错几个音有什么,演奏家也是人,只有机器才会毫无谬误。我也曾看到过像霍洛维茨这样的钢琴大师在演奏中也频频出错。 真正的大演奏家,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他们在音乐上的造诣,他们是如何把作曲家的思想经过自己的理念再处理后呈示给我们。在音乐的立体层次感的捕捉上,谢苗诺夫先生的表现确实另人赞叹不已。同样,谢先生的演奏及他的音乐思路也绝对是我们后辈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