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唢呐,顾名思义,乃竹制而非木制的唢呐。
2005年8月,在四川省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蜀风神韵》民间艺术展演中,来自川东大竹县近100人的队伍,用竹唢呐表演的一曲《凤凰展翅》,以其独特的音色、精湛的技艺、浓郁的风格,倾倒所有在场的观众。
一、形
大竹县位于四川省东部,因竹多竹大而得名。数百年前,当唢呐这种乐器传人当地,心灵手巧的大竹人便凭借多竹的优势,仿照木唢呐形状用竹子制作。
制作唢呐须精选竹节短、竹壁厚,不易开裂且共鸣好的“罗汉竹”,并依其长短大小,分为“头膛杆子、二膛杆子、三膛杆子”。有意思的是,现代的木唢呐多为八孔(正面七孔,背面一孔),七声音阶定音;而竹唢呐为六孔(均在正面),五声音阶定音。唢呐手们称八孔唢呐为“新杆子”,六孔唢呐为“老
杆子”。由此,似可推想,古时传入巴蜀的唢呐有可能是六孔唢呐。
杆子前端扩音的喇叭,是唢呐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竹唢呐的喇叭是采用当地产的黄竹,剖为蔑丝,编织成喇叭形状,再刮灰、上漆而成。当地人为其取了一个质朴的名字:“蔑篓篓”。
竹唢呐的“哨片”是选用当地产的燕麦制作而成,俗称“麦草”,亦叫“叫口”。这“麦草”的厚薄、老嫩、大小,会直接影响竹唢呐的发音。所以,其采摘、制作颇有讲究。
二、神
竹唢呐可独奏、齐奏、合奏,然最常见的是,两枝唢呐主奏、3-5人的锣鼓伴奏这样一种组合形式。
由于竹唢呐是选用“罗汉竹”天然之形加工制作,所以每枝竹唢呐杆子的粗细、内径、厚薄等都有一些差别,这些差别会直接导致音高有差别。然而,正是这些差别,使唢呐手们练就了过硬的技巧。他们通过选用不同的“麦草”,再运用唇、舌、气的功夫加以控制,便能对音高及音色进行调整,使这些杆子有差别的竹唢呐能谐音合调。加上娴熟的指法,那婉转的连音、欢快的吐音、令人着迷的花舌、使人遐想的萧音、以及滑音、颤音、叠音、垫音、人声、鸟鸣,在高手们的演奏中,兴之所致、运用自如。
竹唢呐的演奏者还有更精湛传神的功夫,同时用口吹奏二支唢呐者有之,同时用鼻吹奏二支唢呐者亦有之;有人可同时用口吹奏三支唢呐,也有人可在用口吹奏二支唢呐的同时再用鼻吹奏一支唢呐;更有甚者,不仅能用口同时吹奏四支唢呐,而且能同时用口、鼻各吹奏二支唢呐;一样的流畅,一样的欢快。那带着泥土味的演奏形式,纯朴却又高难的技巧,真正的令人不可思议、叹为观止、过耳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