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撒亚是个圣经词语,与希腊语词基督是一个意思,在希伯来语中最初的意思是受膏者,指的是上帝所选中的人,具有特殊的权力,是一个头衔或者称号,并不是名字。另有很多艺术作品(清唱剧目、音乐专辑、动漫等)中亦有“弥赛亚”。
乐曲有人声,独唱,合唱,各种管弦乐声及管风琴穿插其间,XRCD版FIM的人声和乐声的真确度及布满音场的空气感简直靓到前无古人,已经赢得众音乐编辑的一致推崇。已被誉为当今弥赛亚的典范。FIM再次用原母带重新以DSD制式制版。推出SACD版宏大的动态明显更上一层,细致更丰富。是最佳独唱,对唱,乐器,大合唱的大型乐曲示范演录。男高音人声真挚清晰,感染力极高。女声独唱美不可言,合唱人声似排山倒海气势逼人,慑人心脾…
宗教清唱剧《弥塞亚》背景资料及赏析
1735年,作曲家已年过半百,然而这时候他的生活状况却变得异常窘迫——歌剧在英国已经不再受到重视,以至于他的创作成果一再付之东流,亨德尔亲手创建的歌剧院也不得不被迫关闭,曾经无比风光的音乐大师一下子成了负债累累的潦倒汉。就在这生活与事业的最低谷,伦敦一位著名的剧作家查理·詹宁斯给亨德尔寄送来了自己创作的三部宗教清唱剧剧本——《扫罗(Saul)》、《弥赛亚(Messiah)》以及《Belshazzar》。詹宁斯和亨德尔早在1725年就成为挚友,詹宁斯才华出众,是当时英国十分出色的剧作家,而亨德尔又发现詹宁斯对自己的音乐作品有相当高的领悟力和理解力,所以两人相互仰慕,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时詹宁斯寄来的三部剧本无疑好似“雪中送炭”,令作曲家欣喜不已。他立刻回信道谢,并决心对这些剧本进行潜心的研究。
伦敦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建于1904年,与英国广播(BBC)交响乐团及伦敦爱乐乐管弦团三足鼎立,是代表英国水平的著名演奏团体。应该说这个乐团是英国三大交响乐团中最优秀的,也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交响乐团之一。
伦敦交响乐团建于1904年,与英国广播(BBC)交响乐团及伦敦爱乐管弦团三足鼎立,是代表英国水平的著名演奏团体。应该说这个乐团是英国三大交响乐团中最优秀的,也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交响乐团之一。伦敦交响乐团在建团的十几年里,曾经受到过许多著名指挥与训练,其中包括里希特、尼基什、比彻姆,门格尔贝格、魏因加特纳、皮埃尔· 蒙特和安德列·普列文等等。自1979年起,由意大利著名指挥家阿巴多担任了该团的指挥。自阿巴多入主之后,这个乐团保持了只聘任一流指挥家为首席指挥的传统。乐团在阿巴多的指挥下,乐团的演奏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乐曲都能出色地演奏和表现出来,是该团的一大特点,也体现了该团演奏水平全面的特点,伦敦交响乐团在阿巴多之全,又迎来了美国人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
伦敦现存的年代最久的乐团是伦敦交响乐团,它的建团时间是1904年,然而于1895年成立的女王大厅管弦乐团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组建之初的女王大厅管弦乐团是专门为了在伦敦有名的女王大厅所举行的逍遥音乐会而设立的,由亨利·伍德担任指挥。这项音乐会的巨大成功引来了在每星期天下午举行的另一系列的音乐会,并且在两年之后又增加了星期六下午的演出。到了1904年,伍德与乐团演奏员之间在有关的演出协议上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伍德的条款是每位演奏员每年可得到100英镑的薪水,作为责任和义务,他们必须优先考虑女王大厅管弦乐团的演出安排,而不得在自己因故无法参加时让他人代替。冲突的结果是大约50名演奏员集体出走,另组了伦敦交响乐团。也许正是通过这次冲突所得出的经验教训,伦敦交响乐团从建团之日起就坚持成为一个完全由团员自治的组织,其管理委员会在演奏员之间选举产生。这种自己管理自己的组织结构后来被伦敦的大多数乐团所采纳。汉斯·里希特接受了1904年6月9日在女王大厅举行的伦敦交响乐团开场音乐会指挥的邀请,此后不久他就被正式授予了乐团首席指挥的头衔。
在成立后的40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伦敦交响乐团由于缺乏经常和完善的经济来源或赞助,只能通过与指挥、音乐协会和其他组织之间的雇佣关系来获得生存的必需条件,每年只能演出数量极为有限的音乐会,这对于一个完全依靠演出费来维持的乐团来说无疑是严峻的考验。尽管如此,它早在1906年就有了第一次出国旅行的机会,在巴黎由查尔斯·斯坦福、爱德华·科洛纳和安德列·梅萨热共同指挥了两场音乐会。1912年,乐团还在尼基什的率领下成为第一支赴美国和加拿大演出的英国乐团。
1907年,伦敦交响乐团在科文特花园举行了第一次德国歌剧的演出季,1920年,签下了它的第一个唱片录音合同,与理查·施特劳斯、作曲家瓦格纳之子齐格弗里德·瓦格纳、瓦尔特和魏因加特纳等指挥合作录制了一些早期的唱片。在战前,乐团的首席指挥包括尼基什、艾尔加和哈蒂,此外,比彻姆、门格尔贝格和阿尔伯特·柯茨也在不同的时间里与乐团保持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对乐团产生过意味深长的影响。战争期间,尽管乐团惨淡经营,但是由于环境的极端恶劣,一切努力几乎等于徒劳。当时乐团70%的成员都从军入征,而乐团赖以生存的女王大厅于1941年5月11日在空袭中毁于一旦,这座自从1893年启用以来在伦敦音乐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音乐厅的消失对于职业音乐家和音乐会听众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伦敦交响乐团也就此停止了战时的一切活动。 1945年以后,乐团进入了缓慢的恢复阶段。从1950年到1954年,在约瑟夫·克里普斯任首席指挥期间,乐团的演奏有了明显的改观。可以说,今天伦敦交响乐团所达到的境界都是在那个时候由克里普斯开创的。50年代后期,随着对于乐团内部的大规模的重新组织,吸收了一部分新的中坚力量,而剔除了原有的不合格的成分,使乐团演奏家的整体水平有了本质的变化,这才带来了在下一个10年中乐团突飞猛进的发展并最终使其挤身于欧洲一流乐团之中。1963年,乐团有史以来第一次出访美国,随后一年作为第一支环游世界的英国乐团访问了日本、韩国、印度、香港、伊朗、土耳其、以色列、美国和加拿大。从那时起,伦敦交响乐团一直是大型国际音乐节的常客,也是唱片公司竞相争取的对象,同时,它在伦敦的音乐季也是门庭若市,听者如潮。1981年,乐团迁入了新落成的能够容纳2000名观众的巴比平艺术中心音乐厅。
在克里普斯之后担任伦敦交响乐团首席指挥的是法国人皮埃尔·蒙特,他加强了乐团的合奏训练,使之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无论演奏难度多大的作品时,都像指挥家手中的一件乐器,发出整齐划一的声音,绝不容许半点暇疵。生干布达佩斯的伊斯特凡·克尔特斯由于艺术要求上的权力问题而曾与乐团发生争执,面对伦敦交响乐团这样一个高度自治的独立性极强的乐团,指挥家往往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它那种推以乐团利益为目标的立团之本常与指挥产生尖锐的对立,万般无奈之下,克尔特斯在任期刚刚4年后便拂袖而去。不过,他在伦敦的音乐会,他率领乐团的几度国际旅行以及他与乐团共同录制的许多唱片,都记载着这位指挥家所创下的成功业绩。从1968年到1979年任职于伦敦交响乐团的安德列·普列文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也是极少数在古典和流行音乐两个领域里都取得不凡成就的奇才。通过音乐会、唱片和电视节目,普列文给乐团同时也给他本人都带来了巨大的声望。他曾经率团5次出访美国,也到过前苏联等国家演出,在英国,他与伦敦交响乐团一同成为电视明星,他们所录制的电视节目极受大众喜爱,许多人正是在这些节目中开始体会到古典音乐的奇妙之处。普列文在好莱坞从事电影音乐时所获得的训练和控制乐队的经验给了他在伦敦的工作以极大的帮助,自从加入伦敦交响乐团后,他的保留曲目也有了迅速的扩展,虽然他自称对于莫扎特有浓厚的感情,但是作为一位天才的指挥家,他无法摆脱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肖斯塔科维奇和普罗科菲耶夫那些色彩斑斓风格绚丽的音乐的吸引。不可忽视的是,他也对于20世纪英国作曲家怀着兴趣和敬意,他甚至自诩为演奏当代英国音乐最多的指挥家。由于谦和的个性,普列文与乐团一向相处融洽,甚至面对伦敦交响乐团这样一个常常在原则性事物上凌驾于指挥之上的乐团时,也能够采取一种松弛的态度,这就为与之合作创造了轻松的氛围与和谐的空间。
1904年6月9日,著名指挥家汉斯·里希特接受了在女王大厅举行的伦敦交响乐团开场音乐会指挥的邀请,此后不久他就被正式授予了乐团首席指挥的头衔,一直到1911年。之后的一年,即1911年到1912年,则由英国著名作曲家艾尔加,出任首席指挥一职。他们的加盟,使得乐团的演奏曲目不断扩大,适应了不同风格的指挥,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乐团70%的成员都从军入征,元气大伤。而乐团的老家女王大厅于1941年5月11日在纳粹德国空袭中被摧毁,而伦敦交响乐团也因此暂时停止了的一切音乐活动。
1945年以后,乐手退役归来,乐团组织排练,开始恢复到战前状态。乐团内部的大规模的重组,使乐团演奏家的整体水平有了本质的变化。1963年,乐团第一次出访美国,随后一年作为的英国第一支全球巡回演出的乐团访问了日本、韩国、印度、香港、伊朗、土耳其、以色列、美国和加拿大。
在克里普斯之后,1961年到 1964年担任伦敦交响乐团首席指挥的是法国人皮埃尔·蒙特,绝不容许半点暇疵'八十岁的蒙特,还与乐团签下了25年的合同。
1965年到1968年,生于布达佩斯的匈牙利指挥家伊斯特凡·克尔特斯(Istvan Kertesz)担任首席指挥。他是德沃夏克的专家。他与伦敦交响乐团在DECCA所留下的德沃夏克作品录音是录音史上一绝。伦敦交响乐团那厚重的音色,加上克尔提斯纯正的捷克风味指挥,再次提醒了世人德沃夏克作品的艺术价值。后来克尔提斯与乐团意见分歧,克尔提斯辞去首席指挥一职。
1968年到1979年任职的是鬼才安德列·普列文。普列文和乐团举办各式各样的音乐会、录制唱片和登上电视节目。他与伦敦交响乐团一同成为电视明星,他们所录制的电视音乐节目极受欢迎,许多英国人正是在这些节目中开始体会到古典音乐的奇妙之处。他曾经率团5次出访美国,也到过前苏联等国家演出。个性温和的普列文与这个历来性格硬直的乐团相处得十分融洽。在这位有才华的指挥的带领下,乐团的演出曲目迅速的扩展。普列文和乐团在EMI留下了很多明盘: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柴科夫斯基三大芭蕾舞全曲录音、拉赫玛尼诺夫交响曲全集、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格里格的钢琴协奏曲、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和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还有很多20世纪作曲家的曲目。
1977年起,德国指挥家约夫姆被聘为“桂冠指挥”,在DG留下了录音海顿的104伦敦交响曲,埃尔加的谜语变奏曲。
当时的指挥金童阿巴多在1979年继普列文之后入主伦敦交响乐团。阿巴多1966年第一次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后来,两者关系迅速升温。到了1972年,阿巴多甚至宣布自己在英国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1973年,阿巴多率领乐团出席萨尔茨堡音乐节,伦敦交响乐团也是参加这项规模庞大的音乐节的第一支英国乐团。后来,自然而然地阿巴多就成为了伦敦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阿巴多进一步巩固了伦敦交响乐团在英国霸主地位,并使其更上一台阶。在欧洲,伦敦交响乐团能够后来居上,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和柏林爱乐乐呈三足鼎立之势,并称为欧洲三大乐团。阿巴多与乐团留下了很多录音,包括门德尔松的交响曲全集(DG),威尔第的歌剧序曲。他于1988年离任。
1988年到1995年,则是迈可·提尔森·汤玛斯(Michael Tilson Thomas)担任首席指挥。
1995年起至今:由德高望重的柯林戴维斯爵士(Sir Colin Davis)统领。创立录音品牌LSO Live。录制了柏辽兹的特洛伊人。2005年瓦列里·格吉耶夫被任命接替科林·戴维斯成为伦敦交响乐团下一位首席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