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键触键法的声音是用来演奏飘渺、轻柔的音色。在高级阶段之前,这项技术是不常见的。也不提倡琴童模仿。
我们今天来讲的是钢琴高抬指到钢琴低触键的成长过程。
声音的大小是受两个因素的影响:
同等发力时,距离越高声音越大,我们写为“h”,
同等距离时,入键速度,入键速度越快则声音越大,我们称为“v”,
有了“v”、“h”两者大小的无穷变化组合,同时产生了变幻莫测的丰富音色。
快速有利、由上自下的垂直触键会轻盈明亮、富有颗粒感;从前往后的“拿键”也称为水平触键,会出现柔和连贯的音色,pf变化自然,极富表现力(前面有练习方法演示)。
刚开始我们学习高抬指,高抬指的时候很多家长误以为核心在“抬”(发力方向向上),非也,核心在击键(发力方向向下),抬的高是为了击键的时候“h”达到最高值,有了时间的准备后“v”也达到最高值,这样又高又快的击键下去,声音非常大(这也是我多次强调初期要慢速练习哈农的原因,因为“h”做到最高点,而没有时间准备,导致“v”击键速度不快,仍然不是优质击键。“h”的价值不大,它只是抛砖引玉的锻炼“v”,大家都知道,一个物体的坠落,高度越大,坠落后期的加速度越大,越高就会产生越大的加速度,换句话说,手指抬举高一些,在放松的情况下会在入键瞬间产生更快的加速度,也就是手指越高入键速度越快。我们抬高手指就是想借用手指高度来引出一个敏捷的击键速度。手指过度抬高并不能产生好的速度,因为此时手指已经很僵硬了,不能造成自然的落体,就不会产生良好的加速度,这时候的速度产生不自然,落键后也无法放松,这是不好的。这里最重要的还是击键的速度,本末倒置的后果是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在演奏中能把注意力放在击键上,琴童很自然可以过渡到接下来的低触键。如果一味多次强调“高”、“还要高”......这样的孩子感觉发力中心是向上,而不是向下,到下一个阶段就会浑身不舒服了。比如说,孩子在拍打沙发,起先声音很小,爸爸说:“用点力打!”,孩子抡手臂的高度会自然提高,通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不会习惯于说:“你抡高一些打!”。所以要把关注点放在速度v上。(我和周老师为什么强调:不要过度太高手指。因为过度太高不仅是伤手造成不良的紧张,更因为这个强调的重点是有偏差的,会影响下个阶段的技术衔接)。
1.第一阶段:等孩子能“v”、“h”都在最高值出现了好品质的高抬指音质,说明孩子的掌关节得到充分锻炼变得灵活自如,此时老师就转而训练低触键,其实这个低触键严格意义并非是低触键,只是在高抬指“v”、“h”中去掉了“h”,让这个击键高度的因素去除,原理仍然是保持快速入键。它的击键方式是垂直的,如同我们用锤子钉钉子,这样的方式不能产生圆滑的连奏,试问:你能通过垂直击锤 轻松自如的出现大量的柔和的叮咚声吗?
2.想要手部运动中产生柔和的力量变化,最常见的就是抚摸,比如从头到尾抚摸狗的脊背,抚摸的过程可轻可重,可柔可刚。这个发力明显不能是垂直的“按压”或者“戳”。所以垂直触键最后要演变为水平触键,也就是任何发力都是不是垂直的,都象一个弧线,如果短发力更象一段斜线,比如我们和弦中演奏,发力就是如同搓衣板一样,斜(搓)下去的发力,而不是如同罩东西那样垂直的。这个触键才严格意义上是“低触键”,这个方法的核心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但老师的“拿键”,我在前面介绍很详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