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下这几年的生活,其实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自己一个人练了4年钢琴了,从高三开始自己学识谱,乐理,和声。从弹拜厄到弹肖邦,李斯特。别人都说学钢琴要一步一步来,但我没有老师教,所以就只弹我喜欢的曲子,拜厄弹了就弹肖邦了,从没弹过车尔尼和其他人的练习曲。只弹了3个月的钢琴就去参加高考了,现在想起来也有点不可思议。报的是作曲系,弹的是肖邦的升c小调无编号的夜曲和A大调的波兰舞曲,那首波兰舞曲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难度还是很大的,考面试时作曲系的老师就说我夜曲弹得有感觉,但波兰舞曲没弹好,我也不好意思说我只练了三个月的琴。而其他方面乐理我花了两个星期边看书边做题就学完了,和声则了解了个皮毛,视唱练耳则完全没练过,我都不知道我是怎么去考作曲的。考作曲时上午考歌曲写作,拿到歌词开始感觉有些茫然,心中有旋律但写下来的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的,正好那几天我又发烧,脑袋完全是昏沉沉的。下午是器乐创作,写了首钢琴小品,跟着感觉来。没想到成绩下来后我的作曲还得了80几。但和声就差了,100分的只考了40,视唱也是烂,结果差了10几分没考上川音的作曲系。唉!如果当时和声再好点的话,我可能就走上作曲这条路了!
记得第一次接触古典音乐是在初一的音乐课上,老师第一节课放得是蓝色多瑙河,当时是真的被迷住了,边放音乐脑海就有画面。之后就每星期盼着上音乐课,而喜欢上钢琴则是老师放了首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星空》,以前不懂什么是古典音乐,以为这就是,之后就把他的全部买的到的磁带专辑都买了。
学琴前是多么的痴迷于肖邦的音乐,初一时第一次真正接触到肖邦的音乐是我妈到银行存钱人家送的一张碟,前几首依次是肖邦的即兴幻想曲、离别练习曲、革命练习曲和小狗圆舞曲好像还有首是把小狗圆舞曲改成了四四拍来弹的。那时边听就边想我自己弹奏的样子。而且还会自己想出不同的处理。从此对肖邦的音乐喜欢的一发不可收拾。买来真正自己的第一张碟是肖邦的圆舞曲和前奏曲集,邓泰松弹的。当时根本不认识什么钢琴家这些。只要是古典音乐都听,那时的运气也不错,我们地方的新华书店进了一批拿索斯古典音乐,封面都是世界名画,里面还有小册子,介绍作曲家的生平和专辑曲子,每张15元,其实正版古典音乐碟这个价格很便宜了,但对于我这个初中生来说就不便宜了。
初一的时候每天我有两块钱的早餐钱,中午一块钱零花钱,因此我要存5天才能买一张碟,所以我初中三年都没吃过早饭。为了能快点买完架上的碟,大概有50张不同的专辑,我就给我妈说我中午在学校复习,3块变成了5块,这样有时就可以一星期买两张。那时我基本上每天都要去趟新华书店,左看右看,选好下一张买哪张,那时真的是走火入魔了。记得第一张买的是维瓦尔第的《四季》,第二张肖邦练习曲。本来初二有机会学钢琴的,初中音乐老师看我很喜欢音乐,就叫我学钢琴,一节课好像是20,还看了我手的条件。但经过了家里人的商议,一致表决不同意我学,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我二姨妈二姨爹五姨妈都在,真的是很伤心。我妈看到我精神不振,本来说瞒着家里人私下给我钱去上,我当时赌气不去,但说后还是感到后悔,想到将来可能会有遗憾,没想到啊,真正开始弹琴,是6年后的事了,唉!虽然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但至少我对音乐的喜欢还是没减。
虽然当时没学成钢琴,但因为我每天都不断听,什么交响乐,室内乐,器乐曲,能找到的都听,能了解到的音乐知识都了解,所以鉴赏能力就不断提高了。现在想想我为什么学琴学得快,可能就是因为这些。练琴都说在弹琴时大脑的音响效果一定是比弹出来的声音提前反应出来,这个道理也实用在学琴上。我听得多了,对要弹的曲子的都了解一二,并且在我的心里都设想好了该发出的音响效果,只是技术上有问题,所以我就拼命的弹出自己想要的效果,而不用去想乐曲的内容和其他方面的问题,这些已经在我心里都想好了,这也是大脑事先准备好了,只是弹出来的效果是不是自己想出来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