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闻阁琴谱》之《醉渔晚唱》,由张孔山纂集,曲谱页外边刻有“天闻阁琴谱 卷七 徵 晚唱 孔山弹”由此可推断此曲是由张孔山编创或是编辑的。记谱法仍沿用唐代以来传承下来的单纯的简字谱 的形式。目前传世 琴谱中无论是文字谱还是简字谱,都是记录指法、音位的演奏方法谱;是由一连串有着有机联系的指导弹奏者寻找音高、音位的指向性符号,单看谱面是不能直观地了解到旋律线、句式等音乐元素,并且在既有的具体的音位音高指示中,更难寻觅的是音乐的另一必备元素——节奏。因此,自琴谱出现后,“依谱鼓曲”——打谱便成为历代琴人从未间断过的古琴艺术中特有的琴学活动。一首琴曲的复活必需通过琴家反复的揣摩、研究才可能展现出特有的魅力,打谱过程也就是琴家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充分体现。
《天闻阁琴谱》之《醉渔晚唱》该字谱谱面清晰明了,无任何生僻指法,段落分明。旋律线条由简至繁,音响效果也随大小“撮”弦的加入逐步浓烈,曲中最为常用的,也是最具特色的是“方”“ ”及相邻的两弦同 “轮”等技法的运用,使此曲的音效浓烈而层次丰富。虽说谱中未作任何文字说明,但不断出现的散实相间的音色组成跌宕起伏的旋律线,使泛舟松江、摇橹醉歌之景栩栩如生跃于眼前。如仅止于写景,这样的旋律、音响足以,但此谱似乎并未止于写景,而有着更为深厚的语义。层层递进的双音(不断加入的大小撮指、双弦轮指等)旋律似乎有着意犹未尽的表达,而并非是单纯的泛舟醉酒之意。如此一来就得深究其乐曲的源头。本文的第一节曾指出音乐性的深层内涵是作曲者为表达某种精神需求而作。并且是在一定时代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影响下的人生体验、审美旨趣的高度概括。
最早记载该曲的《西麓堂琴统》有解题载:陆鲁望舆皮袭美泛舟松江,见渔父醉歌,遂写此曲。西塞山前,桃花流水,其兴致恐不相下也。依此曲解可找到作曲者的关键信息——晚唐诗人陆龟蒙、皮日休。
晚唐诗人皮日休咸通十年(869年)任苏州刺史与陆龟蒙相识,气味相投、一见如故,聘为幕僚。常吟诗对饮、感叹世事。从陆龟蒙其中一首《和袭美春夕酒醒》诗中可读出二人当时的处境与心境。“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此诗看似是写诗人酒醉月下花丛的闲适之情,诗人极力以自然闲散的笔调抒写自己无牵无挂、悠然自得的心情。然而,以诗人冠绝一时的才华,却终身沉沦,只得“无事傍江湖 ”,追效先贤阮籍、嵇康等人那样“醉倒黄公旧酒垆 ”,字里行间似仍不免透露出内心深处极其不甘的忧愤之情。一个“满”字 ,自有无限情趣在其中。融“花”、 融“月”、 融“影”、 融“醉人”于浑然一体,融合成了春意、美景、诗情、高士的翩翩韵致。乍一看,是着意重写醉酒之乐,写得潇洒自如,情趣盎然。再审读时,然却有一股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凄美之感、无奈之恨。这与《天闻阁琴谱》之《醉渔晚唱》有着不可言状的暗合。
从皮、陆的此时此景中再来应和张孔山所弹《醉渔晚唱》之谱,便能为琴曲旋律的层层递进、渐行渐浓的音响层次找到出处与根源。散、按之间的不断切换的切分节奏以写摇橹之韵、双弦轮指之举绘出跌跌撞撞的醉熏之态,不同音区的主题变奏抒写着抑郁心情之彷徨幽愤,大小撮弦奏出豪放纵饮、胸襟高远之气节。 再从字谱中找出“豆”“ ”“ ”“退复”“进复”等左手指法奏出的旋律辅音加以填充,丰满完美的音乐语汇展现出言之不尽、图不足表的生动艺术形象。段与段之间的疏密搭配、松紧呼应更使乐思有条不紊的推向高潮。全曲六个乐段结构紧凑,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淋漓尽致、简明扼要而引人入胜。无啰嗦沉长、滞怠迂腐之态,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完美的外在技术手段表达着表象下的深层语意,音乐性由此而生,音乐也才由此而动听以至于“绕梁三日而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