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创作的《平湖秋月》、《渔歌晚唱》、《步步高》至今广为流传。他首创把二胡(现称粤胡或高胡)的丝弦改用钢弦,并采取以两膝夹住琴筒的拉奏方法,从而使得高胡成为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他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广东音乐卓有成就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也是广东曲艺、粤曲的出色演唱家和革新家,他就是粤乐宗师吕文成。
耳机里有激昂而鼓舞人心的乐曲《步步高》,伴随着劈劈啪啪敲击键盘的声音,思绪翻飞感慨万千。时光静静地流走,吕文成离我们越来越远,那发黄的老照片里的面孔越来越模糊,而这首曲目却并没有随之老去。它每年春节都热烈地回放在各个商场,它在万千幸福而凡俗的家庭中欢快流淌,它在数不尽的人生大喜之日里像春风一样荡漾。有《步步高》作为背景,每个人的脸上都会笑出一朵花儿,折射出内心的欢喜。
而让人遗憾的是,如今的年轻人中,知道吕文成这个名字的人少之又少。今年3月12日是吕文成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各类纪念活动陆续在他的故乡中山展开。然而,与大量从这里走出的名人在多年之后赫然屹立供后人纪念瞻仰的故居相比,吕文成大约会感到一丝落寞。因为,我们找不到有关他的旧房子,看不到有关他的纪念馆,他也没有重新翻修的所谓故居。
吕文成是蜚声乐坛的一代粤乐宗师,他的名字前面,有著名音乐家、演奏家、粤乐革新家这样的头衔,看到今日之惨淡景象,不知道他会做何感想。但唯一可以感到欣慰的是,他的作品被万千次地播放和翻唱,他的《岐山凤》、《步步高》激励着我们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他的《醒狮》、《惊涛》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奋发图强的力量,他的《平湖秋月》、《渔舟唱晚》将风景变幻成声音,让我们沉浸在美妙的享受当中……看到自己的佳作对世人依然具有的持久影响力,九泉之下的他,一定是嘴角上扬,轻轻微笑。
而我们,随着那些逝去的光阴,与他亲切地打着照面。他的童年,他的成长与成名期,他抵死的生命追求与价值,在这张不算大的页面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背井离乡赴上海 刻苦钻研学粤乐
1898年的中国,是动荡不安的一年。这一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推翻新政,百日维新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这一年的3月12日,吕文成出生在广东香山县郊区南下乡,他本姓杨,因过继给吕姓人家而改姓吕。他在这里长到3岁,就开始了背井离乡的生活,与养父远赴上海寻求生路。3年的幼儿时光,会对他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无从考证,但吕文成倾其一生推广粤乐,可见他对故土的眷恋与热爱。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能够维持生计好好活着已经是很大的奢望。在时代的漩涡当中,年幼的吕文成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他在很小的时候,就为生活所迫而到上海的银匠店当童工,养活自己并供家里的日用。而他的音乐启蒙,便是源于做童工期间,附近茶楼里时常表演的各种粤剧和粤曲对他的耳濡目染,使他从小就爱上了唱粤曲并由此踏上了自己的音乐之路。同时,艰难的童年,为其日后的创作播下了种子。
与家境富裕的孩子小时候可以读私塾相比,家境贫寒的吕文成的正规教育来得相当晚。1908年,10岁的他才正式走进学堂,免费在由教会所办的广肇义学读书。清末民初的上海,音乐活动频繁,吕文成获得大量接受音乐学习的机会,其中包括从在上海的广东人处接受岭南文化尤其是粤乐的熏陶,更包括汇集上海的江南丝竹以及西方音乐的影响。另外,当时的上海有很多乐社组织,从小喜爱民间音乐的吕文成,特意选择在一家比较大的俱乐部的粤乐队里做杂工,负责乐队的乐器摆收等杂务。
在此期间,他专心观察乐手们吹拉弹唱,经常借机听乐社的老艺人演奏音乐。在排练前后,更挤出时间学习拉二胡、打扬琴和唱粤曲,只要有空就闭门苦练,令演奏技艺日益提高。这段经历,是他最快乐的少年时光,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他像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孩子一样,贪婪地吮吸着民间音乐的精华,沉醉其中, 相当迷恋。同时,好学的他本着对粤乐的热爱,勤学苦练,自学成才,11岁时,他的二胡已拉得相当不错,经常参加各类演奏。不到20岁,吕文成粤乐功底已经相当了得,大获同行称赞。他在著作《几句衷心的话》中说:“从我少年时期开始从事音乐艺术直到现在,我对音乐的兴趣只有增而无减。我承认对音乐艺术发生了难以解释的特殊爱好,尤其是对中国音乐。因此我选择了二胡及扬琴作为终生的音乐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