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和崂山道教音乐
清康熙年间,文学家、音乐家蒲松龄,在太清宫寄居时,除创作了《聊斋》中一些篇章,还和道士共同研究琴法和经曲。蒲松龄精晓“俚曲”和鲁南弦子戏,他把其中一些精采片断传给了太清宫道士,从此,使道家一些经曲中有了明显的俚曲乐汇和弦子戏的段章。现在“东海劳山古乐团”演出的曲目中有舞蹈《香玉》,编钟伴奏,间以女生伴唱。采用崂山道教音乐《返魂乡》乐谱。
匡源(胶州人)是咸丰皇帝病危时,顾命八大臣之一,他于咸丰元年(1851年)三月来游崂山,下榻太清宫,留有许多诗文,《劳山赋》最有名。崂山道教乐曲《太清水月》改编时所填诗作者匡源,描绘了一轮月亮从海上升起时如梦似幻的意蕴:“我忆太清宫,待月大海滨。空山林箐黑,隐若窥星辰。须臾晶轮出,波上光粼粼。冰壶濯魂魄,万里无前尘。”宣统元年,翰林、古琴家岑春萱到太清宫访韩太初,韩岑两人互相弹奏数曲,当时两人即兴创作了一首曲子,命名为《山海凌云》,岑为韩即席演奏,并在太清官东北丫口山下道旁的石崮上镌刻“山海凌云”四字以为纪念。
张开明说,不少人对崂山道教音乐有误解。比如,有人受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影响,认为道士真的可用乐器奏乐比武、御敌。“那毕竟是小说家的虚构,道教音乐除了用于宗教,主要是道士用来修身养性的。”张开明还介绍说,道教音乐渗透到中国传统民乐,影响深远。比如,大家熟悉的《二泉映月》就是道教音乐的佳作,华彦钧(阿炳)就是道士出身,《二泉映月》是道教音乐中的“阴韵”(用于超度亡灵的法事),所以曲调悲凉,如泣如诉,怀念故去的亲人。崂山道教音乐成为国家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普及崂山道教音乐的良好契机,“我们乐团致力于崂山道教音乐的普及,介绍给公众,但苦于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刘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