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那些著名的意大利小提琴大师是否了解这一点,答案是肯定的。在300年前,科学没有现在发达,没有现在的仪器仪表,连电也没有,没有杨氏模量的测试仪,他们怎么判别作琴木料的好坏呢?根据现在可以查到的记载,主要是选料。他们只用一把斧子,在锯下的树干的根部猛烈敲击一下,然后很快跑向另一头,用斧子柄顶在树干头上,耳朵贴在斧子柄的另一端,听树干的余响,决定其好坏。说到这儿,那么我要引入:“小提琴文化”这个概念,在当时,制作者是完全了解他用的材料的,而现在,小提琴制作者很难了解自己用的料。由于现代社会的分工不同,供料是一批人,用料(制作)又是一批人。这是古今小提琴文化的不同。
然后说制作。古代大师是否了解琴板要厚一点?毫无疑问,到了斯特拉蒂瓦里和瓜内里的时代,他们都了解这一点。斯特拉蒂瓦里的琴,琴板现在测量还有3.5毫米的厚度,瓜内里的琴个别有4毫米甚至5毫米多的厚度,这说明,考虑到年代会使木料干缩,制作时大致还要放出0.5毫米的厚度。这些琴用油性漆,这非常重要,和后来(包括我们现在也是)的酒性漆又不同。油性漆会渗入琴板,酒性漆不会。这样,这些意大利古琴(或者后来其他古人作的琴)到现在就有了和新琴无法相比的琴板结构:
古琴琴板是复杂的4层结构:
1)最上面是比较软的油性漆膜层,它使噪音得到阻尼。
2)下面是渗入木料的油漆木材层,它比较硬,使琴声保持了光泽感。
3)再下面是琴板的主体木材层,古琴的木材层已经充分陈化,非常适合琴的振动。
4)再下面是木材在暴露在琴体内部的不上漆的部分,对古琴来说,它是一种疏松的腐朽层,由于它的存在,使琴板的实际振动厚度变薄,并且它也使琴板的振动受到优化阻尼,声音变得好听。(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古琴琴板那么厚,但声音又非常好的原因)。这又好比我国的二胡,一定要在下端琴弦和蟒皮之间垫上海绵,声音才会好一样。而现在的新琴完全不会有那么好的琴板结构,它很简单:上面是通常的酒性漆,它不渗入琴板;然后是木料;木料下面没有疏松的腐朽阻尼层。这是新琴和优质古琴的不同。我们再看巴格尼尼用的瓜内里“大炮”。它到巴格尼尼手中,已经作好了很多年,而且没有被好好保管。据记载,当时面板上已经有了裂缝,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它的四层结构已经形成。而在此之前,此琴并未太为当时人所重视。这些事实,说了古琴和旧琴(旧琴是不完全的古琴)和新琴的物理不同。木料可以堆放陈化,但是这个四层结构无论如何是要做成后琴后经过多年陈化才会有的。
这样,我们就会遇到另一个关于小提琴文化的问题:在世界上,一些小提琴文化发达的地方,比方美国或欧洲,他们的市场或者说提琴店里,会有三个层次的琴:
1)优良的古琴,当然不是斯特拉德,这样的琴不可能随便买到。1900年前后的琴,已经可以认为是古琴。
2)一般的有较长时间的旧琴。这两类琴已经经过鉴定和淘汰(小提琴鉴定和修理行业美国最发达),发音不好的老琴不会再卖出。最重要的是它们的发音质量已经稳定。
3)新琴。这些琴中其中前两项价格不菲,而新琴价格相对便宜,新琴可能发音也很不错。但是没有人可以出个鉴定证明,说此琴日后必然成为优良的琴。因为好不好是要到了时候才鉴定的。这样,在这个社会的特定的状态下,我们可以说,鉴别一把琴的依据是:发音、工艺、年份。而其中年份不长的新琴,因为其以后的实际质量还不可知,即使现在似乎不错,还不能认定它可以优于旧琴和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