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笛换气技巧有哪些?长笛循环换气法
使用循环换气技法可以获得演奏所需要的大量气息,在具有焦点集中、声音好气息通的前提下,使用这种技法吹奏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快速长句可以做到吐连迅速、高低分明、交替明确地发音,使声音干净、集中、明亮、清晰,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颗粒性;吹奏速度较慢的非连音、断音长句可以获得厚实丰满而集中的声音;吹奏时值较短、连续几十小节的断音可以使短断音的发音既清晰分明,又具有内在连续性。同时,掌握这种技法对于促进辩证思维,克服生理、心理、物理等方面的紧张是很有好处的。
循环换气原理是双腔隔离转移理论在口腔、鼻腔进行气息隔离转移的应用。双腔隔离转移理论借鉴于物理学,它和潜水艇双舱隔离转移理论一脉相承,异曲同工。科学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两个或多个空间隔离转移实验,确立双舱隔离转移理论,并且结合水银汞柱加减压试验后应用于潜水艇制造,能够使潜水员在海底顺利出入而舱内却滴水不进。循环换气的理论根据就在于此。在吸气的瞬间,经过口腔、鼻腔的隔离转移,将一小部分气息转向口中维持演奏,并连接好下一次呼气,使口腔始终有气向外吹,进行不间断地演奏。不过口腔、鼻腔虽小,进行气息的隔离转移却要比进行潜水员的隔离转移复杂得多、困难得多。
长笛艺术所产生的无穷魅力其因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声音美。要获得美的声音,必须充分运用良好的发音手段。其中以气息与口型的配合为主,以运指为辅。在气息与口型相互配合时,气息则又起到至关重要的声音支撑和延时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气息是不可能发声的,气息获得要靠演奏者主动呼吸。我们说胸式、腹式和联合式呼吸法是长笛气息来源的主要方面,但不能片面地认为是唯一的方面,由于发声的多变性、呼吸动作的多变性,除使用以上三种呼吸法获得气息外,还需要调动口腔、鼻腔的空间和功能动作进行浅表交替和气息连接加以补充,循环换气技法就是这种补充气息的最好办法。浅表交替是指口腔、鼻腔之间进行隔离转移的瞬间交替;气息连接是指口中余气与吸入气息呼出口腔的瞬间连接。浅表交替和气息连接是双腔隔离转移理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准同步进行的两种运动形式。两者之间始终处在辩证统一之中,它们彼此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
通食管,由会厌控制口腔通道口;鼻通气管,由软腭控制鼻腔通道口。单就气息而言,呼吸形态有三种形式,我们任意做几次呼吸小实验便会立即准确地感受到。第一种形式是鼻腔出入,打开软腭,关闭会厌,气息由鼻腔自由呼吸;第二种形式是口腔出入,打开会厌,关闭软腭,气息改由口腔自由呼吸;第三种形式是同时出入,同时打开软腭与会厌,气息由口、鼻同时呼吸。不论使用哪一种形式,呼与吸都只能是先后进行和轮流交*的两个反向动作,既不能同时进行,也不能只呼不吸或只吸不呼,而永远都是吸一口气吹几小节,再吸一口气吹几小节。人不能自身造气,要演奏就得先从空气中吸气,而且吸气多吹得长,吸气少吹得短,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作曲家总希望长笛演奏能够象小提琴拉长弓一样尽量吹得长,有时甚至三、五十小节没有一处停顿。演奏者只好设法在附点后面、小节线处,甚至不惜以牺牲一、两个音符为代价强行换气。小提琴尚且需要换弓,何况长笛乎?呼吸还有生存意义,演奏呼吸既要维系生命又要进行演奏,要想三、五十小节不换气、不停顿几乎是办不到的。而使用循环换气就能两利兼收,不但能够吸气供氧,而且能够保持长时间不停的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