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el Moyse于1889年3月17日出生在Jura山区的St. Amour。1984年1月1日卒
于美国Vermont家中。他幼年时即对音乐非常有兴趣,并且曾和Taffanel、
Hennebains、Gaubert学习。1906年他获得首奖时,演奏的是Gaubert的
Nocturne et Allegro Scherzando。他很快的便建立起了名声,而且也像Gaubert
一样,和歌手Nellie Melba一起举办巡回演出。他的第一个职位是轻歌剧院的长
笛手,后来又接替Gaubert在Societe des Concerts的职位。随后受邀担任日内瓦
音乐院的长笛教授,1932年时接替Gaubert自巴黎音乐院退休的长笛教授职位。
1948年时他辞去了巴黎音乐院的教授职,首先前往南美,然后到北美。当时为了
准备在美国定居,他有一段短时间接替Rene Le Roy在蒙特利尔音乐院任教。
几乎从二次大战后到他终老,他都经常前往欧洲和日本开设大师班。很不巧的,
在1926至27年之前,他都没有录音,因此我们无法了解他早期的演奏。他出版了
很多长笛的练习曲集和教本。
Rene Le Roy是1898年3月4日出生在Maisons-Laffitte,1985年1月3日卒于巴黎。
他依序跟Hennebains、Lafleurance及Gaubert学习长笛。有关他的一生及事业将
留待本书第三章详细讨论。
除了以上四位Taffanel的重要传人之外,还有一些长笛家也可以说是法国学派的
代表(从各自不同的理由来说)应该简短的介绍。以下依照年代顺序列出:
Rene Deschamps(1874-?):1894年获首奖。拉穆卢音乐会(Concerts Lamoureux)
的独奏长笛。
Georges Barrere(1876-1944):1895年获首奖。他是1894年十二月22号和国家
管弦乐团(Orchestra of the Societe Nationale)一起首演「牧神的午后」前
奏曲的长笛家。指挥Gustave Doret说:
音乐厅大客满。当我们神奇的长笛家Barrere展开开头的主题时,全场一片沈
默……观众被完全的吸引和征服。
(Temps et Contretemps, p. 94)
他和Fleury模仿Taffanel在1879年创立的Societe de Musique de Chambre pour
Instruments a Vent而创立了Societe Moderne d'Instruments a Vent。1905年
他移居美国发展。这里要特别一提,他首演了Varese为他所写的「密度21.5」作
为他的白金长笛的首次亮相(曲名「密度21.5」就是指白金)Barrere的演出和
白金长笛的表现显然都让听众失望。根据当时的报导,Barrere的音色漂亮大方,
没有任何揉音,而且他跟Moyse一样,吹口完全往左边偏离。(注:Moyse的吹口往
左边偏并且在技巧上一直都有瓶颈,在书后面会提到)
Gaston Blanquart(1877-1970):1898年获首奖。他的「牧神的午后」前奏曲的
诠释很有名,而且是音乐会票房保证。在1909年3月1号的《Le Menestrel》我们
可读到:
Gaston Blanquart,科隆音乐会优秀的首席长笛,也是Taffanel的得意门生之一,
巧妙地将巴哈的降E大调奏鸣曲、莫扎特的G大调协奏曲、韦伯的三重奏及
Reynaldo Hahn的变奏曲结合成为一场迷人的表演。
这篇评论还赞美了「他炫丽的大师才华、纯净的音色及完美的技巧」。有趣的是,
我们此时可以注意到,重要的古典曲目已经经常性的成为音乐会节目的主角。据
说Blanquart的音量稍微比较小,但是在大型音乐厅中却刚好能使人听得清楚,却
又不会听见换气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