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音乐的人,与人初次见面最常被问的问题就是:“请问你是主修什么?”是的,我也常被问,并且很顺口的回答:“我是吹低音管的”,可是对方脸上困惑的反应恐怕是主修较热门乐器的人所不常见到的!为了避免对方困惑又尴尬的表情持续太久,我都会很快的接著说:“这乐器很少人学,又不常见,所以不知道也没关系”,嘴上是说没关系,可是心里确觉得“很有关系”,因为觉得自己虽然当不了大演奏家,但至少应该把自己所学到的学院派音乐用最轻松、最平常的方式介绍给大家。所以我决定在这里长篇大论,希望大家能认识低音管!
低音管又名“巴松管”,其实这是根据它的英文“bassoon”译音而来的;法文是”basson”,不过”basson”这样的写法有时特指法式低音管(低音管分为德式、法式两种,稍后会为大家介绍)。在交响乐团中,低音管是跟竖笛比邻而居;在管乐团就不一定了,因为我的邻居曾经是法国号(Franch horn)、萨克司风(Sax)、双簧管(Oboe),甚至是低音竖笛!所以端看乐团是如何安排座位。
这样是否让各位稍微能回想起低音管的踪迹!?如果还是印象模糊,不晓得各位是否听过Prokofiev的“彼得与狼”(Peter and the wolf)!?低音管在这首曲子里扮演了Peter的老爷爷,所以只要老爷爷开始数落Peter时,就会听到低音管低沉又缓慢的旋律出现。也许讲到这您还是一知半解,没关系!就让我们从低音管的构造、特性及制作过程开始认识它吧!
壹、乐器构造:
低音管是属于木管乐器,木管乐器又分“无簧”(长笛)、“单簧”(竖笛)、“双簧”,低音管跟双簧管一样都是属于双簧乐器。
您一定会很好奇,低音管到底有多高!?低音管约134公分高,难道吹低音管的人都带著“134公分长的火箭炮”出门吗!?那乐器盒可要做的很长吧!?可别被数字吓坏了,低音管本身可拆为四节(joints),如果再加上弯曲造型的吹口管,这样总共有五个部份,当然这还不包括竹片部份。既然可以拆成五个部份,当然我们也要学会如何装回去萝!现在就依照装乐器的顺序为大家介绍每一部份的特点:
一。 底管(butt or boot joint):
底管顾名思义就是最底部的管,非常的厚重,底管的底部有个“U型管”,单从外表看是看不到的,因为有个金属罩子在外,所以要打开罩子才能看到。而底管有两个口,是连接长管及支管的。
底管管壁很厚,因为有“斜开音孔”,这样讲可能让您一头雾水,我举个大家小时候最常接触的乐器---直笛,直笛的孔可以让你看到这个孔正对面的管壁,但斜开音孔就不是,如果你拿个棉花棒往斜开音孔插到底,也就是你的棉花棒不是呈水平状,而是斜的,希望我这样解释大家可以稍微了解。
还有一个造型有趣的小东西,名叫”Handrest”,我们通常会叫它“牛角”,这就像是根据它的形状去取一个绰号一样。Handrest在底管上方,较靠近支管了,右手的虎口就直接放在它弯曲的部份。不是每个Handrest都长的一样,弯曲角度或大小都有可能不同,甚至还看过有人不用Handrest,其实用不用都不影响音色,只要你的手觉得舒服自在即可。
二。 支管(tenor or wing joint):
支管看起来就比底管或待会会介绍的长管瘦一些,可是支管的中间部份管壁变粗,就像是人胖了个啤酒肚一样,这也是为了左手手指要按的三个斜开音孔。
装乐器的时候,我们会把支管接上底管一个较小的口;而底管的上端则是接吹口管(bacal or crook),也因为如此,支管的内管壁也很特别,为了避免吹奏时由口中所吹出的水气直接与木头接触,所以内壁是一层橡胶或塑胶(hard rubber or plastic)。
三。 长管(bass or long joint):
装上支管后,接下来就是装上长管,它是在支管的旁边。长管的底部是衔接底管,它的顶端是衔接扬音管。
既然它叫长管,顾名思义就是他的长度很长,的确,在这四节部份,它是最长的,它的按键也不像我们刚刚所说的底管及支管,有斜开音孔,它是藉采用杠杆原理的长按键盖住音孔。而它的内壁不会接触到吹奏时由口中所吹出的水气。
贰、簧片
簧片对任何簧片乐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每个簧片都有自己的特色,拥有良好的簧片,对演奏来说是锦上添花;但如果遇上不好的簧片,天才也可能变白痴,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不过不好的簧片可能在音准、吐音速度、音量、音色、好吹与否…任何一项中产生问题,举个例子好了:假如今天吹一首有很多快速吐音的曲子,但簧片在吐音方面反应相当迟钝,可能舌头点到簧片不能马上发出声音,这样的状况就算曲子练一百遍,效果恐怕永远达不到“灵巧”的标准,这就是为什么对簧片需要严格的要求。
(一)材料从哪来?
一般学双簧乐器的人最好学会自己做簧片。我们在习惯上也称簧片为竹片,那簧片的材料是从哪里来的,难道我们台湾随处可见的竹子就是制作簧片的材料吗?当然不是,而是一种叫”Arundo donax”的植物(*),虽然我们会说“竹片”、“竹材”,但Arundo donax并非竹子。我们取其茎(cane)做为簧片的材料。 Arundo donax主要产地在法国南部的Var distric,亦产在义大利、中美洲、南俄罗斯及中国大陆。而Arundo donax的茎需要长多久才能采收呢!?它要长到硬度够且颜色成金黄色,通常长到硬度够需要5——8年的时间,长到颜色变金黄色需要10——20年的时间。
(二)步骤:
如果不是很讲究或没有圆筒形刀子(Bassoon Tube Cane Splitter)及刨刀的话,一般是买已刨好且形状已裁好的竹材。如果刚开始能自己裁竹材的形状是最好不过,因为可以裁出自己需要的厚薄及尺寸。
1. 以圆筒形刀子将cane的表面裁出4片,长度为116mm——120mm。再以刨刀处理表面
2. 前面所裁出的竹材为长方形,需先浸泡水约5——6小时,以进行下一步骤。再用shaper裁出形状。Shaper有不同的尺寸供人选择。
3. 如果是买来的竹材,也会有几种选择,一种是只处理到第一步骤,一种是处理完第二步骤,还有一种虽然处理到第二步骤,但表面依然有表皮,需要自己处理。我自己是买已裁好形且表皮已处理过(Gouged Shaped & Profiled),而且每家公司售出竹材的厚度或长度不会只有一种,所以看清楚产品分类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如果是以这里为第一步骤,就将竹材先泡水半小时——5小时(各位一定很奇怪,怎么时间上差这么多,我只要汇聚不同的说法,我自己则是40分钟——两个小时)。
4. 泡好了竹材,将竹材折一半,开始绑铜线,铜线的位置是有一定的距离,不过并不是全球统一数据,这就看个人,不过铜线绑的位置会影响簧片音色的。总共要绑三条铜线,我大概绑到第二条就插入成形器(Mandrel),之后再绑上第三条铜线,开始调整形状,尤其是最末端部位的成形,如果未处理好,插到吹口管,一吹便会有漏气的声音,所以我还会再绑上第四条铜线帮助成形,不过第四条铜线最后是要拆掉的。
5. 绑好的簧片要让它风干,所以约放个3——5天,在这段时间,铜线会松动,所以要随时将铜线绑紧。
6. 等到风干完后就是要绑棉线,这时我会先将第四条铜线拆掉。关于绑线的材质,有尼龙线、塑胶套…等,我的老师则是要求我用棉线,绑好线后再以指甲油或相片胶固定(有没有觉得很神奇!?指甲油可以拿来固定,所以我的指甲油不是擦我的指甲)。
7. 接下来就是要削簧片,在削之前先要将密闭的前端剪断,我则是用Reed Tip Cutter(专门剪断前端)。有了开口再插入一个小块的塑胶板,便可开始削。簧片中间是较厚的,放在灯下看,会看到较深的颜色;前端最薄,与吐音有关。至于整个簧片的厚度的问题,就跟个人的习惯有关,我就不在此赘述。
8. 削完后要进行细部调整,这就要拿到乐器上试吹,可能长度要再剪、太厚了要再削,甚至是需要调整簧片开口大小,这就要调整第一条或第二条铜线。
簧片的学习除了老师的指导外,还要靠自己经验的累积,所以刚开始很容易失败,有些簧片还会失败于“意外”,像是在成形时裂开或削的时候削坏了。而最后的调整更需要耐心,例如会遇到簧片高音或低音不好吹、音色太闷或太亮、音准太低或偏高……等等问题。有人会问,为什么不买乐器行卖的现成簧片!?除了价格因素外(价格从500——800皆有),簧片也不能当场试吹,如果有问题,还是需要再调整,所以我觉得会削簧片才等于是“真正的吹奏低音管”。虽然有塑胶材质的竹片,不过那也不是大量的使用,因为音色上和真正的簧片还是有很大的出入。
叁、早期的低音管(The early bassoon):
早期低音管泛指文艺复兴时期后的巴洛克时期至1800年)(古典乐派初期)。这时期的乐器开始比较像现在的低音管,但是跟现在的乐器比起来,显的“阳春”很多!现在就先介绍巴洛克时期的低音管:
(一)巴洛克低音管(Baroque Bassoon):
1. 历史起源:
我们无法确切的说出什么时候从dulcian演变成巴洛克低音管,但也人指出在1650年时,巴洛克低音管取代了dilcian。
我不太赞成这样“确切”的说法,但有另外一个说法,我倒觉得蛮合理的。根据1698年德国人Christoph Weigel的雕板画(*),他画了一位乐器制造者的工作室,制造者手上拿著dulcian,旁边却有一支巴洛克低音管,所以我们可以知道dulcian和巴洛克低音管的使用年代是重叠的,当时的演奏者可以选择他们要使用dulcian还是巴洛克低音管,由此我们可以去探究一些有趣的事:dulcian之所以被继续制造,是因为它长期被使用,演奏者也习惯这项乐器,而且价格比巴洛克低音管便宜;反观巴洛克低音管,虽然制作上比dulcian精巧,相对的确比较复杂,价格贵,演奏上也同样与dulcian面临一些限制,所以并没有特别的好。
2. Harmen Hals的一幅画:
巴洛克低音管跟dulcian最大的不同在于巴洛克低音管开始像现在的低音管一样可拆成数节(大部份的dulcian是用一块木头制成,可说是一体成形),这样在携带上比较方便。最早出现这种可拆成几节的巴洛克低音管是在法国,不过却只能拆成两节。最早能拆成四节的巴洛克低音管,发现的来源很有趣,是一幅画,由Harmen Hals所绘(*),时间约在1660年,位于现在德国的Aachen(亚琛)。这种由图画去研究乐器的历史演进,在音乐学里属于“音乐图像学”,它可以弥补文字记载的不足及缺乏,像我们方才曾提到德国人Christoph Weigel的雕板画,说明了dulcian与巴洛克低音管并存的情况,所以说图像学可说是一种“历史上的证据”。
我们再回到Hals的画,此时期乐器,扬音管已有装有性质的环,长管(ling joint)上也加上了按键,支管(wind joint)加厚管壁,因为有斜开音孔的缘故。在造型还有一点非常有趣,扬音管的部份,有球根状的造型,最低音也跟现在乐器的最低音一样(低音谱表下加二间的降B)。而且此时的乐器采槭树制成,重量较轻,音孔也开的较长。
3. 三键式巴洛克低音管:
三键式的巴洛克低音管,现今推测所存在最早的应为J.C. Denner在纽伦堡所改良的,1684年他模仿了法式木笛及双簧管的造型而制成低音管,他所改良的巴洛克低音管影响了后来的法式低音管。
还记得我们前面刚提到的1698年德国人Christoph Weigel的雕板画,雕板画的主角据推测有可能就是J.C. Denner。Denner所改良的低音管除了在扬音管部份有球根形状外,它的吹口管也比较长,并配上厚竹片;支管的形状有点像是双簧管的车工技术,这样子的支管,管身比较细,后来并不采用,所以现在的低音管的支管比Denner的支管要粗。
至于这三个按键代表能按出这三个音:F、D、B1-flat(降B),其他的则靠手指按音孔了。
4. 四键式低音管:
G-sharp键(升G键)的加入,使得低音管正式迈向四键式。第四个按键加入的时间约在1700年左右,然而却有人认为第四键的加入应该在1751年,因为这说法是根据1751年所出版的”The Encyclopedia of Diderot & d’Alembert”(法国百科全书)里的一幅图画,这幅画里的低音管为四键式的,这个说法我觉得有些奇怪,因为实在说不出书的出版跟第四个按键出现的时间有什么关联,只能说这本百科全书也许展示了当时最新型的低音管。因此有人做了另一种推测,四键式低音管1680年至1730年间产生。
根据Grove音乐辞典的内容,四键式低音管首先出现在1705年阿姆斯特丹一家乐器制造商Rykel的商务名片(trade card)(*),不过也有说法是1699年。总之四键式低音管出现的年代似乎是有了个范围。
Mozart的第一首管乐协奏曲,便是为低音管所作,于1774年完成,当时的低音管便是四键式的。
5. 第五键及第六键的加入:
第五键(降E键)的加入,最早显示于1765年在Hotteterre and Bailleux 的Nouvelle Edition Augmente’e des Principes de clarinet et du bassoon 所含的指法表。约10年后,第六键(升F键出现),六键式低音管成为一般常见的形式,直至18世纪结束。
6. 18世纪低音管特性简述:
讲了按键数的演进,我想我们应该了解18世纪低音管大概的特性。在乐器的内径方面,可说是多样的,常常修改,但有几点与现代的低音管比起来,可以确切的比较:
(1) 吹口管的内径比现在更宽,我们先前亦提到吹口管有个突起的地方有个小洞,这时期的乐器却没这个小洞。
(2) 底管与长管与现代的乐器比起来较狭窄。
(3) 扬音管的部份缩成有腰身的形状,一方面是防止低音(特指最低音域)过份刺耳;一方面是能圆润声音的共鸣。
(4) 当时英国的低音管还特别加宽了吹口管及支管,这样比其他的低音管有更丰富的音色。
肆、19世纪时期的发展
19世纪,可说是促成现代低音管成型的开始,当然这是有原因的!作曲家开始要求演奏技巧、表情、强弱张力;管弦乐团的编制越来越大,演奏场所空间也变大;世界贸易博览会也激励了各产业竞争及开创实验性物品;再者一些具优秀演奏者背景的乐器制造商还有音响专家在技巧上的建议,这些因素都促成乐器再改良的动力。
再来19世纪也是法式、德式低音管分别发展的时代。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多采多姿的19世纪。
(一) 法式低音管的发展:
1. Jean Nicolas Savary Jeune:
Jean Nicolas Savary Jeune(1782——1853)是法国极知名的低音管演奏家, 这很符合我们前面所说的“具优秀演奏者背景的乐器制造商”。他是当时法国第一流的乐器制造商,制作时间从1820年——1850年;而Jean Nicolas Savary Jeune的父亲也是低音管制造商,制作时间从1800年——1826年。Jean Nicolas Savary Jeune制造的乐器被人比喻为有如小提琴中的Strapari(义大利名琴),不仅在法国使用,当时在英国也非常流行。
他制作的乐器到底有什么特色!?据说音色有种特殊的如歌性质,这是跟 其他乐器商所制造的乐器最不一样的地方。他还有个很重要的地位,现今法式乐器形式便是建立在Savary所制作的乐器。
Savary制作的乐器的按键数,得从他父亲制作时算起,从5键…7、8、9、10、11、12、13、16到17键,也就是说,这两代父子乐器商历经了5——17键的发展。且依照他们的习惯,很多制作的乐器都标上年代及日期。按键还有一项重要的改良,1823年Jean Nicolas Savary Jeune增加了按键滚轴(key-rollers),乐器长度约为127公分。
2. Buffet-Crampon:
“Buffet”……不是自助餐吗!?在这里可不是指自助餐喔!是指乐器品牌,一般人较为熟知的是他们制作的竖笛,但现在的法式低音管就是在19世纪中叶时由Buffet-Crampon发展,由此可知它的重要性。
Buffet-Crampon的制作,可说是由Savary制作的乐器形式去发展,模仿并应用其制作基础加以发展,改进了管径及按键,按键数增加到20键。他们的乐器除了在法国使用,亦在义大利、西班牙及一些英国演奏家使用,这时可算是法式低音管最繁盛的时期,当时Heckel的乐器还是很少人使用,不过风水轮流转,二次大战后,Heckel式乐器反而被较多人采用。原因是法式低音管较难操作,不过高音域却很好吹,因为它们的管径较窄。
(二) Boehm bassoon:
1. Boehm system的发明者---Theobald Boehm(贝姆): 如果非得找个词来形容Boehm bassoon,我会用“夭折”来形容这项乐器,原因是它被发明了,却未普遍使用,更别提说这项乐器存在了多久。
Boehm bassoon是由Theobald Boehm(1791——1881)所发明的改良乐器。Boehm是巴伐利亚人,一如音乐辞典上任何一位音乐家,他拥有多重身份:金匠、长笛演奏家、作曲家及慕尼黑的长笛制造商。1831年时他开始进行长笛改良的实验(有一说为1830年),在木管乐器的演进史中我们会听到”Boehm system”,便是指他自此开始研发的一套木管乐器的改良,这套系统除了用在长笛,亦使用在竖笛、双簧管,最后就改良到低音管。Boehm system有两个特点:第一是音孔摆放在合理的位置,第二是按键机械化。
1847年,Boehm开始将他自改良长笛所研发的原理用至低音管;1850年,变传来了消息:“Boehm已将各音孔安置在乐器上,而且音色也达到期望,每个音是轻巧明亮且有自信的,音质饱满、具有力量且又纯净,但Boehm必须面对一个难题,那就是他需列出这个新乐器可通用的指法表。”,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更对这项新乐器的发展提出报导,并有广大的回响,这个现象使Boehm督促自己需将Boehm system的oboe指法移至低音管上。
2. Boehm与Frederic Triébert、Angelo Marzoli的合作:
1855年,Boehm与巴黎制造低音管极有名的Triébert & Cie合作(Triébert & Cie的负责人Frederic Triébert ),开始制作Boehm bassoon,另一位任教于societe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的Angelo Marzoli则是将平日实际教学及吹奏的经验协住Boehm在这项新乐器上做改良,使它更合适。他们的新乐器在1855年巴黎万国博览会被报导:“Boehm这位发明者已将他所研发的应用在低音管,新乐器的模型会在巴黎被展示。新改良的低音管有著笔直的铜制长管(long joint),并包含了各音孔,这乐器的发明证明了Boehm system原理的正确。”虽然新乐器在博览会被提及,但未在博览会展出,原因是他们太慢准备以致来不及在博览会展出。不久之后,Marzoli发表了新乐器的详细指法表。
虽然赶不上1855年的博览会,但Frederic Triébert与Marzoli合作制作的Boehm-system bassoon却在1862年的伦敦万国博览会受到赞扬:“在所有音域中音色都很漂亮,音质高贵纯净。低音域相当轻巧,跳音也能达到令人惊奇的速度,然而有个事实无法被掩饰,那就是太多按键。”的确很多按键,共有30键,以现在低音管可达28键来看,30键并不会让人觉得太多,可是在当时最多只有十几键的低音管,30键实在是让人吓一跳。
但到了1867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Boehm-sysmtem像是被隐藏了一样,没人去提起这项新乐器。Marzoli也在1865年过逝,使用新乐器且具知名度的人物也未出现,就这样,Boehm bassoon逐渐没落。有人试著去分析没落的原因,这原因很有趣,那就是Boehm bassoon实在太贵,当时一般形式的低音管只要280——320法郎,但Boehm bassoon价值1200法郎,也难怪无法普遍使用。
3. Giuseppe Tamplini与Boehm-system bassoon:
Boehm-system bassoon除了在巴黎发展外,在英国也有它的踪迹,而且时间上比Boehm与 Triébert、Marzoli合作要早一些。
Giuseppe Tamplini(1817——1888)是义大利低音管演奏家。1847年,他开始担任伦敦剧院低音管首席,并有机会听到采用Boehm-system的双簧管及竖笛,他开始对Boehm system很感兴趣,并想要将Boehm system采用至低音管,于是他请他的好友Cornelius Ward(英国有名的乐器制造商)帮忙并完成新乐器的设计,乐器很快就被制作出来,他们制作的新乐器声音色相当有魅力、深具感情,甚至带有悲妻的感觉;中、高音域听起来带有鼻音,像是喘息,甚至让人有窒息的感觉;在低音及极低音域却听起来有点怪异,好像哼著鼻子说话,虽然每个音域各有“有趣”的特色,但无损新乐器的音色上的魅力及力量,且在管弦乐团里融合度相当高。
Ward和Tamplini制作的乐器展出于1851年的伦敦万国博览会。1853年,Ward放弃新乐器的专利;1865年,Tamplini发表了新乐器的指法表。
不过他们研发的新乐器一样未受到广大的回响及使用,随著伦敦博览会的落幕,Tamplini任职的伦敦剧院关门,他本人转任英国军乐队指挥后,也无法有多余的心力去关心新乐器的发展,新乐器就这样无疾而终。
4. Heinrich Joseph Haseneir与Boehm-system bassoon---不太确定的纪录
在所有有关Boehm bassoon纪录中,并未有Heinrich Joseph Haseneir研发的纪录,可是在现存的Boehm bassoon中却有他所制作的。
现存Haseneir制作的乐器被推测约在1860年制作,我们实在找不到他制作Boehm bassoon的可靠理由,唯一可推测的是,Boehm有阵子为了健康,待在德国埃母几个月,可能就有机会与Haseneir碰面,因为Haseneir在当时是很有名的低音管技师。所以关于他的乐器,我们只能说真是“不太确定的纪录”。
5. 导致没落的其他原因:
我们前面曾提到Boehm bassoon很贵,除了这个原因致使它不能被普遍使用外,还有其他原因:
(1) 过于复杂:我们前面曾提到有30个按键,对当时的人来说,会觉得“按键真多真麻烦”。
(2) 无法接受新乐器:一些专业的低音管演奏家,甚至具知名度的,他们不愿意放弃使用已久的低音管,对他们来说,接受这种新乐器,就得从头再来学习。就连乐器制造商也有如此的倾向,因为新乐器制作是建立于科学原理,制造商在制造乐器前必须先对这些理论的数据及机械性加以了解,所以制作新乐器对他们来说等于是增加额外的开销,花在新乐器、关于乐器结构的书、买新机器及工具、重新绘图。此时有人提出事实,当初Boehm flute在英国推广时,使用者大部份为生手。
(三) Carl Almenräder与Heckel:
19世纪初期的德国乐器商制造的低音管,老实说离“令人满意”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此时的乐器为了矫正每把乐器不太相同的音准,乐器贩售需配有三支不同长度的支管和许多不同长度的吹口管,这样的情况以现在的眼光看起来有点可笑。再来还有一种状况,当时标准配备的低音管应该是六键式的,但很多乐器仍然是四键或五键,这是因为缺乏统一的按键、管身内径标准。这样也无法建立统一的指法适用每个人,遇到一些会产生变音的音,还需要搭配特别的指法来校正音色。这种情形直到Carl Almenräder的乐器改良才算改进。
我们先前有提到,19世纪出现具优秀演奏背景的乐器制造者,Carl Almenräder(1786——1843)也是符合这项条件的人,他本人是优秀的乐团首席,也是教师及作曲家。他从1817年开始,便在Schott shop进行改良实验。他于1820——1822年于德国科隆成立了乐器公司,并在1820年发表了关于低音管改良的专题文章。Almenräder还有一位要好的朋友---Gottfried Weber,他曾发表一些关于木管乐器音响的文章,后来他成为一家期刊的编辑,提供相当的帮助让Almenräder能发表关于低音管改良的文章。
我们现在就以条列的方式来呈现Almenräder的乐器改良:
1. 改良部份音的音色及音响效果
2. 增加一些按键,并重新排列其他的按键: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扬音管的部分,加上按键在原本做为共鸣用的一个洞口,而这个按键即是最低音降B的按键。
3. 拓展音域。
4. 使部份按键简单化。
5. 采用了Boehm的rod-axles(一端有杆件可以旋转的轴承)及key-posts,并使用了填塞效果比皮革更好的衬垫。
6. 在底管使用引线(栓)穿过管壁内部。
7. 按键已达18键。
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改良曾引起贝多芬的注意。还有一位要好的朋友---Gottfried Weber,他曾发表一些关于木管乐器音响的文章,后来他成为一家期刊的编辑,提供相当的帮助让Almenräder能发表关于低音管改良的文章。
Almenräder于1822年回到Biebrich,并任职于the court orchestra of the Duke of Nassau,且又回到Schott shop进行他的乐器改良实验。此时的他并不算是个独立的乐器制造商,因为他虽然在Schott shop制作出自己设计的低音管,但仍挂上”Schott”这个品牌。
1829年,Johann Adam Heckel(1812——1877)加入Schott shop,当时他才17岁,1831年,Almenräder在Biebrich设立自己的工厂,并与J.A. Heckel合作,直至1843年,Almenräder过逝。
虽说 Almenräder的改良算是成功,乐器音质渐趋稳定,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J.A. Heckel曾说:“新乐器声音清楚,但听起来硬梆梆的,音量较大,跟德勒斯登乐器商制作的旧型的低音管比起来,少了点令人觉得舒服、雅致、柔软的色彩。”所谓旧型的低音管是指德国德勒斯登的乐器商们制作的低音管。所以音色的改良,将是Heckel未来所必须面对解决的。
伍。 19世纪末至20世纪Heckel的发展:
我们前面说过,19世纪是德式、法式乐器发展的分水岭,Heckel正代表著德式乐器的发展。
在Almenräder去逝后,J.A. Heckel与其后代便继续接掌乐器制造商的事业,并开始进行乐器改良,重新找回从前德勒斯登乐器商制作的低音管所拥有歌唱般的音质,摆脱Almenräder乐器硬梆梆的音质,但仍保留他技术上的优点。
1862年,Wagner有一阵子进进出出他们的工作室,因为他实在拥有强 烈的兴趣关心乐器的发展,他甚至劝Heckel将扬音管加长,使最低音至A1, 这也促使Wilhelm Heckel(J.A. Heckel的儿子,1856——1909)于1879年改良倍低 音管,之后用在Wagner的乐剧”Parsifal”。
1889年,W.Heckel 将硬橡胶植入支管及底管,使它们的管壁能防水,这在低音管发展的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发明,他解决了演奏者担心木头会损坏的问题。除了硬橡胶的植入,底管部份的U型管也进行改良,原本U型管的接合点是藉滑管(slide),Heckel将其改良为螺丝(screw)。乐器管径及音孔位置也稍作改良,并为吹口管的洞(在吹口管的部份曾提到有个小洞)添加一按键,按键可盖住此洞。
1909年,W. Heckel过逝,他两个儿子Wilhelm II和August接管事业;同年,Wilhelm II过逝,August独自掌管事业;1924年,交给Wilhelm II的养子Franz Groffy接管;1956年,Franz Groffy的两个女儿及养子接管,后来第六代的成员也加入。我们前面提到法式乐器制造商Jean Nicolas Savary Jeune,有人认为他的乐器商事业之所以未能流传更久是因为没有后代继续接管经营,不像Heckel,一代传一代,直至今日。
20世纪,德式低音管开始普遍使用,Heckel则是吹低音管梦寐以求的乐器,可是造价不菲,约一百万左右,订货后四年后才交货。二次大战后,也有其他低音管乐器制造商成立,Yamaha近几年也开始生产低音管,也有不错的风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