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单簧管中国作品 中国音乐特色 演奏特色
单簧管传入我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中,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学单簧管的人也越来越多。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吹单簧管的人最多的国家,我们的演奏家在国际单簧管比赛中频频获奖,中国人也坐在了一些欧美国家的著名交响乐团单簧管首席演奏员的位置上。然而,中国只拥有世界最庞大的单簧管队伍,而不拥有一个单簧管学派。也就是说,世界上只有吹单簧管的中国人,而没有人在用中国学派的方法吹单簧管。
中国的大多数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因为有声调,所以语调要丰富的多,这使它们更具音乐性。加上儒家先贤倡导“礼乐治国”,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强调人的修养“成于乐”,中国人历来重视学音乐,有数千年的优秀音乐传统,因此,拥有世界上最庞大单簧管队伍的中国应当、也完全有条件创立起一个学派,这不仅是全中国音乐家的希望,也是许多中国单簧管演奏家的心愿,更是国际单簧管界对中国单簧管界的期望。国际著名单簧管演奏家唐纳尔德·韦斯特莱克先生于1980年应邀访问我国时曾经认为“中国的语言很美,充分具备形成一个引人注目的中国单簧管学派的基本条件”,他还预言中国“必将培养出震惊世界乐坛的艺术大师”。
卞萌女士在谈及钢琴的中国学派时认为:“有了优秀的中国作品,才能有自己的钢琴演奏方面的中国特点,才能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演奏特色来,否则建立中国钢琴学派就是一句空话”。建立中国钢琴学派要走这样一条道路,建立中国单簧管学派也应当这样做。首先,应当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作品,其次要借鉴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探索并确立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特色演奏风格。
国人最早创作有关单簧管的作品,是20世纪30年代冼星海先生留学巴黎时创作的《风》(为女高音、单簧管、钢琴而作),表达的是“一切人生的、祖国的苦、辣、辛、酸”等不幸感情,曾受巴黎音乐界的赞赏。1952年,张梧先生的《苏北调变奏曲》问世,成为业内公认的第一首中国单簧管独奏曲。这首乐曲采用了不同于欧洲传统的变奏曲式,中间抒情段落选用了单簧管最甜美的音域,表现出作者作为单簧管演奏家对该乐器的熟悉程度。同期的优秀作品还有辛沪光的《回旋曲》、杨庶正的《抒情曲》等。
198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央音乐学院单簧管教学曲选》录入了黎国荃改编的《牧羊姑娘》;张梧的《新疆舞曲》;牛万里的《秋收》;辛沪光的《草原歌声》、《蒙古情歌》;黄佩勤的《小河淌水》;廖名毓改编的《绣荷包》、胡汝美的《溇水谣》等17首中国作品。这些作品采用民间音乐的曲调或传统的旋律,配以西方古典和浪漫时期的和声。作品虽然都比较短小,却是国人创作单簧管乐曲的早期成果,也初步显现出中国单簧管作品的早期风格——采用欧洲作曲技法写作和声和织体,采用民歌曲调写作旋律,采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变奏曲式,而不采用过于特殊的、高难度的技巧。此后,出现了一些渐具规模的中、小型乐曲,如王焱的《牧马之歌》、张梧的《迎新春舞曲》、那达米德的《欢乐的那达慕》等。1980年,胡壁精的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诞生,目前这首反映我国塔吉克族民俗生活的三乐章的协奏曲已成为中国单簧管乐曲中的经典。
1991年,全国高校单簧管中国作品评选会召开, 6首作品获“优秀创作奖”。名列榜首的是黄安伦的《幻想曲》,它以西北民歌为主题,采用印象派的和声手法,融中国五声音阶的旋律与单簧管音色及表现力为一体。吴继红的《山月》采用侗族琵琶歌的音调、发挥单簧管中音区甜美如歌的特点。王健民的《四季略影》运用单簧管宽广的音域、多变的音色,根据古典诗词中对四季的描绘,写了动静有致、情景交融、相映成趣的四个乐章。除使用人工音组外,此曲在技法、结构方面亦有不少独到之处。吴粤北的单簧管与弦乐队奏鸣曲《新烛光与坎》集专业手法与通俗效果、民歌特色于一体,充满活力。此外,还有周雪石的《单簧管与钢琴及四件弦乐》、罗毅的《单簧管奏鸣曲》的两首作品获奖。与80年代出版的作品相比,作曲家们运用民族音乐素材、采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同时,注重传播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中国单簧管音乐创作的第一次高峰。
进入21世纪之后,出现了韩贵森的《丝路随想曲》、郑一肖的《归》、郑荣达的《土家族民歌主题变奏》、钱慎吟的《神湖“拉木纳木错”湖畔的笛声》、达捷的《随想曲》等一批新作。
在2008年6月举办的第一届中国作品试奏音乐会上,演奏了张朝的《晚上吹的调》、孟昭侠的《关中舞曲》,卿烈军的《驴车》、《逗鸡》,倪耀池、袁志刚的《渔家的节日》,李昌云的《边疆的田野》,娜拉的《业》等新作。以张朝先生为代表的新一代作曲家们更大胆直接地运用民族音乐素材,并采用各种现代技法,力求表现出民族气质。
音乐艺术需要二度创作才能完成,有作品不演奏便没有任何价值。20世纪50年代,当《苏北调变奏曲》问世之时,我国单簧管的技巧已有惊人的发展,解决了许多演奏方面的难题。到20世纪80年代,演奏家黄远涪与作曲家胡壁精合作,在《帕米尔之音》这首乐曲中,采用了难度较大的连续大跳音程、增四减五度的快速进行、双吐等技法,使其成为一首经典。90年代,黄安伦的《幻想曲》直接采用西北民歌《赶牲灵》的曲调,运用滑音等技巧表现中国音乐中的“腔音”。当时除《幻想曲》外,还推出过一批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中国作品,这些作品改变了单簧管教学中只教外国作品,不教中国作品的局面,丰富了单簧管的教学曲目。然而直到本世纪初,大部分中国单簧管演奏家仍不愿演奏中国作品,也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单簧管演奏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