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出现现代竹笛以来,由于箫受其本身结构、性能的局限,很少在群众性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的运用,而更多地成为文人墨客个人抒发感情的消遣之物。箫的演奏曲目也大多是演奏者所熟悉的其他形式的音乐作品或即兴之作,而箫的专门独奏曲目则极少,因此,没有形成各具特色的风格流派。但这并不说明箫就是一件不值一提的民族乐器。笔者认为,正由于箫具有质朴、含蓄的音乐特质,以及它所流行的特定范围,反而使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为,“多”永远不是衡量一件事物是否有价值的唯一标准。
一、北派竹笛艺术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北派梆笛演奏大师冯子存
一提到北派竹笛艺术,人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竹笛演奏家冯子存先生和他的那些作品。
1904年,冯先生出生于河北省阳原县东井集镇西堰头村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冯先生的二哥是他的竹笛演奏启蒙教师。他从小生活贫寒,经常到外地卖艺求生。由于他勤奋好学,十岁时,在河北省万县、康保、张北一带已有很大的名气,人称“吹破天”。解放后,任中央歌舞团独奏演员。
冯先生得到“吹破天”这一雅号,恐怕与少年时冯先生的艰苦岁月、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和扎实的表演基本功有关。据说,当年冯先生一支笛子走天下,而张北地区又常年气候寒冷、风沙弥漫。在寒风中,冯先生经常迎风苦练“顶风笛”,因而练就了一身顶风吹笛气不散的过硬本领。
冯先生对内蒙古察哈尔北部地区、张宣地区的民歌以及山西梆子、二人台等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可以说他的代表作品及演奏风格就是在这些民间音乐的长期熏陶下逐渐形成的。冯先生的作品热情、饱满,形象地体现了北方人和北方方言的热情、豪放等性格特征。在演奏中,他十分强调笛子演奏的歌唱性,要求在吹奏以前先要唱会,认为不会唱或唱得不像,就很难吹像。这里的“像”字说明:第一,冯先生对于培育、养育他的那方热土和那方人寄予了深厚的感情,对于那里的语言和那里的音乐充满着强烈的爱;第二,强调竹笛演奏要善于准确地表现民歌、戏曲等民间音乐的艺术风格和风俗情调,从而更准确地表现北方人的喜怒哀乐和思想情感;
第三,冯先生十分强调并善于从地方方言以及地方民歌、戏曲等民间音乐艺术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并把它们发展成竹笛演奏艺术中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可以认为,冯先生在表演中对“像”字的追求,恐怕是形成他的演奏风格并进而成为北派竹笛表演流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根本原因。
虽然,竹笛形成的年代很早,但自汉唐以来直至清末民初,竹笛在宋元杂剧、南戏、散曲及近代的昆曲、梆子及二人台等艺术形式中都只是一件重要的伴奏乐器,作为一件独奏乐器的地位还没有被充分确立。同时,也没有形成一批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独奏曲目。而冯先生对竹笛演奏手法的发展、发明和所创作的一批独奏曲目,对于确立竹笛的独奏乐器地位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据说,他在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会上表演的《放风筝》、《喜相逢》两首独奏曲,是竹笛独奏曲首次登上大雅之堂,因此,这次表演就成了确立竹笛独奏乐器地位的标志之一。
冯先生一生演奏的曲目很多,其代表作主要有:《喜相逢》、《放风筝》、《五梆子》、《挂红灯》、《万年红》、《黄莺亮翅》、《农民翻身》等。
2.梆笛演奏大师刘管乐
1 9 1 8年1月24日刘管乐出生于河北省安国县。自小家境贫寒、经历坎坷。安国县是有名的“吹歌之乡”,由于受环境的影响,他很小就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表现出超人的音乐天赋。刘管乐十岁学吹笛,一年后便能熟练地演奏大量昆曲曲目。由于家境贫寒,他十二岁时只好辍学,到北京一家小店打工糊口o其间仍坚持笛不离手、勤学苦练。由于酷爱民间吹管音乐艺术,两年后他又回到家乡,师从一位还俗和尚,继续学习笛子、管子、唢呐等吹奏乐器,同时随师傅四处奔走,搭班卖艺。
新中国成立后,刘管乐又人河北省艺术学校学习。1 95 1年被选人天津歌舞剧院任笛子、管子和唢呐演奏员。
刘管乐的梆笛作品及其表演风格,主要受河北冀中“老调梆子”和冀中“鼓吹乐”的影响。其特点是笛声高亢、清脆、饱满、坚实,演奏干净、利落、洒脱、朴实,具有浓郁的北方人的热情泼辣、耿直乐观的性格特征。在北派梆笛演奏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刘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竹笛表演家,更重要的,他还是一位优秀、多产的作曲家。其作品大都收集在《笛子独奏曲集》、《刘管乐笛子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这两部作品专辑中。其代表作《荫中鸟》和《卖菜》,不失为北派梆笛作品中的精品,在全国竹笛爱好者中具有很大的影响。
刘先生在作品创作上的辛勤劳作,为丰富竹笛曲库文献作出了杰出贡献。
为了进一步挖掘竹笛的表现潜力,刘先生对传统六孔笛进行了结构改良,先后开发出七孔、八孔、九孔竹笛,使竹笛在音域、调域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扩展,从而加强了竹笛的表现力和艺术实践上的运用范围,受到很多竹笛演奏者的好评。
3.北派梆笛演奏技法的主要特点
演奏技法在北派梆笛表演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演奏技法不仅在装饰性层次上是形成北派梆笛艺术风格的主要因素,甚至演奏技法在北派乐曲结构中也具有决定性的结构控制力作用。在有些作品中,演奏技法的阶段性就是乐曲结构划分的主要依据;有时,演奏技法的变化发展本身就是音乐主题的发展手法;有时,演奏技法甚至可以成为主题发展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