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箫不是件容易事儿,这是一般的共识。
学箫之所以难,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造就完美演奏的条件实在太琐碎了!
要想把箫吹好,必须在气法、口法、指法、舌法等方面有透彻理解和娴熟掌握才行。
最要命的是,这些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正因如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推崇“针对性训练”——尽量采用那些能将不同因素(气、口、指、舌等)分隔开来的实验和训练方法,让学箫者不受干扰地专心发展某一种特定的肌肉控制能力,比如,以徒手操隔离乐器与学习者;以筒音长音隔离指法与气、口法等等——也就是隔离问题,各个击破的策略,这也是被长期实践证明,不论专业或业余均最为有效的一种策略。
学箫还有一个难点,那就是乐器的选择和适应。
不像长笛等西方乐器,箫的形制并不是固定的(长笛的形制当然也存在个体差异,但比起箫来说,其程度之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每个制作者或厂家的产品都有相当大的形制差异。甚而至于——还有着南北、通口封口、内径调整与否等等不同的分野。
平心而论,这种相对较大的乐器形制差异是有利有弊的:
好的方面,对乐器本身发展来说,多一些形制和风格上的探索,会带来更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未尝不是一件有利于创新的好事;
不利的方面,则主要是针对学习者,尤其业余条件下学习者的进步来说的。
与任何学习者相同,业余学习者的目的,不外乎熟练掌握乐器演奏法,并以之为工具进行艺术创作和表达,从这一点而言,业余与专业是没有区别的。
但是,比起专业人士,业余学习者平均投入的精力更少,可获取的师资更弱(甚至纯粹是自学);而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指导,业余学习者却往往更容易被纷纷扰扰的乐器选择和适应过程,耗费大量时间,甚至因此耽误了进步效率最高的针对性训练。
换个角度——对初学者来说,不论你用什么形制的乐器,只要没有明显的缺陷(比如明显的裂缝,吹口或孔距大小不合理),加上正确的针对性训练,都同样能练出相应的功夫来;而对已经练出真功夫的学习者来说,哪怕是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新形制箫,由于其气、口、舌、指的功夫已经到位,适应起来也是迅速无碍的。
故而,对初学者来说,“南北、通口封口、内径调整与否”也许意味着巨大的差异,不论是同时练习多种箫,或频繁换箫,对其训练过程造成的干扰,恐怕都会比收益更多;而对于已经打下气、口、指、舌诸方面较为扎实基础的学习者来说,采用不同形制乐器进行针对性的“适应训练”,反倒是有益的,被鼓励的。
说了这么多,你有几支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