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节奏不稳定
从根本上说,“节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节奏的感觉不敏锐、节奏律动的感觉不稳定和节拍的意识不明确。在演奏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奏快板(快弓)时赶拍子;(2)长音时值不够,切分音及连弓中附点后面的音符拍子不充分;(3)节奏忽快忽慢。
“奏快板”(快弓)时赶拍子”这个问题在二胡演奏中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在乐曲的快板中和奏连续快弓时越拉越快(比如在《病中吟》快速的中段和《葡萄熟了》的快弓段落中)。其原因除了节奏感觉方面的因素外,换把的动作不到位、快弓方法掌握的不得当和演奏中两手配合不够默契等都会造成这些现象。解决的办法除了耐心地调整快弓和换把的方法之外,还要采取“慢练”的方式将所奏的旋律分段、分句地练习,其中节拍变化多的音符和换弦频繁的旋律尤其要重点练习。待技术方面有把握之后,心理状态就会更加松弛和自信,这有助于稳定演奏中的节奏感觉。
“长音时值不够,切分音及连弓中附点后面的音符拍子不充分”的问题经常造成拍子不稳定和越拉越快、赶拍子等现象(比如在《红梅随想曲》的bB调快板和《听松》第二部分慢起渐快的快板中),直接影响演奏的效果。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内心缺乏明确和稳定的节奏律动感与严格的节拍意识,以至于在演奏中长音的拍子往往不充分、切分音的时值也不够,在连弓中附点后面的音符也总是奏得匆匆忙忙。遇到这些情况时,首先应该仔细分析不同音符的节拍时值,耐心地用“打拍子”、“唱谱子”等方法来调整节奏的律动和节拍变化的感觉。此外,演奏中合理的弓子分配与左指按音时的准确感觉也是保障节奏稳定的重要因素。
“节奏忽快忽慢”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演奏者内心节奏的感觉不稳定,技术上没有把握造成的。一些学生为了要“拔进度”而一味地拉大曲子,结果由于技术负担过重、力不从心而导致演奏中容易的地方越拉越快,没有把握的地方就不得不慢下来。有的还养成了用脚打拍子的坏习惯,结果越打拍子心越慌,使演奏陷入了手忙脚乱的狼狈境地,节奏反而更加的不稳定。遇此情况首先应该养成良好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在掌握好各种演奏技巧的前提下注意培养敏锐而稳定的“内心节奏感”。以稳定的心理感觉、自然协调的演奏技巧和鲜明的节奏变化进行演奏。
3、换把动作不协调
一些演奏者在拉琴时换把的动作往往显得机械僵硬和疲软懈怠,这些不协调的动作所产生的后果是按音位置不稳定、音准无把握以及音乐的表情不到位,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对换把动作的原理不甚明确。有的演奏者换把时以手和手指的动作为主导,结果导致动作笨拙和僵硬,影响了音乐旋律的自然衔接和按音时音准的稳定;还有的演奏者在换把时以手腕的上下凹凸动作为主,不但动作显得机械疲软,而且音的衔接由于过分的粘滞而不连贯,同时在快板旋律中也明显的影响了动作的速度。正确的换把方法应该是以小臂为动作的主导部位、手和手指协同动作,最终以“运动链”式的过渡完成细致的动作过程,使音乐的旋律得已顺利的衔接。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二胡的换把技巧在演奏中可以分为“技术性”和“表情性”两种。“技术性”的换把适用于较快的音乐旋律,要求动作的过程干净利落、不带或少带滑音。“表情性”的换把类似“绰”和“注”的演奏技巧,分为“首滑指”和“尾滑指”两种,都是用分弓以同一手指在较慢的抒情性旋律中滑动演奏。“首滑指”换把的奏法是将运弓和换把动作同时进行,其效果类似在旋律音的前面加上了装饰滑音;“尾滑指”换把要求在换弓前就完成换把动作,是类似在换把前的音后面加上了装饰滑音的效果。综上所述,在演奏中除了应该解决一般的换把问题之外,演奏者还要认真地学习、研究和掌握“首”、“尾”滑指等其它的换把方式,为更顺畅的演奏和更丰富的音乐表现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