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二胡者必学的“音乐记忆”与演奏效果.在舞台演奏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一些重要的演出中,由于有熟人来听、甚至因为舞台下面不安静引起的思想开小差导致了某种记忆在瞬间的中断,而结果却出乎意料地并没有影响演奏的正常进行,只不过把演奏者吓出了一身冷汗而已。那么,这种独特的舞台现象应该怎样解释呢?我们知道,人的“记忆”与“条件反射”的能力都是非常强的,尤其是器乐演奏的记忆,它牵涉到旋律、弓法和指法、力度及表情符号、演奏动作等诸多内容和项目。在演奏中当一种记忆中断时,其它的记忆便条件反射式地马上就补充上来,使演奏得以顺利地进行。应该说,上述现象就是演奏者在平日的练习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多种“记忆”在演奏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挽救了这次“危机”。
在《心理学》中,“记忆”一词是指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等不同的感觉器官对于某个动作、某种现象以及不同的颜色、味道甚至是某个事件的过程等作用于大脑皮层的记忆神经中所产生的“记忆印迹”。这些“印迹”越深,记忆就越清楚、越牢靠,反之则模糊不清甚至很快就会忘记掉。“记忆印迹”形成的过程还可以分为“主动记忆”和“被动记忆”。“主动记忆”是指对某种感兴趣的事情或某件有明确目的的事情的记忆,这种“记忆”的形成比较自然顺畅,也比较稳固。比如某人对数字感兴趣,那么他很可能数学比较好,对电话号码等带数字的内容记忆也比别人容易;再如某人喜欢旅游,他可能对旅途中的一切都能记得一清二楚,甚至对于徒步游历名山大川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还会津津乐道。再如学习外语,有明确目的(如出国、考学等)的学习和盲目的学习在记忆的效果上也有巨大的差异,等等;“被动记忆”是指被强制性地做不喜欢(不感兴趣)的事情或在无奈之下所作事情的记忆,这种“记忆”的形成开始是不愉快的、较为困难和不够牢靠的,因此遗忘的也快。
比如学琴,有的孩子对音乐并不感兴趣,而家长看到别的小孩学琴,出于攀比的心理非要强制自己的孩子学。结果不但学习和“记忆”的过程困难重重、显得非常痛苦,而且由于某些方面不如别的同学,无形中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很大的伤害,有时就连学到的东西也很快就会遗忘了。当然,以上的事例只是为了说明“主动”和“被动”这两种记忆的区别,实际上“兴趣”是可以逐渐培养、“记忆”也是能够转换的。我在很多年前曾经看到过前苏联的一本著名的漫画集,其中有这么一组漫画:第一幅是一个小男孩被强迫地放到琴凳上弹钢琴,他的父母就站在后面盯着;下一幅就是他母亲手拿鸡毛掸子比划着看他弹琴,他在哭;再后面就是他的父亲大声地呵斥着他弹琴,他在大哭。下面的情景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画面上小男孩一边弹琴脸上还带着微笑;继而下一幅画表现出他一边弹琴口里还在唱着;接着的画面就是在他弹琴时他的父母“叶公好龙”式地皱着眉头,一脸无耐的表情;最后一幅是他父亲把他从琴凳上拽下来,小孩子在绝望地大哭。我讲这组漫画是想说明一个原来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在学习中“被动记忆”的学生,可以通过日益提高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目地的不断明确而转化为“主动记忆”。一但变为“主动记忆”,他就会有无限的动力,而且充满兴趣地主动提高“记忆”的质量和加强其稳定性,这种事例不胜枚举。
“音乐记忆”是泛指与音乐有关的一切记忆,具体在器乐演奏中它包括了音高记忆、旋律记忆、乐谱中各种力度和表情符号的记忆以及弓法、指法和各种演奏动作的记忆等。在平日练琴的过程中,不同内容的“记忆”有时是相互独立完成的。而在完整演奏的过程中这些相对独立的技巧手段是以综合性的“记忆”过程相互协调合作,缺一不可地共同完成任务。因此,要想有效地完成各种“记忆”的过程,在练习中就必须思想集中,思想越集中,效果就越鲜明。而思想集中的前提则应该是对所作事情的明确目的性和“兴趣”。这如同我们在生活中对哪些事情有兴趣,思想在哪方面更集中,哪方面的记忆就更深刻。人的“记忆”功能就好象电脑一样,既能够以片断的形式也可以按照事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开始到结束完完全全的储存在大脑中。在形成和巩固“记忆”的过程中,各种演奏动作应该通过“运动链”?穴《运动力学》语?雪的形式达到“动力定型”。在正式的和完整的演奏中,一种“记忆”中断,其它的“记忆”应该立即“条件反射”式地补充上来,保证演奏的顺利进行。如果此时的演奏不幸中断了,就证明在平日的练习中存在着问题。可能是乐曲中的某些内容或某些技术动作练的太少、大脑中的“记忆印迹”不够深刻,或是由于技术障碍导致的心理状态不稳定。
也有可能是练习中精神不够集中导致了多种“记忆”之间的混淆或脱节。我们知道,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杠杆系统,在人所从事的各项活动中,不同的动作及其过程应该是不断协调和相互平衡的。如果在练习或演奏的过程中,各种与演奏有关的动作没有达到协调与平衡,那么就会直接影响演奏的效果,甚至会破坏整个的演奏。俗话说:艺高人胆大。一些在舞台上演奏有恐惧感?穴也可以叫作“舞台恐惧症” 的人,可能由于其内向的性格容易引起在舞台上的“怯场”,但演奏技术无把握和“音乐记忆”的不稳定更应该是他临场紧张、在演奏中“打折扣”的主要原因。记得在我小学的时后老师就多次讲过“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和“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的道理。其实这两句话就是告诫我们如何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更有效地加深记忆的方法。前面提到的演奏记忆中断,是指单一的、个别的记忆。只要在练习的过程中在各个方面都加深了“记忆印迹”,我们的演奏就会更有把握、更有效果。那些对于所演奏的乐曲浅尝辄止的行为,往往会导致“音乐记忆”的肤浅和演奏质量的无把握。
“音乐记忆”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它通过我们的音乐行为锻炼全面记忆的能力。我们不但要变“被动记忆”为“主动记忆”,而且要通过掌握记忆的规律来更有效地进行演奏活动。教师在教会学生“音乐记忆”的过程中,也要身体力行地培养和提高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教师能够做到“寓教于乐”,用耐心的启发和优秀的示范作用带动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的演奏水准就可以不断提高,“音乐记忆”就会更加深刻。伟大的先哲孔子老先生所说的:“知知不如好知,好知不如乐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