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聆听肖邦就像在聆听生命的脉动。波利尼与肖邦虽然相隔一个多世纪,但却似乎有着某种精神的相通,由他呈现的“肖邦”自然也是肖邦最为精彩的折射。“这场音乐会汇集了肖邦经典中的经典,将让你一次把肖邦看个通透”大剧院演出部负责人介绍说。钢琴王子李云迪也表示:“风格造就大师,波利尼、肖邦、国家大剧院这几个要素叠加在一起,相信此次音乐会一定能够吸引很多人去聆听。”
关于波利尼的“江湖”故事
6岁学琴,10岁登台,18岁杀进五年一度的肖邦钢琴比赛并一举夺魁。当年,当波利尼的琴声落下,大赛评委会主席阿图尔·鲁宾斯坦抛出的一句话可谓石破天惊:“我不知在座的评委们有谁能够比他弹得更好!”,这就是天才,这就是波利尼。而更为传奇性的是,初出茅庐就名声大噪的波利尼又重新“回庐”,拜师于“乐坛鬼谷子”钢琴大师米开朗杰利门下。怪才米开朗杰利提出的条件也极为“怪异”:十年不允许公开演出,十年不允许灌录唱片,还必须要在综合性大学注册上学,以全面提升综合修养。
猜你喜欢:
波利尼简介:http://www.yueqiziyuan.com/gangqin/20150201131724.html
波利尼照片:http://www.yueqiziyuan.com/gangqin/tupian/20150201131725.html
陈萨谈波利尼:http://www.yueqiziyuan.com/gangqin/20150201131727.html
李云迪谈波利尼:http://www.yueqiziyuan.com/gangqin/20150201131728.html
英国卫报谈波利尼:http://www.yueqiziyuan.com/gangqin/20150201131730.html
音乐人生访波利尼摘录:http://www.yueqiziyuan.com/gangqin/20150201131729.html
于是波利尼又一头扎进钢琴世界,退隐“深山”、苦心修炼,其间更进入到米兰大学深造,选择的专业居然是物理。在与乐坛几乎“绝缘”的八年之后,出类拔萃的波利尼提前被恩师批准提前两年“出山”。
18岁的波利尼是“明星”,26岁的波利尼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大师”。
1968年,归隐“复出”的波利尼以最拿手的肖邦曲目——24首“前奏曲”在伦敦伊丽莎白音乐厅举办音乐会,引起世界乐坛的巨大轰动。
《经济时报》的一位评论家感慨:“这是我平生听到的最伟大的演出。他的音乐不再是一面体现个性的镜子,而是一把能击中人心的利剑”。 2005年,63岁的波利尼录制的肖邦“夜曲”全集又为他带来了格莱美最佳器乐独奏奖的殊荣,这套唱片更被全球乐迷奉为稀世珍宝和最佳收藏。
中国钢琴家的梦想典范
波利尼与中国乐迷,其实也早已结下了难解之缘。此前的二十多年间,很多中国乐迷正是在波利尼的肖邦唱片里记住了他的名字,认识了这位旷世奇才。如今已功成名就的钢琴王子李云迪、钢琴公主陈萨都曾拜倒在波利尼大师的”石榴裙”下。陈萨坦言:“波利尼,对我来说是个生活在神话中的人物。我一直都在弹肖邦,他的钢琴之路是我的梦想。他灌录的肖邦全套练习曲,我很小时就从磁带里听到,让年幼的我了解到什么是无懈可击的技术,什么是对乐曲最完美的演绎。波利尼的演奏就像在用音符去造房子,有着清晰的结构感,那种气魄和驾驭能力是只有世界顶级大师才能修炼到的”。的确如陈萨所言,多年来,对于中国乐迷而言,波利尼就如同一颗遥远的星辰,他存在于梦想里,存在于传说中,却从未在自己的国度里着陆。因此当2006年波利尼第一次登陆中国,激起的波澜可想而知。一位资深乐迷曾透露,当时因为没能够抢到波利尼音乐会的票,他曾经千方百计、费劲周折托人用MP3进行现场录音,他说“实在太爱太爱波利尼了,那时觉得他就是一切。”
把肖邦看个通透 将浪漫进行到底
尽管三年前波利尼的到来让中国乐迷为之激动不已,但短暂的“昙花一现”;还是留下了些许的遗憾。作为成名于肖邦钢琴大赛,最善诠释肖邦作品的“肖邦代言人”,波利尼与中国的第一次相约却并没有选择肖邦作品,只在返场时带来两首“肖邦”,多少让人意犹未尽。而此番归来,献演国家大剧院,波利尼则将全情奉献七首“肖邦”,从前奏曲到叙事曲,从奏鸣曲到谐谑曲……几乎涵盖了肖邦所有拿手的体裁创作,每一支曲目都令人“垂涎”。最值得一提的是音乐会的压轴曲目——肖邦的“降A大调英雄波兰舞曲”。它被认为是波利尼的“杀手锏”,更被奉为肖邦经典空前绝后的一个演绎范本。业界最重要的古典唱片品鉴“宝典”《企鹅唱片指南》曾对波利尼录制的此曲评价极高:“波利尼的演奏技巧娴熟,充满细腻的诗意。整体演奏也极其威武庄严,波利尼在某些方面甚至比鲁宾斯坦演奏得更有气势。”而如今,中国的乐迷将有幸聆听到这首经典波兰舞曲的现场版。
据悉,波利尼大师对钢琴本身也十分在意,要求苛刻,很多时候都是“背”着钢琴去巡演。此次来华,波利尼仍将保持自带钢琴、自带调音师的习惯。“这是大师的坚持,更是大师的诚意”大剧院新闻发言人邓一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