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方面,贝多芬都是超越其时代的,拿他的钢琴演奏来说,也是如此。贝多芬弹奏钢琴充满了个性、情感的魅力,同时又具有空前的力量。有人称他是第一位真正的浪漫钢琴家,他是一个为了expression(表情)而突破一切规律的人,是一个依照管弦乐团的方式进行思维并在钢琴上做出表达以取得管弦乐效果的人。在他所处的年代,能够这样做的只有他一个人,在李斯特成熟之前,还没有第二个和他一样的人。
但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又常使人产生一些困惑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贝多芬创作的钢琴曲从布局上来说相对比较保守,有时甚至老派?同时代的克莱门蒂、杜塞克,就连施戴贝尔特出版的钢琴乐谱上都有许多新的钢琴技巧,这些技巧比贝多芬在奏鸣曲中用到的还要多,尽管贝多芬在音乐上的成就是要远远高于他们的。我们或许可以解释为,贝多芬更看重的是内容,而不是弹奏本身,他在构思钢琴奏鸣曲时也不一定是在专心考虑钢琴的演奏,而是借助钢琴这种形式所要表达出的音乐内容。
或者还可以这样理解,贝多芬是个自学成材的钢琴家,他小时候的老师也不是专业钢琴家。在1781年以前,贝多芬的老师是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内弗,内弗是波昂的宫廷管风琴师,他也是贝多芬有过的最好的老师。一般来说,专业钢琴家教导学生时会灌输给学生对钢琴最起码的尊重,有时甚至是把钢琴奉若神明,其结果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学生都把乐器看得比音乐还重要。而贝多芬恰恰相反,他首先是个音乐家,其次才是个钢琴家。
1792年,矮小而貌不惊人的贝多芬震撼了维也纳。他的钢琴演奏,他作为钢琴家而不是作为作曲家发起的第一次冲击,就压倒了一切。这主要还不是因为他的精湛技巧,而是因为他有着大海般的深度和波涛汹涌的情感,相比之下,其他人的演奏就像小河流水一样。维也纳人当然听过许多有教养的钢琴家的演奏,像莫扎特、克莱门蒂、沃尔弗尔、克拉默等,比起他们来说,贝多芬是显得粗野多了。但是,像贝多芬那样有着粗狂的力量和构思的钢琴家,此前还从未有人见过。打个有趣的比喻,同时代的人好比是弓箭,而他是炮弹。众所周知,有一次他弹给莫扎特听时,莫扎特曾经说过:“盯住这个年轻人,他会叫世人刮目相看的。”有人说这不过是个编出来的故事,可是,也没有人能够证明没有这件事。反正一个事实是,整个维也纳都意识到了,它将面临新的、原始的、粗狂的自然力,以其无与伦比的和声胆略和对一切斯文的蔑视,满怀信心纵横驰聘于钢琴之上,攻克最遥远的调性,穿梭于最深奥的转调之间。
同样的表情”。人人都被贝多芬那火一样的表情所震撼。据说,托马谢克第一次听了贝多芬的演奏以后,在这个年轻钢琴家的光彩面前自惭形秽,竟一连几天不碰钢琴,后来他理智的决定要加倍努力练琴,因为在他的脑海里还总是回荡着贝多芬的琴声。
我们很难描述贝多芬的即兴演奏,虽然在《合唱幻想曲》的开头部分应该可以让我们看出端倪。克拉默对他的学生说:没有听过贝多芬的人,等于没有听过即兴演奏。车尔尼说:贝多芬的即兴是如此精彩、出类拔萃,常常听得人热泪盈眶,有些人还会发出啜泣。除了他的乐思之美和新奇,除了他表达乐思方式之巧妙,他的演奏还有着一种说不出的魔力。车尔尼这样描写那双发出如此魔力的手,说它们长满汗毛,手指,特别是指尖很宽,伸展并不大,勉强够十度。这双手可以使很多人落泪,但还是有些保守派觉得贝多芬的和声没有控制好。托马谢克在1798年如此羡慕贝多芬的演奏,但还是不习惯贝多芬频繁的从一个动机大胆岔入另一个动机……这种性质的毛病往往削弱了他的最伟大的作品。但是在赛弗里德看来,贝多芬的即兴演奏是瀑布,是大自然的威力,势不可挡。当贝多芬的情绪处于好斗状态时,谁跟他比赛,谁就倒霉。那个令人受不了的施戴贝尔特就曾经尝过贝多芬怒火发作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