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尔·普雷特涅夫(Mikhail Vasilievich Pletnev)生于1952年的阿干折,他小时候学了很多乐器,直到13岁,他在莫斯科中央音乐学院于提马金门下专心的学习钢琴,后来则从1974年起开始待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在弗列尔与弗拉先科门下习琴。在1978年,他获得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大赛的首奖,而他的第一张唱片则是灌录地自己改编自柴可夫斯基与谢德林的作品,很久之前他就发觉指挥能够让他的艺术观念更为完整,而他和当时的苏联总理戈尔巴乔夫有很好的关系,因此在戈氏的承诺下,1989年建立了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
雷特涅夫是个多才多艺的音乐家,在过去几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成为优异的国际性指挥家,也自己建立了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显示了他不畏艰难的热情与决心。这方面他和匈牙利钢琴家柯西斯互相激荡,柯西斯在几年前设立布达佩斯节庆交响乐团,和指挥伊凡。费雪合作推广匈牙利音乐。如此的冲击对于艺术团体,尤其是缺乏排练时间与集体官僚心态的大乐团来说,有很大的好处。
身为钢琴家的普雷特涅夫,不管是现场演奏会或是唱片目录,他的宝藏一样令人目炫,总结其诠释在许多视野上,他都是个特殊主义者。他最近为DG录制的唱片显现他在肖邦方面的唯美主义,极尽冒险展现出色调与气氛的极端性,就如同不间断地分析贝多芬作品里,最富细致音乐价值的小曲及变奏曲集,和普罗高菲夫里端庄的戏刻变化,在技巧上总能平衡地掌握每首曲子的特殊之处。与其称之为特殊主义,说他会认真看待他所演奏过的曲目远比较正确点。此外,在准备阶段和演奏的霎时,作曲家与作品间的交流正是他所关注的。有时候您会发现有些演奏者在事前声称自己对演奏的内容十分了解,但在演奏当时却转而追求自我的表现,放弃真正能达到完美的境界,这在普雷特涅夫的演奏会上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柴可夫斯基演奏家:以往柴可夫斯基许多钢琴小品都被误以为是感性的沙龙音乐,这并非因为演奏者缺乏对音乐本质的领会,而是因为被情绪化地、技巧不足地演奏所致。普雷特涅夫将其中每个小段落视为小宇宙,将之平衡在具像幻影与徘徊于不可知之间。他把柴可夫斯基《胡桃钳》与《睡美人》的部分乐段改编为钢琴版,也同样蕴含这种张力,当他在柴可夫斯基大赛获胜后不久所录下的《胡桃钳》选曲,其中活泼的进行曲旋律,与引起快意的华尔兹节奏,在1970年代后期曾引起不小的骚动;十年后的《睡美人》选曲依然如此。我们不应该将之视为独立的作曲,而是一个借着十指传达整个乐团份量的钢琴浓缩版。同样地,在这里有着无比的综合性、聪颖的组织能力、在庄严之际展现高度情感,与强烈的旋律。能够控制演奏时的冷静,最后将芭蕾世界的故事转由钢琴娓娓道出,这是具有舞蹈艺术的钢琴家才做得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