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的理念
我与Adam Holzman讨论键盘的solo技巧时,他提出了一系列有趣的观点,其中包括了音阶、调式、五声调式、蓝调调式等等,而这些调式又能奠定乐曲的和声走向,叠加其三和弦的效果并且成为独一无二的乐曲旋律。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将会以此为大纲讲述调式与solo的理念。
在我们开始讨论音阶之前,有一点需要提出来:对于音阶与调式的研究或许会使演奏者只注重于死板的技巧,并将其当做练习与功课。时间一长,他们自然会感到枯燥。如果练习不同调式的音阶仅仅为了基本功与指法练习,演奏者们往往会陷入“肌肉记忆”,在solo时会不自觉地去弹奏音阶。这是个需要注意的陷阱!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选音,从而创造出好的旋律。
下面我会介绍很多调式音阶,你或许对于一些调式与五声音阶并不熟悉。为了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概念,你可以将不同的调式想象成以不同的构造方式去将音符分组。了解它们以后,你会拥有更多的选音素材。
音阶
所有学过钢琴的人都接触过大调音阶(示例一),这七个音遵循“全全半全全全半”的音程规律。“全”代表全音,而“半”代表半音。任何调式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表达出来。
示例一:大调音阶
如果更仔细地观察一下,将这个音阶上的每一个因当做和弦的根音并构造出如示例二一样的七和弦。通常我们会用罗马级数标记来表示这些和弦(大写为大调和弦或属七和弦,小写为小调和弦或减和弦)。使用罗马数字标记的原因在于,它能我们更方便地在任何调内探讨和声进程。
示例二:顺阶七和弦
我们可以看到第一级和弦 I 是一个C调大七和弦,而构成它的音为C、E、G、B (1, 3, 5, 7),当乐曲处于这个和弦中时,这些音很适合在重拍上弹奏,或者是用作长音演奏。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音,例如A(6)也可以考虑。F(4)并不适合在这个和声条件下使用,所以你可以将它当做经过音是、使用,但不要在将它用在长音中。
第四级和弦同样是一个大七和弦(Fmaj7 ),因此我们依旧能够用C大调音阶来创造旋律。
但现在我们想强调这个音的音色组成,因此我们会用F、A、C、E这几个音。其他C调中音阶中的音在这个和声背景下听上去并没有什么问题,除了B会带来一种异域风情,但这也远比在Cmaj7的和声背景下使用F来的自然多了。
我刚刚的表述方法是基于我们所确立的根音(此处为C)而来的。但如果,举个例子,你想用F作为音阶的开头,那么用与F,而非C相关的表述方式会更加直观,而这种方式正是大多数音乐人与音乐教育者所用的方法,它就是...
调式
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说的,调式是大调音阶与小调音阶在不同调性的根音上的应用。继续用 上面的第四级和弦IV(Fmaj7)来看,我们可以弹奏从低音F到高音F间的所有白键,然后你会发现这个音阶的构造与我们熟知的大调有所不同。(观察示例三Fig.3a)
示例三:利迪亚调式(The Lydian mode)
比较一下上图的左边音阶与右边音阶吧。右边的是F大调音阶,而你会发现他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在于第四个音。在F大调音阶(右图)中第四级音应该是Bb,而左图将这个音抬高了半音,变成了B,这样便构成了著名的利迪亚调式,当你在大七和弦中需要一点异域风情时可以使用这个调式音阶。
示例四:密克索利迪亚调式(The Mixolydian mode)
观察以上左图在C大调的背景下弹奏G到G之间的白键以及右图中的G大调音阶,不难发现左边的第七个音与右边的G大调音阶相比低了半音。而左图的调式就是密克索利迪亚调式,在属七和弦的和声背景下很适合用来solo。
更近一步
示例五:I,IV,与V7和弦以及相对应的调式
现在我们可以将刚刚见到的这些音阶与相应的和弦根据根音的不同来使用。可以参考示例五,这些和弦内音正是构造相应调式音阶的一部分,并且选音不同,所带来的不和谐感也不尽相同。
示例六:多里亚调式(The Dorian mode)
在弹奏从D到D之间的白键所创造出的音阶叫做多里亚调式,你也可以将其看作在大调音阶中把第三音级与第七音级皆降半音所产生的调式。
示例七:弗吉尼亚调式(The Phrygian mode)
C调中从E开始到E结束的白键音阶就是弗吉尼亚调式。你可把它想成从大调的第三个音开始的音阶,或者是第二、第三、以及第七音阶都降半音的音阶。(示例七)
示例八:爱奥利亚调式(The Aeolian mode)
从A 到 A 之间的白键音阶是爱奥里亚调式,也可以看作一个第三、第六、第七音级都降半音的大调音阶。它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叫做自然小调(Natural Minor scale)。
示例九:洛克里亚调式(The Locrian mode)
这个B到B之间的白键音阶是洛克里亚调式,或者说是第二、第三、第五、第六以及第七音级都降半音的大调音阶。
示例十:C调中的所有调式
示例十总结了所有的以C为根音的调式,你可以观察并注意对比他们之间的音程关系的差异,望大家能在键盘上弹奏并体会所有调式的风味!
作者:Jerry Kovarsky
来源:keyboardmag.com
编译:L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