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古琴>古琴知识>

古琴手工制作全过程记录 古琴制作纪实

来源:yueqiziyuan.com  作者:乐器资源网  时间:2017-06-05  

古琴製作紀實  

 

 

一。 取材

  本著喜歡動手自己來的興趣,對於古琴的學習,我也著手製作。利用春節返鄉渡假時,找到一塊台灣紅檜(松梧)的古材料。

        台灣紅檜是台灣特有的國寶原木,日據時代曾受到日本的砍伐,目前台灣林區僅留少數的數千年神木,受到國家的編號保護,嚴禁開採。材料已經相當稀少,為珍貴的家具及棟樑之材。據說日本奈良古寺的棟樑,即是來自台灣阿里山的紅檜木。紅檜為高海拔針葉樹,筆直高聳,木質蘊含特殊油脂,散發自然香味,並歷久不腐不受蟲蛀,且材料穩定不變形。

  說起這材料的獲得,還真有點心想事成。話說原本就收藏一塊紅檜原木,寄放於家鄉堂兄的竹藝工廠,準備用來製作南管琵琶,興沖沖準備帶回這材料回來製作古琴,結果才發現長度只夠琵琶一米長,古琴長度將近一米三,還差一截﹔請堂哥代為尋找舊料一直未有著落,正失望之際,陪同母親返娘家時,期待著從事建築的三舅有舊料庫存。就在將近抵達之時,發現路旁有鄉人舊料堆積,而且是台灣紅檜,令人相當振奮。

  這是存放了數十年前溪流原木,因為長度的關係,沒有找到直紋的理想材料,因此帶回一塊外表狀似直紋,原木裁開才發現,卻有點水波狀的材料,不過被它的馨香所吸引,獨特的台灣紅檜香味洋溢著鋸材所,也延伸到家裡,現在每天一近門就可以聞到檜木香,彷彿是悠揚琴聲飄蕩。想著就很快樂!

  循著數年前製作吹噯(嗩吶)與木簫的印象,我尋找當年民間藝人介紹我車木師傅的工作室。正月初五,我一路期待著順利找到,也期待著那師傅還從事車木工藝。我只想能順利將奇形怪狀的木頭變成我要的長方形尺寸。

  果然是很順利,雖經繞道尋找,也找到了原址,小山邊的車木工寮大門鎖著,我尋記憶中找到他的住家,師傅也因新春很樂於幫我裁切原木。一年之始,我的心情一如裁開的檜木香,洋溢歡欣。。。。。

  

 

  大家可以看到,這客廳當工廠的情形,我又添購了不少木工工具,各式鉋刀、雕刻刀、鑿子。。。

  工作還在進行中,趕緊找機會拍幾張過程,留下紀錄。可惜當時的原木形狀忘了拍下來,當時從故鄉好不容易抬進車中,一路躺回台北,興奮之情都忘了寫真一下!

 

二。 結構與原理

  我參考一些現有資料,把琴的結構做一點改變,以我的構思,做了一點調整。就寬度與長度而言,我參考歷代古琴中的較大型尺寸,就共鳴體結構上我保留了雙弧形的”聲池”與”韻沼”的設計。我認為這兩個弧形對殘響(聲頻多重繞射)有幫助。另外在納音上,我也將會製作出曲線,讓聲波的共鳴得到良好的參數。

   

  對於琴腹的挖槽,我採三分比例法,讓折射與共鳴空間有三分之二的折射板與納音反射,三分之一的第二層共鳴空間,讓長波長的低音有另一番增益,這是我比較想讓琴聲的全音域,特別是低音域可以維持良好的聲韻。

  檜木的密度又略高於杉木,因此我可以想像它的中高音域會很具金石聲,不過我為了補償密的生硬感,我還保留了實際調整的變化參數,將於底板未封之前,做一次調校,讓音域的平衡性做最佳的控制。為了保留木香的維持,我思考不上漆的可行性,若琴面的耐用性夠,我想維持白身,讓彈奏中琴弦的震動,木香隨著琴聲散發,那將很令人陶醉。。。

  面板的弧度與平坦度很重要,關係到按弦時琴弦震動的順利,整體琴面一直線的弧度,在手工製作上需要很小心,我沒有用拋床工具,利用長刨刀,直線行走,慢慢刨出琴面弧度,然後用長尺與弧規測量,雖然費時,但製作上的精密度可以較完整掌握。到最後須要以大平面的砂紙來細磨最後的表面弧度與直線性。

        刨刀的行走需要順著木紋的方向,否則容易造成纖維逆向,刨後產生不順暢的坑洞。接近一徽處的低頭,也是需要小心處理的線條,寧願慢一點,也別刨過頭,有道是慢工出細活。

        材料時決定為上下的判斷很重要,我的材料是一個以木材中間撥開的一邊,樹木的中央密度比外圍高,我選擇外圍的方向朝上,讓陽為上陰為下。這樣可以讓琴身的抗琴弦張力較強,也有利於聲波的震動。

  共鳴有個重要關鍵是體振聲波的音高,琴身敲擊所震動產生的音高,若將此音高配合定弦音的倍數關係,對琴弦的共鳴又有一個共振效益。琴身厚薄對於震動的響應靈敏度有關,它也與材質密度有關,如何讓琴身震動均勻,也是一個重要的關鍵。琴腹的深度,折射曲線等,關係到聲波的殘響,又是個重要關鍵。因此未安弦前的琴身各處敲擊試音也是製作上修正的參考點。

 

  利用多年前製作嗩吶與木簫多餘的檀木材料,我用來車製雁足、轉軸與岳山製作。高密度的材料硬度及高,在製作上是比較費工夫,先車製成圓形,在慢慢刻出紋路以利旋轉。岳山需要慢慢磨出弧度,我的岳山做過改良,目的在維持弦震良好介面外,有不會有遲滯阻尼。它也是音色的關鍵。

         為了確保共振頻率合乎設想的目標,粗胚完成後,我安弦測試其震動聲響,雖然只上一條中弦(第四弦),就可以測試琴弦與其琴體震動的頻率與共鳴效果,結果令人相當滿意,對於紅檜的音色,我還是第一次製作樂器,曾經聽鹿港的南管前輩黃承祧先生提及,他製作過台灣紅檜的南管琵琶,音色極佳,這次我也相當滿意這樣的結果,本來還擔心這段材料木紋不是很直紋,會太硬質聲。結果音色古樸,餘韻綿延不絕,相當迷人!太興奮了!2004/2/3續

  軫子的修飾j我沒花多少時間,大略刻出紋路增加調音的磨擦力就好,監硬的檀木實在難以處理,急著實驗音色重要,這以後再來慢慢修飾。

        震弦傳導的部分需要講究,關係音色重大,細節保留一下,等我確保實驗成功後再找機會公開。

        大致完成封底前也寫一下紀念文字與日期。使用上下一致的材料,原木的切開位置當底,相和合後密度的銜接相當完美。

  

        安裝好雁足後,龍齦大致做個替代品,急著上弦試音。我的製作時間都利用上班前,或下班後的閒餘時間,因此常常做到一半就要停止。今早才上了一二弦,來不及上完所有弦,我把兩張琴擺再一起試音,真的事令人興奮,我太驚訝其結果,低沉厚實的音色,餘音綿延不絕,它有很線性的漸層延續性,還沒來得及測聲波,不過我已經相當滿意,兩相比較一般的琴,我感覺對古琴的製作已深具信心。我知道若上漆後音色還有變化,不過可以掌握的程度相當高,這次的經驗提供我所設想的原理驗證,又一次實現的樂趣!

        我一直驚訝於為何此新琴音色如此古樸?推想材料來自深山久積之材,又經長遠溪流飄移水石震動,再經數十年於路邊車聲哄隆。當我磨飾外表時,小磨砂機一接觸琴身即嗡嗡作響,且有泛音出現﹔就知其共鳴極優,果不出所料!

        很巧妙的安排,這張琴的材料雖然有個結巴,它的密度較高,不過正好安排在高音區,讓高音音色有金石清越脆響,低音區正好是密度低的平紋,在厚度上我也做了適當的調整,因此中低音厚實豐富,高音清脆響亮。目前的共鳴通透,我想等待彈弄一段時間後,讓琴體更開時再上漆,這樣訓琴期後再上漆,共鳴會在上漆後略為硬緊,不過會讓音色更清晰。 2004/2/7

 

三。試音

 

  2/7日晚兩位琴與簫友來試琴,並做了錄音。周先生帶了他使用十餘年的琴來比較,他的琴是其師葛翰聰所監製,為古木所造,音色比我的新琴潤聲,中高音質感較內斂,但低音的厚度有明顯差異,韻也略短一些。周先生也讚嘆彈此琴是一種享受,馨香隨著琴聲飄蕩,餘韻悠揚,渾厚有勁。我想新琴上漆後會收斂一點,中高音會更清越。顧及木紋之美,我想上一層薄薄的漆就好。

        周先生借我幾本古琴書籍與薈萃,其中有一本關於斲琴的古籍相當有參考價值,結果我在書籍中發現其製作過程的試音調整,按每個材料的差異做補償,很多不是固定尺寸的變化。原來古人已有這樣的製作變數補償,與我的製作不約而同!而其內部構造也有些雷同的處理,例如雁足基礎的形狀的弧形與面積,幾乎與我所製一模一樣,這樣的巧合很讓人驚訝!

 

  低頻響應與共鳴都比一般琴來得好,尤其韻長而直線性。不過琴體未上漆,琴音上揚而略顯輕浮。是聚會的記錄,現場人來往雜音很多,請參考音色,多包涵!上漆後再傳完成後錄音。

 

四。塗灰上漆

  購自故鄉鄰鎮埔里的自然生漆,聽說埔里自古生產上等生漆,九二一地震後漆樹損傷大半,因此產量劇減。台灣生漆雖是安南(越南)種,經過日本專家來台指導改良後,品質更受喜愛。生漆的生產期越新鮮,乾的速度也越快,純度越高,也有更好的品質。

        生漆是活性的自然漆,含有植物酵素酶。有底漆用生漆與表漆(有油、無油黑漆或朱合漆)兩種,我購買了底漆與無油黑漆。表漆其實是烤煮與著色過的熟漆。打底用的生漆是土黃色,接觸空氣氧化後快速變色,轉棕色然後又轉黑。參著了鹿角霜舖底不須稀釋,直接混成泥狀批土,若純上漆須添加樟腦油或松結油稀釋。

  生漆有毒性,會使皮膚過敏,因此避免直接接觸,若不小心觸及皮膚用油擦去就好。敏感的人連聞漆氣也會過敏,因此須帶上口罩與塑膠手套工作。過敏情形因人而異,經常上生漆的人就不會有過敏現象了。在夏天上漆時要注意通風,人在風源處施工,並選擇早晚溫度低時上漆,以避免夏天生漆所散發的毒氣,會造成皮膚過敏起疹,奇癢難耐,而且需要一週才會好,好了一後會有抗體,日後就比較不會再因此過敏。

  若已經起疹子過敏現象發生,立刻停止上漆工作,等待痊癒再能施工,並須忍耐騷癢,不能搔癢,也不能沖熱水,只能洗溫水,避免感染區擴大,必要時擦拭抗過敏藥膏,或找醫師打抗過敏針,吃藥。輕微時擦拭樟腦油或檜木油可以抑制。亦有偏方如:韭菜煮湯清洗,芒硝加水清洗,蟹湯等等,不過效果都不是很明顯。

  因為生漆的乾燥過程需要發酵,因此溫度與溼度都需要控制,我上好漆後放置於浴室內密閉空間,冬天放一桶熱開水,隔夜後雖未全乾,表面就可以接觸了。生漆全乾約一週時間,全乾硬化後就可以打磨,再上表漆,上完表漆還須拋光處理。上漆的過程最好薄層多次上漆。

  上了生漆後,因為色澤關係,看起來琴好像變小了,是視覺差異。原來穿著黑色衣服使人看起來比較瘦是確實的!2/11

        上底漆後已隔了幾天了,雖未乾透,漆硬度不是很高,還不可以打磨上表漆,趁此等待時間再度安弦試彈,先用貼紙將徽位暫時標示出來,音色比上漆前沉穩許多,共鳴也降低了,高音變得厚重一些,低音還是先前的渾厚,只是音量小一點。這新琴彈一陣子後聲音才會漸漸開透,這樣的音色我已很滿意了!2/13

        總結這次製作的經驗,對古琴全音域的開拓,特別是渾厚低音與綿長直線性共鳴(韻)是我比較滿意的結果。我一直認為古琴貴為傳統樂器中音域最廣的樂器,而且可以突出彈撥樂器的線條表現,可是經常聽到演奏中琴聲的低音很單薄,而連續走音的線條音韻,經常只聽到手指移動聲卻沒聽到琴聲,這樣的缺憾是我想突破的目標,結果是完成了我所想要的理想。

經過打磨後木紋可以呈現

 

再漆上薄薄生漆,等乾後再水磨,上表漆

  我的灰底與漆都上得很薄,我只想要一層保護層,對於神秘的灰底說法,我不以為然,灰只是介質木材與漆之間,選擇硬度高的材料,磨粉易於混漆塗抹,若塗太厚,我覺得需要彈奏相當久(甚至等斷紋)音色才會通透,我還是認為類似小提琴的做法,薄一點比較不影響琴體共鳴,訓琴期比較不那麼長。

  總算完成了大半!底灰漆上了三次,面漆上了一次,彈它一陣子再上一次面漆。總是等不及太久就想彈它!有張讓人愛彈的琴,練琴時間會長些!捨不得罷手啊!呵呵。。。  

  上面漆時總是覺得其表面很難上的平順,最後想到用琴弦上漆,果然光滑照人,又一次新的領悟。2/18

        有朋友建議何不詳細描寫製作流程與及尺寸等。敝人初試製琴,以自己想像揣摩,為不誤導大家,我這不一定成熟的學習式做法,不敢詳細公佈尺寸與製作細節。等待此琴經專家肯定後再分享也不晚。

        基本上的尺寸我是參考宋琴大型尺寸,略作修改我認為較好的形狀。仲尼式與伏羲式之綜合體,琴長約126公分,肩寬23公分。採其大型尺寸主要為了物理上低頻響應的需要,當然對長韻也有幫助,在共鳴體積上有個良好條件。

  對於此次的經驗,我認為台灣紅檜製琴還不錯。想起購材之處尚有一塊略小材料,直線纖維,118公分長度,足夠做一張小琴,待清明返鄉再去購得,製張小琴以大小成雙。2/19

 

  面漆幾次上了又磨,每上一層盡可能薄薄一片就好。音色自覺越來越喜愛,尤其在小空間的書房中彈,音色比客廳的稍大空間來得古樸有韻。

  上漆過程中隨著天氣的轉熱,生漆的厲害也逐漸見識到,漸漸手背與脖子的皮膚都出現紅疹,騷癢無比,我已經打開電風扇,卻沒注意風向,因為壁扇油上而下,吹散了漆面,仍然會被侵襲。風向是一個大問題,要讓通風對流有一定方向,人在上風,不然難逃被生漆毒氣侵入皮膚,尤其它不是馬上作用,大約再兩三天後才漸漸出現。

  今晚三清道人要來試琴,將會有第二次錄音分享。 

        有朋友來函提到天地柱,我所斲製的這張琴的天地柱不是面板所預留支柱,而是另外安放,並做實際調整,不是天圓地方。雖然很多人斲琴已經不安天地柱,不過我認為它對琴結構與音色有相當影響,因此我仍然保留古制,並做適當調整。

  最近看到資料,日本正倉院保存的唐朝古琴”檜和”,原來就是檜木所製,老祖先已經了解檜木為造琴之良材,讓我對此檜木之琴更感珍貴!

  雖然漆毒尚未痊癒,不過眼看今天寒流來襲,天氣轉涼,鹿角霜粉也已備妥,這材料還真不好找,問遍台北迪化街藥商,只有一家願意幫我磨成粉,而解經過等待﹔我準備了粗細兩種,粗用於底胎,細為補胎。此檜木琴我認為灰胎不需太厚,因此僅施與薄胎,全用細灰,這回全副武裝,不敢掉以輕心啊! 3/1

上了灰胎的樣子

 

使用生漆注意事項

看到不少琴友都開始動手斲琴,我來談一下使用生漆的經驗

生漆是採自漆樹,對皮膚的接觸或其氣體侵入毛孔,會產生中毒(過敏現象),這現象程度因人而異,有起紅疹,有起水泡,範圍有大有小,奇癢難耐!而且消退速度很慢。特別是嚴禁泡熱水,或猛搔癢,會造成感染區的擴大。

生漆中的酵素酶是造成皮膚過敏的原因,它隨著氣溫上升而更活躍,隨著氣體蒸發,因此在冬天就覺得沒什麼毒性,除非皮膚直接碰觸,才會造成影響,在溫度18度以上,它的氣體對皮膚就有明顯入侵性,重要是它不是立即出現症狀,而是在感染的兩天後才慢慢出現。所以容易疏忽而累積其毒性,因而越來越嚴重。

古人以生漆保護琴表是唯一選擇,因為是取之自然,今人製琴仍用生漆是維持其文化與音韻,主要是生漆隨著時間久而越硬,而且乾後無毒耐高溫,不少食器都採生漆護表,它對琴聲也有相當的影響。專業的生漆人士懂得如何避免中毒,也具免疫力,但很多琴友著手斲琴,不少都走過受生漆所侵的過程。

避免之道:
1.選擇上漆的天候與時間,若不是在冬天,需在清晨或夜晚,或陰雨天
2.避免暴露皮膚,雙手著膠套,頭套,口罩.....包裹前先擦拭樟腦油。
3.在通風處工作,人處上風,上漆方向由遠至近。
4.若有任何沾到皮膚之處,即刻以樟腦油清洗。

5.還有容易忽略的是乾後的打磨,要含水打磨,並一面沖流使不會有粉末揮發,並莫讓磨後含 漆粉之水沾到皮膚,其乾未乾,仍會過敏。帶著塑膠手套打磨較安全,否則手也須在水源處。


手掌腳底不怕漆,手背及有毛細孔之皮膚才是怕漆之處。

相关文章 推荐

戴晓莲古琴教程——进复 推复 分开
人气:96
古琴视频教学
戴晓莲古琴教程——进复 推复 分开
远古时候古琴怎么定弦
人气:121
古琴知识
远古时候古琴怎么定弦
古琴名家【李凤云】简介 李凤云个人照片及档案
人气:71
古琴名家
古琴名家【李凤云】简介 李凤云个人照片及档案
古琴学习技巧有哪些?2015年10月热门古琴教程集锦
人气:125
古琴教程
古琴学习技巧有哪些?2015年10月热门古琴教程集锦
古琴曲《古琴吟》乐谱
人气:200
古琴乐谱
古琴曲《古琴吟》乐谱
古琴教学——《流水》欣赏
人气:389
古琴视频教学
古琴教学——《流水》欣赏
古琴独奏曲佩兰介绍
人气:82
古琴知识
古琴独奏曲佩兰介绍
古琴难检难查减字查询《注》古琴减字大全
人气:225
古琴教程
古琴难检难查减字查询《注》古琴减字大全
一场关于古琴的旅行
人气:195
古琴知识
一场关于古琴的旅行
古琴家吴文光介绍
人气:102
古琴名家
古琴家吴文光介绍
古琴自学方法《第五部 谱字的组成》沉草农
人气:204
古琴教程
古琴自学方法《第五部 谱字的组成》沉草农
古琴初学视频教程 古琴的十大知识点
人气:95
古琴视频教学
古琴初学视频教程 古琴的十大知识点
古琴右食、中指锁势“鹍鸡鸣舞势”
人气:3026
古琴教程
古琴右食、中指锁势“鹍鸡鸣舞势”
古琴第一弦宫与徵调考证
人气:90
古琴知识
古琴第一弦宫与徵调考证
古琴独奏视频【伐檀】
人气:98
古琴演奏视频
古琴独奏视频【伐檀】

大家都在看

古琴独奏曲[佩兰]介绍

古琴独奏曲[佩兰]介绍

著名古琴曲 鸣志的曲子,佩兰比喻自命高洁,比如《离骚》里面有纫秋兰以为佩。 古琴曲《佩兰》,据《春草堂琴谱》,相传作者南宋毛敏仲,取诗人屈原《离骚》中纽秋兰以为佩诗意而作。曲调清淡质朴,表现了作者借兰...

古琴知识 223 阅读

十二位古琴名家联袂献佳作

十二位古琴名家联袂献佳作

群贤毕至,丝竹管弦,畅叙幽情中秋佳节之际,由国内十二位古琴名家联袂打造的《琴汇中国古琴大师雅集》16日晚在天津大剧院音乐厅上演,带领观众度过了一个文化节日。 雅集是我国古代文人雅士进...

古琴知识 191 阅读

扬州人录制古琴CD《极宇》

扬州人录制古琴CD《极宇》

南京金陵九竹琴社社长葛勇的个人音乐会期间,琴声悠悠,为纪念古琴极宇而特别录制的同名CD《极宇》,举行首发仪式。极宇的制作者扬州琴家朱正海,也是CD《极宇》的演奏者之一,据悉,这也是他...

古琴知识 133 阅读

古琴的世界 如听万壑松

古琴的世界 如听万壑松

以前听斫琴大师王鹏说:做古琴要用五百年以上的老木头,才能发出正音,而这样的正音才能正心,如果是很年轻的木头,它的火气太大,所以你听起来会很尖噪,很刺耳,不会产生那种沉稳厚重的声音。 这木质成了琴声,最...

古琴知识 127 阅读

佛曲与琴僧[刘楚华]

佛曲与琴僧[刘楚华]

诗人李白,在峨眉山下遇见僧睿,听僧弹流水之曲,洗涤客心尘染,但闻冷冷琴音,好比万壑松间回响的寺院钟声。恬静脱俗的山林逸气,自是僧家琴的本色。我们不妨看诗中韩愈、李贺的听颖师琴,欧...

古琴知识 61 阅读

古琴多元复苏之路有待甄别

古琴多元复苏之路有待甄别

从1980年代初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古琴,到上音民族音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戴晓莲收第一个古琴专业学生,间隔了整整15年上音的古琴专业断代了15年!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古琴作...

古琴知识 108 阅读

带火焦桐韵本悲——琴家王迪/作者:张振涛 《名家》杂志

带火焦桐韵本悲——琴家王迪/作者:张振涛 《名家》杂志

20世纪整个社会奔向西学的历史大潮中,却有一小群知识分子,逆历史潮流,踯躅独行。他们把几乎所有人都弃之如敝履的传统国学,作为终身相守的事业,把国人视为封建糟粕的琴学,以符合时代的名誉,归属到艺术门类名...

古琴知识 231 阅读

【古琴故事】图腾崇拜里琴的神圣光环

【古琴故事】图腾崇拜里琴的神圣光环

古琴故事:图腾崇拜里琴的神圣光环 那些远离现实社会的人们,精神文化的血缘里受到某种自己看不见的手的掣肘,一种莫名的恐惧与渴望促使他们反观母体,去寻找自己之所出的文化之根。而图腾就演...

古琴知识 107 阅读

<strong>详解古筝和古琴有什么区别</strong>

详解古筝和古琴有什么区别

古筝是一种具有优美音色和丰富表现力的繁弦弹拨乐器,外观呈扁长形,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筝身为中空共鸣体,里面胶有音梁,表面呈拱形,底部开有两三个出音孔。琴的首尾都嵌有岳山,俗称前梁和后梁,前梁至弦柱间为...

古琴知识 237 阅读

古琴美文|五音调五脏,古琴可养生

古琴美文|五音调五脏,古琴可养生

琴,又称七弦琴,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为伏羲所造。古琴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它那清幽脱俗的声音早已和悠久的中国文化,尤其是和独具特色的中国哲学,美学,伦...

古琴知识 255 阅读

适合夏天品味的古琴曲

适合夏天品味的古琴曲

夏天有夏天应该做的惬意的事儿吃吃西瓜,喝喝凉茶,邀上三五好友再听上几首属于夏天的琴曲,那真真是神仙般的享受! 一流水 相传春秋时伯牙所作,与高山本为一曲,唐时始分为二,宋时又分段。曲中烟波浩渺、荡荡无...

古琴知识 212 阅读

浙派古琴的三代传人:七弦抚,《英雄》惊

浙派古琴的三代传人:七弦抚,《英雄》惊

就是他,那个盲琴师。着一身白衣,白须,白发,盘膝而坐,抚琴相伴。他的衣袂随杀气而动,而他,从容淡定,心如止水。 酣斗愈烈,琴声渐遽风雨,蓦地,一声绝响,七弦齐断!长空被无名一剑击倒,盲琴师收拾残琴,翩...

古琴知识 78 阅读

孩子几岁开始学古琴好?

孩子几岁开始学古琴好?

关于到底多少岁的人适合学习古琴,在古琴界里一直都有争议,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为说明这个问题。小编把部分近代琴家学琴时的年龄信息做了部分汇总,大家可以结合自己情况安排学琴。 几岁的孩子可以学古琴?...

古琴知识 236 阅读

古琴的美在哪里?

古琴的美在哪里?

意境美 古琴的造型精美,音色圆润清脆,音响细腻,丰富多变。古人演奏古琴,非常讲究。演奏之前,要沐浴更衣,点上香炷,然后双腿盘坐,把琴放在腿上或桌上演奏。古琴由于长期作为文人修身养性的法器,积淀了异常深...

古琴知识 125 阅读

访谈录 | 王立平:古琴得往前走

访谈录 | 王立平:古琴得往前走

著名作曲家 王立平 先生 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艺术。古人说四艺,琴棋书画,第一位就是琴。而琴呢,可以说是比较小众的艺术。在古代,主要是文人士人在弹,用来表达某种政治理想和忧君怀国的这样一种感...

古琴知识 14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