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随意转,意先乎音”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说到音与意的关系。音为旋律,意为意象、意境。意象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境最早出现在品诗文画中,见谢赫《古画品录》“与诗画境”。唐代诗僧皎然《诗格》提出了“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与意境。此三境为中国唐代诗画美学的范畴。而音乐中独取“意境”。同时也要求演奏者的主体内在感觉与审美意象相和。音乐的意象和意境主要通过演奏,在音乐中实现。揭示了音乐的运动形式、音乐内容和演奏者三者的内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里徐上瀛的《溪山琴况》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关于“和”的审美思想。
“和”品的最后徐上瀛曰“太音希声,古道难复,不以性情中和相遇,而以为是技也,斯愈久愈失其传矣”。他发出了太音希声的传统思想已难以恢复,如果不以中正平和的性情去追求这一理想,只把古琴当成是一种演奏技艺的话,那么传统就会越来越丧失了啊!他的这番话,又好像是说给今人听的,对于当代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古琴音乐文化,不无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