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古琴>古琴入门>

古琴入门随谈

来源:yueqiziyuan.com  作者:乐器资源网  时间:2023-02-11  

  我是个一只脚刚跨进门里一只脚还在门外的入门汉,这个门当然是古琴这扇厚重感无与伦比的上善之门。类似佛教的缘起阶段。

  追溯这个缘还要回到我的少年时代。少年的我,准确地说,不到十岁的我第一次听到古琴曲《阳关三叠》的时候,就被那无法言喻的感觉抓住了,如痴如醉,呆呆地听,又感到无比理解其中的意蕴。当时那个时代还没有电视机,我一动不动守在收音机旁,在男播音员诚挚浑厚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声波中,我仿佛置身于杨柳岸堤,作为小小的旁观者眼见并体会着人间异样的真挚情意和别离时的不舍与忧伤。我深深被打动,为这些伤心人而伤心。我想,这么美的曲子,我有一天会弹该多好啊……因为我不止一次听,所以我就不止一次地想……直到多年以后。

  斗转星移。每个人都在为生存和存在而忙碌。忙忙忙,因为忙,我把这入门的时间推至多年后的人到中年。现在终于觉得再忙也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以免后悔不及。因为爱这首曲子,我爱上了古琴。于是我在姜老师这里开始了我的古琴之旅。

  学了入门曲《仙翁操》、《秋风辞》《湘江怨》,再学二期《酒狂》、《阳关三叠》《凤求凰》。要知道总算与《阳关三叠》碰面时的内心激动啊 。 以至二期结束时,国图要举办音乐汇报演出,我竟然报了名,不为别的,就为给我的“老友”一个交代。这个老友就是《阳关三叠》。说实话,我觉得称《阳关》为我的老友毫不过分,这么多年来,他就像我的一个知心朋友一直在我的身边和心里,陪我度过了青春岁月,极其珍贵。我一定要与之有个形式上的交待。不论我目前的技艺如何,我下决心一定要做到尽力而为。
 

  当然,那天的演出自不必多说,姜老师和我们六个琴友从化妆、穿汉服、安装琴桌忙得不亦乐乎,直到终于轮到我们登台亮相。那是一个愉快美好难忘的时刻,我终于在国图音乐厅的舞台上对我的“老友”契然而笑。虽然就感情来说,我是十分,但就技艺来说,还是不无瑕疵。

  这个过程中我有一些感悟和体会,愿与琴友们共享。

  一.基本指法。 我认为古琴的基本功主要指基本音准和指法。 因为感情因素是我学古琴的主要原因,所以未免心急,不太注重指法。课堂上还能按老师教的指法弹,但回家练习时,因为喜欢,就急与往前弹,非要把整首曲子弹完才尽兴。但古琴是需要指法的,尤其是一些非常类似的指法。在我一心想快速向前时,往往顺着自己的喜好来用指,觉得弹一下看一下谱子很耽误时间。这样我不知不觉用错了指法而不知,比如“勾”常用作“挑”,“抹”用“勾”代替。这个问题在演出排练的过程中明显地暴露出来。因为是7人群体演奏,老师要求大家不仅节奏要整齐,而且手法要一致。我在那段时间里大部分精力主要用在指法的纠正上,重新回到谱子,看一句弹一句。所以指法是初学者尤其需要注意的问题,看清曲谱的指法后再弹,弹一句落实一句正确音准和指法,绝不可以因嫌烦和性急而勿略指法。否则,将来那么多首曲子,如果形成了不好的用指习惯,改起来很不容易。并且正确的指法和手形对发音效果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希望大家从开始就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功夫。 这个功夫除了前面提到的音准和指法外,就是平常所说的时间和精力。一定要多弹多练。对于大部分以业余爱好为目的的琴友来说,不可能有太多时间练习,但每天挤出几十分钟甚至是十几分钟去练练手,才不至于是好像会弹了,也能弹下来了,但到真要完整流畅地弹一遍时,才发现自己还是个“生手”,或者“夹生饭”。就像这次我们登台,在下面弹练时得不错,但到台上,还是不由得心慌,难免会产生一些细微的小错。虽然与首次登台演出经验不足有关,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功夫问题。虽然台下报以掌声,可能大部分人没听出来,但是演奏者心里清楚。为什么会这样?还是功夫不够,没有胸有成竹,烂熟于心。这功夫决非仅靠一时排练、突击能够达到,而要靠平时日积月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功夫。只有功夫到了,功力才能到,心才会不慌,音准才会十分到位,演奏才会如行云流水,物我两忘。

  三.境界。古琴是一门修为艺术,说得就是它的内涵和艺术境界。其内涵深不见底,又超脱凡俗。我们知道,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法,凡艺术大家不论门类和派别,都会超越平常的成规俗约,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自成一家。但是,无法从有法而来,是一个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练古琴也是如此。这也是我弹古琴的渐次体会。我本身是一个随性的人,欣赏陶渊明的“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洒脱,他的琴是无弦琴,体现了他随性洒脱淡定自然的人格魅力。不过琴对他来说是他人文品质的一个象征,但对我们着实要弹古琴的人来说,还是要踏踏实实从学具体规则做起,老老实实地从基本指法练起。就像陶渊明作诗不可能不从识字再按规则写字、遵循诗歌的基本规律开始一样。我们初学者必须经过从“无”到“有”的阶段,而且把大量时间用在“有”这个阶段的学习、练习和体会上,才能更深入地领略“无”的境界。不经过扎扎实实地“有”的积累,开始就不讲规则,可能会走不少弯路,浪费很多时间,也不利于长远的学习。所以境界的基础还是基本功。

  好了,既然是随谈,难免随意散乱。但笔者态度诚恳,并在实践中不遗余力地为继续打好扎实的古琴基本功而努力。一家之言,仅作参考,还希望广大琴友切磋和指正。

相关文章 推荐

大家都在看

学古琴难吗?

学古琴难吗?

这是千古大难题? 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笔者思考了好久,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看: 一、从纯技术的角度,没有太难的技巧,因为古琴乐曲中快速的片断非常少。只是在音准、轻重、手指快速移位(一...

古琴教程 84 阅读

古琴的年轮史与构造

古琴的年轮史与构造

琴,古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一种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文化内涵的乐器。仅从琴形而言,就可说是通身是韵。更别说它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

古琴知识 198 阅读

古琴曲《渔樵问答》的典故

古琴曲《渔樵问答》的典故

《渔樵问答》是一首古琴曲。存谱最早见于明代萧鸾撰写的《杏庄太音续谱》(1560年)。萧鸾解题为: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近代《琴学初津》说此曲:曲意深长,神情...

古琴知识 109 阅读

方锦龙:广东一直“敢为人先” 岭南派古琴要传承

方锦龙:广东一直“敢为人先” 岭南派古琴要传承

简介方锦龙国乐艺术家、收藏家。精通多种乐器演奏的当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亚洲艺术家联盟副主席,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芳华十八时尚国乐团创始人。 国乐艺术家方锦龙畅谈岭南派古琴: 广州秋日...

古琴知识 85 阅读

姚亮(当代古琴大师个人简介)

姚亮(当代古琴大师个人简介)

七弦琴(古琴网)...

古琴名家 137 阅读

古琴入门基础教程【第13课:按谱方法 古琴打谱的方法三】

古琴入门基础教程【第13课:按谱方法 古琴打谱的方法三】

第12课回顾: 上节课主要讲解了打谱中要严守指法、辨别音调、注念工尺等。 查看第12课: 琴学10分钟 | 第12课:按谱方法(古琴打谱的方法) (二) 第五节 审定节奏 琴曲的节奏最为难写,因历来传刊的谱本,对此都...

古琴入门 83 阅读

古琴名家档案《介之推》历代琴人传

古琴名家档案《介之推》历代琴人传

晋献公晚年宠爱骊姬。骊姬是一位很有野心的漂亮女人,她想让晋献公立自己所生的奚齐为世子,便使用离间计挑拨献公与世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的感情。最后申生被迫自杀,重耳、夷吾逃亡,这段历史被称作骊姬之乱。...

古琴名家 184 阅读

古琴名曲谱【小白菜】图片谱

古琴名曲谱【小白菜】图片谱

古琴名曲谱【小白菜】图片谱...

古琴乐谱 68 阅读

虞山派古琴介绍 虞山琴派创始与发展

虞山派古琴介绍 虞山琴派创始与发展

【虞山派】 虞山琴派,明末以常熟虞山命名的中国古琴重要流派,由明朝宰相严讷之子严天池所创建。严澄精古琴,师承名师,曾任邵武府知府,辞官后,与善琴者共同探讨琴艺,至此自此琴风大振。后主持编写了《松弦馆琴...

古琴名家 177 阅读

古琴矜贵 知音难觅

古琴矜贵 知音难觅

明琴配件只有紫檀黄花梨红木配件多出清代 猿啸青萝琴以1904万元成交,宋朱晦翁藏仲尼式琴拍出1120万元,南宋连珠式南风琴成交价达582.4万元在刚刚结束的春拍上,多个拍卖行推出古琴拍卖,并纷...

古琴知识 189 阅读

古谱【秋风】西麓堂琴统

古谱【秋风】西麓堂琴统

古谱【秋风】西麓堂琴统...

古琴乐谱 123 阅读

古琴自学方法《琴桌》沉草农

古琴自学方法《琴桌》沉草农

古琴自学方法《琴桌》沉草农...

古琴教程 148 阅读

古琴基础琴演奏曲目《平沙落雁》

古琴基础琴演奏曲目《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

古琴乐谱 182 阅读

古琴考级曲目《湘妃怨》吴宗汉 传谱

古琴考级曲目《湘妃怨》吴宗汉 传谱

古琴考级曲目《湘妃怨》吴宗汉 传谱...

古琴乐谱 275 阅读

访谈录 | 郑济民:艺德高于技术,以一颗纯粹真诚的心去面对艺术

访谈录 | 郑济民:艺德高于技术,以一颗纯粹真诚的心去面对艺术

著名艺术家 郑济民 先生 Q:郑老师,请您为我们总结下这次古琴艺术展演的整体状况吧。 郑:本次古琴艺术展演在规模上、水准上、组织安排上,可以说比首届更好。尤其是这次非职业组的参赛选手有近一百七十人次,在短...

古琴知识 217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