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默涵:古琴的内在文化价值探讨
一、古琴的内在文化价值的历史地位
(一)古琴是情感升华的最直观表现形式
古代文人热衷于对琴棋书画的探讨己经到了一种痴迷的境界,因此这也被列为古代文人的必修课,他们将这四项文化气息浓厚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几乎融为一体。而琴棋书画中,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娱乐,与此同时还有极其深刻的文化底蕴。人们通过学习古琴来修身养心,经过儿千年的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其丰富的内在文化价值。人生的现实情感的体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艺术实体来将自己对人生的哲理以及四项感悟寄托其中。古代人们对艺术的文化价值的理解是高层次的,不仅仅停留在为审美而审美的表层感官形式中,而更加强调品味生活,品味人生的境界。因此中华文化的迷人之处就在于能够通过对生命现实的激活而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而古琴的音乐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价值的最直接表现形式。
图为:高山流水抚琴图
(二)古琴拥有丰富的内在文化价值
古代文人把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理解放在对自身的古琴文化修养中,因此古琴文化表现出来的意义已经不再停留在艺术的基本层面,而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准则贯穿于人的一生。在众多乐器中,古琴凭借着丰富的内在文化价值成为了衡量古代文人修养的标尺,实现了从个体生命感受到与现实整体的高度融合的意义。而几千年来,古琴也由简单的乐器经过艺术的升华最后形成了丰富的内在文化价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古代哲学思想。古琴是古代文人生活状态的最直观表现形式,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古琴丰富的内在文化价值简单地概括起来就是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的高度融合,这种方式也帮助艺术延长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周期。古琴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于拥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审美价值,将华夏民族的修身之路刻上了浓重而丰富的一笔,将人们为了实现主流文化中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古琴音乐文化思想
人们之所以将音乐看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要内容,其主要原因在于它有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在音乐形成的初级阶段,人们尚未对其艺术特征作出深刻的理解,而将重点放在了音乐伦理性的思考上。因此中国古琴音乐艺术的主要风格是温柔敦厚,大多数都是中正平和的主旋律。众所周知,为中正平和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而温柔敦厚是道家学派的艺术特征。因此可以说古琴的内在文化价值深受到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体现
乐教思想是儒家音乐思想的精髓,而古琴文化丰富的内在文化价值体系的形成离不开乐教思想理念的发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乐教在中华儿千年历史中经历了“制礼作乐”,春秋时期的心平德合,汉乐府的以俗入雅,魏晋南北朝的清商歌咏,隋唐燕乐,两宋时期的雅俗共振以及元明清的曲目和剧种的兴盛时期等等历程。然而儒家乐教思想的基本点是立足于对道德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一切音乐的核心表现形式都必须体现仁德的思想本质,比起其他艺术形式,更加看重音乐对人心教化的积极作用。
1、以道德为首的乐教思想
众所周知,儒家的乐教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道德论,也就是一切音乐的艺术形式更加看重对人本身的道德教化作用。在《乐论》中有这样一句:“君子以钟鼓导致,以琴瑟乐心。”不难看出古琴承载着人们希望通过乐教来进行道德教化的愿望,相对于表层意义上的音乐艺术而言,拥有着无法取代的优越性。根据史料记载,古琴的精髓在于开启人们的心智,相对于其本身的古琴音乐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更加注重教化人心,导正人情的功能作用,在古代艺术中担当着明辨是非曲折和人心定志的重要角色。由此可见,在儒家乐教的道德思潮中,古琴自始至终都是道德教化的使者。它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以乐教思想的道德教化为主。德是统治阶级的主观修养,礼则起到了配合的作用,乐却是这两者的服务使者。可以说古琴音乐在乐教思想中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儒家乐教思想主张道德本位论,强调尊德性而道问学,在知识和知识化道德教育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与此同时教育内容是否符合道德伦理的标准至关重要,只有那些拥有丰富的道德教育功用的古琴之道,才能够得到认可。不难看出,乐教思想从一开始就被作为整个古琴内在价值文化的核心环节,成为了人才选拔的重要内容,并将音乐教育与其他不同体系的文化要素结合在一起,开创新的拓展文人的思维模式,在规范道德的同时加强对音乐技能的培养。这也是在乐教思想之后古琴音乐文化思想的主旋律。
2、以人为本、以质救文的礼乐思想
在西周末年礼崩乐坏,因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家们不得不作出改革。礼乐教化体系从流于形式的思想热潮过渡到了以人为本、以质救文的礼乐思想中。也就是以仁德思想基础作为音乐的本质,用仁来拯救正在衰退的礼乐文化。孔子提出的这个理念对于古琴的内在文化价值修炼而言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因此礼乐的教化不再仅仅停留在礼仪形式的表面,而更加看重其深刻的内涵,能够深刻地完成生命升华和转化。从《论语》中“兴于诗,利于礼,成于乐”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对音乐的和谐境界作出了最具体的诊释。而古琴文化的礼乐根本是仁,也就是从理性的自觉去约束人的七情六欲,建立一种情与礼高度结合的生命形态,让人们能够自觉地作出符合礼乐教化的行为。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总结出历代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发现以人为本、以质救文的礼乐思想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对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作出了深刻阐释。音乐对人的培养,强调的是人性的培养过程,是一切声音与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总成。与此同时,儒家思想更加看重仁对音乐教育的启示作用,古琴音乐的表现形式必须表现出哲学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内容,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音乐表层形式的抒发和技巧探讨上。而在古琴音乐文化中,儒家的哲学思想居于首要位置。在学习古琴音乐文化时,历代以来的琴家都将研究重点放在作品中所蕴含的儒家哲学、人生哲理和思维方式上面,始终将整个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仁义礼智信等内容进行反复研究,重内容而轻形式。这对于现代音乐教育而言,无疑起到了良好先例的作用。
(二)道家思想的体现
我国本土自产的宗教—道家思想也对古琴的内在文化价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对多部优秀的古琴作品进行研究,发现大多数古琴作品的材料来源于老庄或者是间接地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大多数的现代学者在研究古琴音乐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当中,都认为“由琴而来的‘中华琴文化’向‘琴学’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琴’日益向‘琴道’的内凝性”。从这点就不难看出,道家思想对中华几千年来的古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道家学派所推崇的琴道相对于儒家所认为的琴学之道对于整个中华古琴文化的发展而言,是两道风韵浓重的风景线,与此同时它们之间也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在塑造中华文化的同时,共同为中华古琴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最深刻丰富的诊释。在古琴音乐发展史中,道家主要提倡的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思想观点,这也对后来的古琴内在文化价值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1、大音希声的音乐思想
先秦诸子对乐论思想有着不同的观点。儒家对于传统乐教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肯定态度,认为乐教对于人性的形成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同时可以帮助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导正性情,起到了移风易俗的教化作用。而道家学派的推崇者却认为世俗音乐对传统乐教而言起到了反省的功用。对于世俗音乐的发展,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都认为“五音令人耳0',“五声乱耳,使耳不聪”,深刻直接地指出了人们由于过于沉迷对世俗音乐的追求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老子对古琴音乐文化的观点是大音希声,强调在整个过程中的自然性,能给人带来一种朴素和宁静的感觉,将音乐本身描绘得至美至善,不会产生由美变丑的过程,因此对于老子而言,音乐是一种永恒和绝对的美。这种音乐是道教思想自然而合规律的最佳表现形式,既体现了其蕴含的音乐精神,又可以向人们传达一种至高至善的思想,强调了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当中与道的和谐性。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琴家们才将道家的思想深入到古琴作品的创作中,并用儒家的哲学思想作出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与此同时也主张利用现有的资源或者不断开创新的条件去帮助事物作出应有的改变,达到与道的高度融合。
2、至乐无乐的音乐思想
作为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在遵循老子的音乐思想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作出了改进,提出了至乐无乐的观点。庄子对待世俗音乐的观点与老子是一样的。他认为世俗音乐有淫乱人心的消极作用,老子和庄子对音乐的看法都是道的最直观表现形式。这种音乐思想的提出是基于对世俗音乐与儒家乐教思想的不全面性而提出来的。根据对道家早期文献的研读发现,它们大多数都不像儒家那样将古琴文化赋予了深刻的教化意义,一直到了东汉时期,对于古琴作品《琴操》中认为“反其天真也”,才明确提出了古琴除了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同时,还吸收了道家思想。在两汉与魏晋南北朝期间,道家思想在许多古琴艺术作品当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深刻的体现,并由儒家音乐思想的教化性转向了艺术性的层面。与此同时这也是古琴音乐文化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所体现出来的对生命与大自然最真切的向往。
通过研读大量的古琴艺术作品,在学习儒家与道家音乐思想的基础上,我们不难看出,音乐文化的发展初期将培养人的整体文化素质放在了首要地位。因此尽管道家与儒家的音乐思想观点与价值体系存在着许多差异,但是音乐思想对于他们各自的文化体系的形成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培养人的整体素质层面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古琴音乐文化实践过程中,古琴的内在文化价值更加注重儒家的乐教思想的培养,也就是古琴音乐对人的教化性远远高于艺术性。而道家音乐思想中的大音希声、至乐无声的思想观点却深刻地体现了古琴音乐的艺术审美形式。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琴音乐审美观点将这种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还创造性地将道家与儒家的思想观点引入到古琴音乐的创作当中。
三、古琴的内在文化价值对审美观的再认识
(一)濡家思想影响下的琴乐审美观
自古以来,古琴就深受人们推崇,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儿个方面。首先,古琴音乐的内容符合儒家音乐审美观的要求,也就是将“德音”作为其创作的主旋律:其次,古琴凭借着其独特的音律特点获得了儒家乐教思想中“中和”审美观的效果:再次,自古以来中国对音乐审美都存在着移情的现象,然而古琴音乐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关键在于古琴是德音、中和、移情等审美观的全面结合,而其中德音是乐教思想中最具有典型作用的一种。在古代传统思想中,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必须符合道德准则。而在以道德为主线的儒家乐教思想中,德音是古琴音乐的核心,正因为如此,古琴音乐也担当了教化的重任。所谓德音,就是指那些区别于“郑卫宋齐”等低俗音乐的音乐,这也是在礼仪道德乐教思想的影响下,帮助人们正确地进行自我素质的提升,起到了端正品德与美化心灵的作用。
(二)道家思想影响下的琴乐审美观
儒家雅乐的审美观点在先秦两汉时期被作为主流琴乐审美观点,一直持续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琴乐美学观点才慢慢地突破了儒家思想文化的束缚,人们渐渐看到的是接受道家思想影响下的琴乐审美观点。魏晋时期琴家的思想主要体现的是道家观点中的祈向思想,庄子的人生哲学观点影响着魏晋时期的许多琴家,这也成为了当时音乐美学的主流。老庄对人生境界的观点是崇尚逍遥自在、自然返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一时期的古琴艺术作品中大多都是将自然之美体现在人们对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的追求上,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琴趣,这种巧妙地将琴趣与人生境界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也正是古琴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成功地将琴艺导向了琴道。道家思想影响下的琴乐审美观点强调的是一种意境。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古琴文化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精华所在,也是众多艺术表现形式当中的代表,究其原因在于古琴拥有丰富深厚的内在文化价值。笔者经研读探讨形成此文,就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