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暖暖,研三就要毕业了,年初开始习琴,非常刻苦用心,现已学到古琴中级曲目。以下是她对古琴的个人心得,望大家交流学习。
搜索脑里的记忆,实在想不起初识古琴是在什么时候了。最早的记忆,始于学琴前,听到老师弹了几首曲子,大概有《秋风词》和《凤求凰》吧。心里一震,欣然而不知所以,认定这就是自己要学的乐器了。似乎心里一直有一个位置,恰好恰好的,是为琴而留。等待许久,终于得见。见过一句话,叫做“看似漫长的等待,却是永恒的未来,你的出现,将是我幸福开始的骄傲。”这也可以用来描述属于自己的事物出现时的一份欣喜吧。
如果万物是有灵性的,那学什么乐器也是要有缘吧。人各有所爱,忽的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牡丹真国色,世人皆叹。芙蓉净少情,也许也是等待千年才等来一个盛赞它的人吧。而“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但合一人之心而盛赞,也该是欣喜的了。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世的一次擦肩而过。倒也学过一段时间的古筝,也是古色古香。记得看过一篇小说,说秦筝于酒肆之中,自由而洒脱。这种境界虽然是我所向往,但它清丽的音色最终为我所不喜。于是也算是擦肩而过,世事茫茫,从此也许会遥遥而相望,怕是不会再有什么瓜葛了。而古琴却是能拨动心弦,而一直相伴的。
琴上岳山,龙龈,雁足,龙池,凤沼,各中自有天地,其中的含蓄而丰富,即是华夏文化的特征吧。如古建筑中的“福从天降”“三阳开泰”种种,内涵而不张扬。而琴并不难学,非曲高和寡,高不可攀。如智者,深邃之极,反而平易。
喜欢古琴所用很美的减字谱。或许是自己的小偏执,对五线谱心里总有些抵触,总想看到一些古人留下的东西,哪怕是蛛丝马迹。似乎这些就能让自己进入,古时候。减字谱,如同汉字,勾勾画画之间,犹然映出历史长河上游的风景。
泛音轻盈虚飘,宛若天籁;散音古朴凝厚,如钟磬之声;按音细腻略带忧伤,似轻声吟唱。历史久远,文献瀚浩,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这像极了《中庸》所说“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手指在弦上挑勾抹踢,常常会想到,几千年之前,圣人倍出的时代,响起的也是这样悠悠的音吧。
琴音妙在气韵生动。初学《秋风辞》就知道了古琴讲求意韵,在弹琴之时,要融入琴的意境中。现在《秋风辞》响起,如置身深秋。清朗的夜空,清冷的月光,吹透人心的风,满地萧萧落叶,以及那句“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不相识。”弹琴更多的不是听到自己弹得多么娴熟,而是一种心情。晋陶渊明有一张素琴,无弦无徽,兴致来了,空弹一气。“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以前上哲学课的时候,有一位老师说过,“如果现实让我失望,我也可以退回到我的精神世界。”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片只属于自己的桃源吧。有一阵子,大大小小的事情扑面而来,心乱如麻而不知所措,而坐在琴桌前,便专注下来,眼里,心里只有眼前这七根弦,以及由这七弦带来的宁静的世界。
初学《凤求凰》时,老师说,这是一首很浓情的曲子。浓情,很喜欢这个词。浓浓的情意中,让人不由想到那个年少孤贫的才子与有勇气更有才情的女孩子,那个为爱情当垆卖酒的故事。尽管略有坎坷,但好在结局圆满,不辜负一支流传千载的《凤求凰》。但最喜欢的琴曲还是《鸥鹭忘机》。“海上之人有子欧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浓情也许不适合我,久而生腻,莫若淡淡,人情亦是淡始久。莫若一人于自然之中,与世无争,感受万物,倾听内心。
与琴相处,也有磨合。初弹时,嫌弦太硬,磨得手疼,又怪弦太紧,拧不动,视调弦为学琴第一犯怵之事。一次调弦手上磨起泡,弦又调到乱起八糟,无法成曲,又气又恼,又不得不背着重重的琴找老师求助。而现在,这些俨然都不是问题。初学之时,总是很费时,很难记下一首曲子,音调高高低低,也不知如何把握,耳朵似乎是不好使的,眼睛似乎也看不准徽位,自觉得意,老师一看却问题百出,真担心自己学到哪儿遇到瓶颈,无法提高。而现在认真练,用心想,进步在点点滴滴之中,看不太懂的琴谱,把握不好的节奏,在听听弹弹之间,豁然开朗。
以白居易的《船夜援琴》作结罢。
鸟栖鱼不动,夜月照江深。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声即淡,其间无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