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韵补声”是近代筝人提出的包容了古筝演奏技法与审美旨趣的概念。“以韵补声”动态变化是中国传统音乐“线性思维”原则形成的音乐“线性美”这一审美趣味在古筝音乐中的典型反映,它揭示了古筝音乐特有的规律,是古筝音乐之异于其它器乐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仅以演奏技法为视角,将古筝“以韵补声”的动态变化作为切入点,探其内涵,寻其影响,谈谈自己的浅见。
古筝演奏手法大致可概括为“声”、“韵”两大部分。《乐记》中记载:“声成文,谓之音”。意为把声音组织起来就成为音乐。“以韵补声”之“声”与此意同,可释作“乐音”。在古筝演奏中右手司“声”, 通过各种弹奏技法的动作形成古筝音乐旋律的框架。它的基本变化与其它乐器相比较是带有共性的变化,如音色、强弱、迟速、繁简等变化。古筝演奏中左手主要职“韵”,领先左手的各种作韵技法对音乐旋律加以润饰,使其更富于韵味。虽然近年来创作筝曲中左手参与弹奏愈来愈多,但其作韵技法的使用仍是主要的。左手的作韵千变万化,伴随着古筝乐曲(尤其是传统乐曲)演奏的始终,是古筝独特之处的所在,是古筝音乐的“灵魂”。
古筝“以韵补声”是通过“声”和“韵”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的,在演奏中“声”为主、“韵”为补,“声”出“韵”随,相得益彰。“以韵补声”在具体运用中有着丰富的动态变化,它们是形成古筝音乐旋律特色的重要因素。根据不同的作用,这些动态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
l 、润饰类动态变化:
润饰类动态变化对古筝乐曲的旋律起润色、装饰作用。主要有吟、揉、颤、滑、点以及由此融合、派生出来的作韵技法。通过它们的运用,使乐曲的旋律更加优美、细腻、富于韵律,对于更深入地揭示音乐的内涵,更细致地抒发演奏者内心的情感都具有特殊的作用。下面以河南筝曲《落院》(曹东扶订谱)第一段为例,分析其中对润饰类动态变化的几处典型运用,我们可以略见一班。
(乐谱)
I 处的奏法很独到。此处如用常规的平铺直叙式的八度奏法,音乐就会显得平淡无味。左手作韵技法上滑音的使用,使得音乐的旋律音韵委婉、意味深长,且用在乐曲的开始一拍上,预示了全曲的情绪。
Ⅱ 处利用右手弹弦后的余音,左手作连续的上下滑,对旋律骨干音加以润饰,给人以缠绵、凄楚之感。
Ⅲ 处在右手大力度游摇的同时,左手由深渐浅作大幅度、长时值的颤弦,这种颤、滑相结合的作韵技法的运用把乐曲哀怨如诉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将音乐推向了高潮。
2 、功能类动态变化:
功能类动态变化主要具有乐曲旋律的调式、调性改变(全曲)及转换(局部)的意义,同时也辅以润饰旋律。这类动态变化是通过作韵技法中的“按”(按弦)来体现的。按弦是指左手在琴码左侧下按琴弦而改变该弦的张力,以取得定弦音之外的音高。每根弦所得音的音高范围都可高于定弦音的小二度至小三度。
经过按弦改变古筝定弦的五声音阶结构并衍生出新的音阶形式,形成新的调式、调性的,有客家筝曲中的“软弦”音阶(相对于定弦的本调“硬弦”而言)① ;潮州筝曲中的“重三六”、“轻三重六”、“活五”、“反线”(均相对一壹弦的本调“轻三六”而定名)等音阶形式② 。陕西秦筝曲用的“苦音”音阶也是通过按弦来改变原有定弦的音阶结构而在新的调性上形成的③ 。这里我们举此为例。陕西秦筝乐使用的音阶形式主要有两种:
“以韵补声”是近代筝人提出的包容了古筝演奏技法与审美旨趣的概念。“以韵补声”动态变化是中国传统音乐“线性思维”原则形成的音乐“线性美”这一审美趣味在古筝音乐中的典型反映,它揭示了古筝音乐特有的规律,是古筝音乐之异于其它器乐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仅以演奏技法为视角,将古筝“以韵补声”的动态变化作为切入点,探其内涵,寻其影响,谈谈自己的浅见。
古筝演奏手法大致可概括为“声”、“韵”两大部分。《乐记》中记载:“声成文,谓之音”。意为把声音组织起来就成为音乐。“以韵补声”之“声”与此意同,可释作“乐音”。在古筝演奏中右手司“声”, 通过各种弹奏技法的动作形成古筝音乐旋律的框架。它的基本变化与其它乐器相比较是带有共性的变化,如音色、强弱、迟速、繁简等变化。古筝演奏中左手主要职“韵”,领先左手的各种作韵技法对音乐旋律加以润饰,使其更富于韵味。虽然近年来创作筝曲中左手参与弹奏愈来愈多,但其作韵技法的使用仍是主要的。左手的作韵千变万化,伴随着古筝乐曲(尤其是传统乐曲)演奏的始终,是古筝独特之处的所在,是古筝音乐的“灵魂”。
古筝“以韵补声”是通过“声”和“韵”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的,在演奏中“声”为主、“韵”为补,“声”出“韵”随,相得益彰。“以韵补声”在具体运用中有着丰富的动态变化,它们是形成古筝音乐旋律特色的重要因素。根据不同的作用,这些动态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
l 、润饰类动态变化:
润饰类动态变化对古筝乐曲的旋律起润色、装饰作用。主要有吟、揉、颤、滑、点以及由此融合、派生出来的作韵技法。通过它们的运用,使乐曲的旋律更加优美、细腻、富于韵律,对于更深入地揭示音乐的内涵,更细致地抒发演奏者内心的情感都具有特殊的作用。下面以河南筝曲《落院》(曹东扶订谱)第一段为例,分析其中对润饰类动态变化的几处典型运用,我们可以略见一班。
(乐谱)
I 处的奏法很独到。此处如用常规的平铺直叙式的八度奏法,音乐就会显得平淡无味。左手作韵技法上滑音的使用,使得音乐的旋律音韵委婉、意味深长,且用在乐曲的开始一拍上,预示了全曲的情绪。
Ⅱ 处利用右手弹弦后的余音,左手作连续的上下滑,对旋律骨干音加以润饰,给人以缠绵、凄楚之感。
Ⅲ 处在右手大力度游摇的同时,左手由深渐浅作大幅度、长时值的颤弦,这种颤、滑相结合的作韵技法的运用把乐曲哀怨如诉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将音乐推向了高潮。
2 、功能类动态变化:
功能类动态变化主要具有乐曲旋律的调式、调性改变(全曲)及转换(局部)的意义,同时也辅以润饰旋律。这类动态变化是通过作韵技法中的“按”(按弦)来体现的。按弦是指左手在琴码左侧下按琴弦而改变该弦的张力,以取得定弦音之外的音高。每根弦所得音的音高范围都可高于定弦音的小二度至小三度。
经过按弦改变古筝定弦的五声音阶结构并衍生出新的音阶形式,形成新的调式、调性的,有客家筝曲中的“软弦”音阶(相对于定弦的本调“硬弦”而言)① ;潮州筝曲中的“重三六”、“轻三重六”、“活五”、“反线”(均相对一壹弦的本调“轻三六”而定名)等音阶形式② 。陕西秦筝曲用的“苦音”音阶也是通过按弦来改变原有定弦的音阶结构而在新的调性上形成的③ 。这里我们举此为例。陕西秦筝乐使用的音阶形式主要有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