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古筝三级考级曲目。
是广东音乐风格的乐曲,该曲创作于是1955年,由著名高胡、古筝演奏家刘天一先生创作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乐曲运用了广东音乐的表现手法,描写了农家妇女辛勤纺织、愉快劳动的画面。乐曲中运用了揉、颤、滑、刮奏、撮弦等多种技巧,并且在乐曲高潮段落用双手演奏,这在作品所产生的年代是一个不小的革新,它也自然在问世之后便受到筝界的热烈追捧。
乐曲的第一段是慢板,切分音的节奏是掌握的重点。弹奏变音时前一半强调“3”音,后一半强调“7”音,“7”音的音高为降“7”。在触弦方面,手指尽量用传统的“夹弹法”,大指多用连奏。演奏时要注意“4、7”变音的音准,如3到4的上滑是滑到“4”音,而不是习惯上的上滑至“5”音。还有“7”的上滑音,是在按音7的基础上继续按弦上滑至高音1的音高……只有奏出正确精准的音高,才能准确妥帖地表现出相应风格。第二段转为2/4拍,第一句的“劈”指法,与“大撮”一起运用,要弹得干净、有力。第二句右手食指演奏旋律音,加上左手食指的刮奏,这两句都形象地表现了纺织机的节奏与声响。此段第三句的“双撮”技法是难点,由左、右手的“小撮”轮流进行。演奏时左右手配合要和谐、流畅,以此表现出欢快的劳动情景。它要求左右手在节奏和力点上保持统一,不要忽快忽慢、强弱不均,同时不要忽略了乐曲的旋律性。第二段的演奏,不仅要流畅欢快,并要有层次感。第三段,实际上是第一段的再现,通过左手的揉、滑、揉、颤,揭示了纺织女工劳动时内心的喜悦。
曲式结构为变奏曲。乐曲吸收了潮州音乐的变奏形式、潮汉古筝的滑音技巧和广东扬琴的演奏特点,以简朴、优美的旋律,流畅而富有层次感的节奏及古朴的韵味,形象地刻划出描写了农家妇女辛勤纺织、愉快劳动的画面劳动时的欢快情景。此曲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作者博采众长,融合了粤、潮、汉三大乐种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手法,使得乐曲整体具有浓郁的岭南古筝风貌但又不具体的属于哪一“家”。
全曲指法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