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stav Mahler 古斯塔夫·马勒 (1860年7月7日 -1911年5月18 日),著名的指挥家、作曲家,欧洲犹太人。
作为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多采用动机发展手法,承袭了瓦格纳的传统,其创作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艺术歌曲和交响曲。他的音乐是通向20世纪无调性音乐的桥梁,在音乐风格上是浪漫主义的延续,在表现手法上则不时地先现勋伯格作品的无调性因素,他善于把哲理与通俗、个性与民族性、浪漫与现代的音乐糅合在一起。
他的指挥如实地反映出作曲家的构思,充满着深厚而炽热的情感和鲜明的形象性,在指挥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马勒是一位处在过渡时期的音乐家,与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画家克里姆特同处一个时代。马勒的大型管弦乐作品根植于德奥交响乐传统,以受到民族风格影响的晚期浪漫主义风格为表达形式。马勒最重要的作品是10部交响曲和管弦乐伴奏的歌曲。马勒的交响乐作品规模宏大,长度和乐队的编制方面都是空前的,使他的交响曲具有更多表现自己情感想法的空间。庞大的乐队,有时还包括场外乐队和大规模的合唱队。马勒把合唱加入交响乐之中,以充分表现他的音乐中的哲理思想。马勒去世50年后,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不再为人所注意,只受到一小群人的推崇,直到一些著名指挥家(欧洲的布鲁诺·沃尔特、乔治·索尔蒂、美国的列奥纳多·伯恩斯坦和英国的诺曼·德尔·马尔)等人的大力提倡,才使马勒的作品重新成为今日的保留曲目。
1860年7月7日,马勒生于奥匈帝国的波希米亚的卡里什特(现属捷克)的一个犹太人的家庭。马勒的家乡群山环绕、风景秀丽,流传着许多优美动听的民间音乐。但是,当时的捷克正遭受奥匈帝国的异族统治,而犹太人,又处于各民族的最底层。马勒的父亲出身卑微,经过多年的惨淡经营,最后成为一个小商人。马勒的母亲是肥皂商的女儿。他们共生下十四个孩子,但由于家境贫寒,大部分孩手都幼年夭亡。排行第二的马勒,在童年时代就显露出音乐的才能,他六岁参加了钢琴比赛,八岁就能为别的孩子教授钢琴,而家乡所流传的优美的民间音乐对马勒的耳濡目染,又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十五岁那年,马勒入维也纳音乐院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在那里,他一方面学习钢琴,同时学习和声、作曲等课程。当时,学作曲的学生有机会去指挥学校学生乐队的排练,有时还公开演出,这对日后马勒的创作和指挥生涯有看重要的意义。1877 年,马勒为了扩大自己的眼界,到维也纳大学学习历史、哲学和音乐史。在这几年间,马勒广泛地学习了他的前辈(包括贝多芬、门德尔松、舒柏特、舒曼、威柏、瓦格纳等音乐家)的音乐作品,同时也向他同时代的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学习,并和作曲家沃尔夫结下了友谊。
1880年,马勒离开维也纳,开始了指挥家的生涯。他先后在哈尔、赖巴哈、奥尔密茨、卡赛尔等地的剧院里任短期的指挥。在这下时期,他的日子比较艰苦,往往是在夏天演出的旺季里和剧院订下合同,而到冬天演出的淡季就失去了工作,只好回到维也纳去从事写作。这一时期,作为一个指挥家来说,虽然他的经验还不够丰富;但他的指挥已显露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热情而又准确,对乐曲有自己独到的解释和处理,不为传统的看法所束缚。
当时,对马勒的指挥的评论常常是矛盾的:一方面,他的指挥的热情和准确性受到称赞;而另一方面,他那大幅度的躯体动作和破例的速度处理,则受到指责。对他的这种矛盾性的评论,始终贯穿着他的一生。正因为马勒的指挥不落俗套,对乐队要求严格,同时他也不善于对上司阿谀奉承,所以往往和剧院里一些因循守旧的势力很难合作,常常是聘约的期限未到,他就不得不递上辞职书。
1885在莱比锡指挥门德尔松的清唱剧《圣·保罗》获得巨大的成功,后被聘为布拉格歌剧院指挥。
1886年,马勒会见了已故作曲家威柏的孙子。后者保存有他祖父的一部喜歌剧的草稿。虽然威柏的草稿难以辨认,但马勒反复研究这些草稿后,感到很有兴趣。在1887年,他费了一个夏天和半个秋天为这部作品进行了修订、润色的工作,并于1888年成功地指挥了威柏的这部歌剧的首演。从此,这部作品演遍了德国。这次演出使马勒出了名,并使他获得了一个固定收入的来源他被聘为布达佩斯歌剧院的音乐总指挥。聘期为十年。
布达佩斯歌剧院是当时中欧的一个最现代化、设备最好的剧院,但它当时却境况不妙。由于当时剧院的主持者因循守旧和崇尚外国,使这个剧院只有有限的几个上演节目和训练得很坏的乐队班子,并依靠一些从国外来的客串艺术家支撑门面。而另一方面,当时社会上的进步人士要求建立匈牙利自己的民族歌剧事业的呼声日益强烈。马勒开始到这里工作时,雄心勃勃,以为剧院的问题会在自己手中迎刃而解。他极力减少外来艺术家的客串演出,尽量挑选匈牙利本民族的歌唱家来演唱,并且首次指挥演出了用匈牙利语演唱的瓦格纳的音乐剧《菜茵河的黄金》,这次演出获得了成功。他在这个剧院指挥演出莫扎特的歌剧《唐·乔万尼》,也曾轰动一时。当时,作曲家勃拉姆斯对他的指挥极为赏识,赞叹不已。但是,工作两年后,马勒感到在顽固的保守势力面前,自己的艺术才能很难充分发挥,因此只得又辞职不干了。
1891年──1897年,他接任了汉堡市歌剧院的首席指挥。这可以说是马勒一生中最难得的快乐时期。在这时期中,他除了指挥歌剧演出外,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部用于作曲,他的第二、第三交响曲就是在这期间写成的。
1897年,马勒经作曲家勃拉姆斯的大力推荐,受聘为维也纳皇家歌剧院的音乐总指挥。1902年,他和玛利亚·沈德勒结婚,婚后生了两个孩子。1906年在一次排演中,马勒第一次感到心脏衰弱。1907年7月12 日,不满5岁的长女在迈尔尼希乡村别墅夭折。这对马勒是一个难以承受的打击。几天后,当地医生诊断他心脏有毛病。经维也纳心脏专家检查确证,马勒左右房室瓣有遗传性缺陷,但可以补救。建议他要非常小心,不准骑车、游泳。这一诊断在马勒思想上蒙上一层阴影。07年5月马勒辞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院长之职。尽管如此,马勒仍然不停地创作,并于1908年1月赴美,在纽约市歌剧院首次指挥演出,取得很大成功。
代表作
(1)声乐套曲:《儿童奇异号角》、《流浪少年之歌》、《忆亡儿之歌》
(2)交响乐:十部交响乐(其中以第二《复活交响曲》、第八《千人交响曲》尤为著名)和一部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
作品简介
(1)《大地之歌》分为六个乐章,一、三、五乐章由男高音独唱,二、四、六乐章由女低音或男中音独唱,歌词采用中国唐朝诗人李白、孟浩然、王维等人的七首诗。作品中既有对生活热情洋溢的高歌,也有对死亡恐惧的感怀,作品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尽情享乐与预感死亡的矛盾和困惑。
(2)《第八交响曲》是马勒规模最大的一部作品,有一个大规模的交响乐队、两个混声合唱队、一个童声合唱队和七个独唱演员参加演出,因此这部作品被人们称为“千人交响曲”。马勒把这部交响曲看成是对自己以前几部交响曲的总结,它包括两大部分,总体上渲染了宇宙般宏伟的气魄,歌颂了欢乐和人间真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