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
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
祖父是男低音歌手、歌剧作曲家和指挥,
父亲是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厨司。
贝多芬从4岁开始学习音乐,10岁写作奏鸣曲,
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01
第二个莫扎特
贝多芬幼时在波恩读小学至14岁,从4岁那年开始,父亲教他音乐,管教十分严厉,8岁已能很好的演奏小提琴。11岁熟悉巴赫的《平均率钢琴曲集》,曾师从音乐主事兼双簧管手普法伊菲尔和宫廷管风琴师师范,德。埃登,埃登说他将是“第二个莫扎特”。有趣的是在1787年也就是17岁的贝多芬到维也纳,跟莫扎特学习了几节课,莫扎特听了他的即兴演奏,说到有一天他将
名噪全世界。
02
你不知道的“欢乐颂”
你肯定知道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末是著名的“欢乐颂”,但你或许并不知道欢乐颂的由来。《欢乐颂》是出自德国诗人席勒,作于1785年,即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前四年。所谓”欢乐”,是”自由”的代称。当贝多芬还在波恩,还是一个23岁的青年时,就想把席勒《欢乐颂》的8节诗全部谱曲。他在1798和1812年,都曾为《欢乐颂》的音乐起过稿。1812年写的《欢乐颂》主题,后来用在1814年的《命名日节庆序曲》(Op.115)。贝多芬在1795年前后用德国诗人毕尔格的诗作曲的歌曲《互爱》,和第九交响曲末乐章的“欢乐颂”主题,在音调上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是“欢乐颂”主题的前身。
03
《英雄交响曲》的由来
英雄交响曲创作于1803年,是法国驻维也纳大使委托贝多芬为拿破仑所作。
贝多芬原以为拿破仑要播撒自由与共和的种子,与人民站在一起,所以写了《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献给拿破仑。未想到在征服了欧洲各国君主之后,拿破仑居然称帝了,他才知道拿破仑也不过是野心和权势的奴隶,于是愤怒地撕毁了曲谱。一段时间之后,贝多芬逐渐平息了内心的怒火,他重新将谱还原,但将最上面的一行字涂抹掉,改成《英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