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民乐资源>箜篌>

箜篌故事:凤首丝绸之路上的凤首箜篌

来源:yueqiziyuan.com  作者:乐器资源网  时间:2016-09-23  

  一、印度的凤首箜篌

  在印度悠久的历史上,维纳(Vina)这一词语用以表示各种形制完全不同的乐器:如凤首箜篌和所有的弦乐器。根据图象资料看,最古老的形制是凤首箜篌。据史料看,该乐器由梵天的儿子那罗陀发明。那罗陀,这位神与人之间的使者,被尊为德瓦乾闼婆(天神)或乾闼婆拉甲(天乐之王)。有关维纳琴的最早文献资料出自中吠陀时代(公元前6世纪),主要源出自《梵书》。《耶摩尼梵书》是这样描述维纳琴的:它有七根琴弦、一个琴颈、一条背带、一个蒙有兽皮的琴身,上有音孔数个,另有一个拨子。这儿的两个术语“琴颈”和“琴身”指弯曲的弦柱和展开并凿空的、充作共鸣体的尾部。因为该乐器要用10个手指来演奏,所以,E·尼耶胡伊斯(在1976年)认为,这是一种凤首箜篌。该观点为其他研究家所承认。在中吠陀时代的文献中,除了维纳这一词语外,还有一种乐器名称,叫“瓦纳”。这两个概念无疑具有极为近似的含义。萨雅纳在其对《爱达罗氏阿兰若书》所作的注解中证实了这一点。他解释说:“人们用瓦纳来称呼大型的凤首箜篌。”

  《乐舞论》对弦鸣乐器作有较为细致的论述。其中提到四种不同的木制弦乐器:两种是主要的,即九根弦的维帕西(vipanci,大多用拨子演奏)和七根弦的西特拉(citra,用手指弹拨);还有两种是“从属的”,即卡恰皮(kacchapi)和戈萨卡(ghosaka),它们可能只起伴奏作用,所以被列为二等乐器。

  维帕西维纳琴和西特拉维纳琴大概是凤首箜篌。《乐舞论》对这种凤首箜篌的演奏技巧还作有精彩的描述。其中提到十种不同的指法:用小指和拇指弹拨一根弦,称作“普斯帕”(pusa),同时触及第二根弦,称作“卡拉”(kala);如果左手按住一弦,右手弹拨之称作“塔拉”(tala);“尼斯科蒂塔”(niskotita)意为用左手拇指拨弦;“温姆尔斯塔”(unmrsta)意为用左手食指勾弦;如果所有手指都拨一根弦,称作“雷帕”(reloha),如果在进行“塔拉”动作时,再击奏该弦的下部,称作“阿努斯瓦尼塔”(anusvanita)。如果某弦在一个长音节时奏响,称作“宾杜”(bindu);由右手小指和拇指作下行运动并击弦三次构成的。

  指法称作“阿瓦姆尔斯塔”(avamrsta);最后一种,断开或连着作上述击奏,称作“阿努班达”(anubandha)。这十种指法足以说明,凤首箜篌在印度古代就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演奏技巧。

  古印度的这种凤首箜篌的存在年限至少能够回溯到吠陀时代,甚至可以回溯到印度河文化时代。可以再一次把这种凤首箜篌与公元前3000纪苏美尔(古代南巴比伦)的和埃及的相应乐器联系起来。从公元前2世纪的印度雕刻中经常出现这种凤首箜篌,但是到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人们已不在使用这种凤首箜篌此后,但此后,它却出现在后印度地区。譬如吴哥的浮雕上有它的形象,在缅甸,直到近期还被演奏。从其外形上看,古印度的凤首箜篌使人想到一把平弓,该弓的反面嵌入船形的共鸣体内。各种图象显示了该竖琴有各种形制,它的位置也说明有各种不同的演奏方法。大部分是坐着演奏。在列队行进时,演奏者用皮带系住竖琴,并挎在胸前。根据现有的图象得知,凤首箜篌的琴弦为五根、七根、九根、十根,甚至更多。大部分图象都不很清楚,以致无法从中找出确实可靠的证明资料。我们只能推测,所张弦数多者用拨子演奏,弦数少者(七弦或五弦)主要用手指弹拨。为防止绕在琴颈上的弦滑脱,古埃及的弓形竖箜篌上常常有一种弦柱栓,而古印度的却没有。

  如上所述,凤首箜篌是健陀罗王用以伴奏其唱诵的乐器。它也是一件在古代演奏舞蹈音乐和娱乐音乐的主要乐器。它既是独奏乐器,又是伴奏乐器,也是乐队乐器。在笈多王朝时,从佛教到印度教的过渡已十分明显。当时,除了古老的凤首箜篌外,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其他形制的维纳琴。尽管如此,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凤首箜篌仍然受到偏爱。以当时的钱币为例:钱币上刻有沙摩陀罗笈多王奏着凤首箜篌在赞颂佛陀的图象。[1]

  与此相关的还应提到三角形竖箜篌。它的始源既非在希腊,也非在埃及,而是在美索不达米亚。从在印度能见到的所有有关图象看,该乐器都有充作共鸣体的木制三角琴身。在靠近几乎成直角或锐角的琴身下端凸出一个弦柱。照马塞尔·杜布瓦(见《印度古代的音乐和乐器》)的说法,这种三角形竖箜篌是随着穆斯林才出现在印度的,该观点无疑是错误的。因为在公元1——2世纪时,健陀罗已有这种乐器了。

  图1 印度玛图拉浮雕上的凤首箜篌,公元1世纪:

  南亚印度半岛最早的凤首箜篌图像出现於公元前第2世纪。一直到公元第7世纪它都受印度佛教王朝喜爱,也是佛教美术中的宠儿,浮雕极多(图1),佛教文学里也有记载。古代的印度称各种弦鸣乐器为“维那”,但从第6世纪之后,凤首箜篌在南亚逐渐消失。现代印度系的乐器里,根本没有凤首箜篌。

  古印度的凤首箜篌共鸣体有如一只船,其颈从体箱一端弯曲伸出如弓。所以有“船型箜篌”或“弓型箜篌”的别称,正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所描述的凤首箜篌,但不一定有凤首的装饰。这种乐器的弦数不定。图像显示奏者席地而坐,以左手持乐器,以右手手指弹弦;但也有立奏,并以双手弹弦的。这大概是受到中亚角式竖箜篌奏法的影响。随着佛教的传播,凤首箜篌到达了东南亚许多地方。远在中爪哇,建於第9世纪的佛教圣地波罗普渡(Borobudur)的浮雕就有很清晰的形象(第二层第五十二图),甚至於可以算出十一个接弦的轴(图2 )。

  图2 中爪哇波罗普渡浮雕上的凤首箜篌,公元9世纪:

  二、新疆石窟壁画的凤首箜篌

  凤首箜篌随着丝绸之路和佛教文化的东渐而传播,首先从印度传播到新疆。目前我们在新疆克孜尔石窟中的凤首箜篌主要见于第47窟(4世纪);第92窟(4世纪);第58窟(8世纪),其中以第47窟的凤首箜篌为代表(图3)。

  图3 克孜尔第47窟中的凤首箜篌 公元四世纪:

  凤首箜篌与竖箜篌不同之处在于:竖箜篌的形状是竖抱,琴弦是竖向排列,双手弹奏;凤首箜篌则是将琴斜向横挟于左胁之下,使琴弦横向(或稍有倾斜)平列,用一只手弹奏,这是最典型的弓形演奏形式。

  此外,在新疆石窟中也见有竖抱(或倾斜)的弓形凤首箜篌演奏形式。其中有森木塞姆中的第48窟(6世纪);克孜尔中的第8窟(7世纪);第80窟(7世纪)和第99窟(8世纪)均有箜篌演奏形式。而柏孜克里克第48窟(10世纪)的凤首箜篌弦数最清楚,是十根弦(图4)。[2]

  图4 柏孜克里克第48窟中的凤首箜篌 公元十世纪:

  三、敦煌石窟壁画的凤首箜篌

  然后,凤首箜篌传入甘肃,在敦煌壁画中我们所看到的凤首箜篌其形制大致相同,具体有初唐335、中唐134晚唐12、14、54、85、107、138、141、148、161、五代22、61、146、36l、宋代327,元代465等。有些洞窟中不止是一幅演奏凤首箜篌的图像,而是好几个。如12窟中有两个,14窟中有两个,85窟中有三个。从调查结果看,这种乐器图像较之竖箜篌、琵琶等乐器出现得晚,最早始见于唐代壁画中,直至元代壁画中尤存,但晚唐壁画中出现最多。壁画中演奏这些乐器的均为飞天伎乐和经变乐队中的乐工。其演奏方法基本相同,多以左手持琴颈,以右手指弹弦。

  敦煌石窟第465窟中,画面内容是窟顶东坡阿闳佛周围众多的赴会听法菩萨,神态恬静优美。其中的两身飞天伎乐,肌肤莹润似玉,仪态俊秀,坐于莲花之上。手心足掌皆涂朱色,色彩淡雅,线条劲健,其形象深受印度、尼伯尔一带佛教造像的影响。

  菩萨所持之琴,为四弦弯琴,属“凤首弯琴”和“凤首箜篌”之类,但琴头无凤首装饰,而呈卷曲状。琴颈细长,弯曲成弓形,音箱弯如勺状,黑色,共鸣体较小。面板上有缚手,斜引四弦,无品位(图5)。[3](文/周菁葆)

  图5 莫高窟第465窟中的凤首箜篌(元代):

  四、缅甸的凤首箜篌

  爪哇也出了第10世纪演奏凤首箜篌的印度文艺女神莎拉丝娃蒂铜像,有七个轴。东埔寨第12世纪的安可通宫殿,泰国的克米尔风,中国汉文称为”真腊”。佛寺和缅甸诸多佛寺都有此乐器形像,可见它和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叨。另外有趣的是古代缅甸地区的骠国在唐朝时进贡乐舞,其乐队中也有凤首箜篌的记载。但是从第17世纪之后,这件乐器在南亚和东南亚已经消失,只有在极少的少数民族中和在缅甸留存。居帜面甸和泰国北部的克伦族和蒙族有以方盒子为共鸣箱的凤首箜篌,五至七弦接到颈上的轴,有的称突纳克有的称纳登,是男子唱情歌的伴奏乐器(图6)。

  图6 现代缅甸的凤首箜篌演奏:

  至於缅甸本部,凤首箜篌则一直盛行,还是他们民族的象征。缅甸凤首箜篌原名“桑恩”(竖琴),或“桑恩稿”,即“弯曲之竖琴”。它以樟木制成船型的共鸣箱,其前端被称为礼冠,礼冠上端突出的一点被称为猴头,尾部突出的椭圆片则被称为眼睛蛇罩。箱面蒙以雌鹿皮,上开四小出音孔,被认为是纳神之音孔,颈以金合欢属植物弯形根为材,从箱体一端朝上伸出而内弯,末端稍扩大呈叶状,是佛教菩提树的象徵。革面的当中置一细长木制覆手,各弦捆於其小孔,再接到颈的下半节,但不用轴,而用红粗绳捆扎,多余的绳则下垂形成流苏。弦以丝为材,现今也用尼龙。通体漆红、金、黑诸色,镶有玛瑙,又刻有象征性的图案。奏时将乐器置於腿上,右肘靠箱体,颈处於身体的另一方,以右手姆指和食指弹弦,以左手姆指在必要时压弦变音(图7)。

  图7 缅甸大型凤首箜篌:

  凤首箜篌是公元五百年前后从印度东南部随佛教传到缅甸。除了用於佛事,也受贵族们的宠爱,在宫中演奏,被视为是民族的象征,国王和贵族会奏的大有人在,宫中最佳的专用琴手被称为是“天仙乐师”。连其民间信仰所尊崇的三十七个那神之中,都有两个是能手。人们相信那神能保护人畜平安,是佛教之前就存在的地方泛灵教。此乐器一直沿用至今,成为近代亚洲唯一著名的凤首箜篌。现在主要的功用是伴奏艺术歌曲,但也发展出独奏曲。

  五 非洲的凤首箜篌

  以鼓闻名天下的非洲,却有为数不少、型制较多的凤首箜篌,不过其分布主要在赤道以北的民族。这件乐器在非洲有悠久的历史,为大多数文化望尘莫及。凤首箜篌是从埃及传到非洲并且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东南亚。

  所有非洲的凤首箜篌都属於空架竖琴类,即仅有二边(箱体和颈):弧式与角式都有,以弧式居多。另外还有特别及混合的品种。大多数非洲的凤首箜篌以木做音箱,但西部有不少以葫芦或以龟壳的也见得到。音箱的形状有碗型、卵型、船型,甚至於方型。

  其上蒙以皮革,有的在面上还开出音孔;颈则以木为材,少数以象牙,有的上端雕刻人头作装饰,或另有涵义。弦的材料有肠、革、纤维、钢丝或尼龙线,数目不等,从三、四弦到二十几弦都有。弦从皮面的中央出发而达颈上,与颈呈直角,有一些品种在皮面上装置了木制的搏手来置弦(如琵琶),这就比较特殊了。颈上有相当於弦数的轴做为接弦及调音之用,但西非的品种则不用。

  简单地分,非洲一般的凤首箜篌有下列二式。

  第一式:弧式,其颈架於箱体,有如一支汤勺之置於碗里,即不和箱体固定连接。因此如果将弦大量放松,整个乐器就四分五裂而不成器了。这类品种从西非的毛利塔尼亚到东非的乌干达都有,以毛利塔尼亚的阿丁较常见。阿丁的箱体是以极大的葫芦切半蒙皮而成(图8)。

  图8 非洲毛里塔尼亚的凤首箜篌:

  第二式:弧式,其颈插入箱体的一端,固定不移,有的甚至有如将塞子插入瓶口。这个品种最为普及,在中非和西非到处都可见。其型制和亚洲的一些品种比较接近(如缅甸凤首箜篌),也就是一股所形容的船型竖琴,在古代埃及壁画中也常见。

  除了上述一般的品种,非洲凤首箜篌特别型式还很多。有一种是分叉式,即将弦连接在V型的一支木枝,下面插入切半的葫芦底,奏时将葫芦空的一面对著奏者的身体扩音。这可以说是介於乐弓和竖琴之间的品种。最闻名的特别品种则来自西非。

  非洲人喜欢乐器能附带发出沙沙之声。哉洛风类的的木键下的葫芦内加特别装置,拨片琴键上加小铁环或箱内加沙粒,鼓边加小铁片等都是这种作用。有的凤首箜篌也会附加一些小铁片或其他东西,奏时沙沙作响。

  和其他乐器一样,凤首箜篌在非洲社会也有象征性。加彭方族的一支认为他们的果姆比是上帝的姐妹和生命的赐予者,琴弦是她的筋,轴子是她的脊椎,共鸣箱是她的子宫,琴音是她的声音,她的形象则刻钤箱体延伸出的上端。非洲音乐基本上是群体音乐,大多随性参与,这和原来的部落社会群体活动背景有关。但是凤首箜篌却是例外,它主要是独奏和伴奏乐器,偶而也和另一支箜篌合奏,但决不是乐团的一份子。群体音乐的另一特征是非职业性,无报酬。但凤首箜篌演奏者很多是职业性,靠它谋生。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再者,由於非洲凤首箜篌演奏者用此乐器来伴奏他自己的歌唱,所以他也是诗人,又是历史家,因为歌词内容常常牵涉到权贵家族的历史颂赞。

  还有一种造型美观、音色柔和,诗人必备的凤首箜篌,仅见於西非,却闻名全世界,那就是可拉。可拉用切半的大葫芦为共鸣箱,上面蒙皮,其木颈从上端插入而通到底部,并在下端露出少许。这突出的部分正好套上弦,作为它们的出发点。弦分两组,通过皮面上一个刻有相当弦数的小痕的木桥的左右两边,达到颈上。一边有十弦,另一边有十一弦,总共二十一弦。但是和多数凤首箜篌不同的是它们不接轴,而是由纤维环捆绑在颈上。这一点有如缅甸凤首箜篌(图9)。

  图9 非洲刚国的船型凤首箜篌:

  为了保护皮面和固定木桥,可拉的皮面之下有一东西向的横干,横越全个半圆面,支柱了木桥。以前可拉被称认为是一种混合类,由於弦和颈呈直角,又没有指板,所以可拉基本上是凤首箜篌类。演奏可拉时,将乐器悬挂在人身上或置腿上,其颈远离身体,以左右手的中指分别钩住突出於共鸣箱上方两端的特别木柱,以左右手的姆指弹,食指挑。因为有四指交替,速度极快。

  总之, 非洲的凤首箜篌是比较独特的箜篌形式,与中国的凤首箜篌不同,但是却与缅甸凤首箜篌类似,所以我们一并提出,供学术界探讨。

  (文/周菁葆 转自民乐国际)

相关文章 推荐

凤首箜篌美图欣赏
人气:153
箜篌
凤首箜篌美图欣赏
箜篌故事:凤首丝绸之路上的凤首箜篌
人气:146
箜篌
箜篌故事:凤首丝绸之路上的凤首箜篌

大家都在看

板胡独奏曲谱《兰韵》豫剧板胡独奏曲

板胡独奏曲谱《兰韵》豫剧板胡独奏曲

板胡独奏曲谱《兰韵》豫剧板胡独奏曲...

板胡 148 阅读

高胡分谱《花好月圆》主旋律与高胡分谱

高胡分谱《花好月圆》主旋律与高胡分谱

高胡分谱《花好月圆》主旋律与高胡分谱...

高胡 70 阅读

豫剧板胡演奏

豫剧板胡演奏

豫剧板胡演奏...

板胡 341 阅读

群笙交响《欢乐的草原、火车进侗乡、草原春晖、笙声不息》

群笙交响《欢乐的草原、火车进侗乡、草原春晖、笙声不息》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学会台湾之行(群笙交响:欢乐的草原、火车进侗乡、草原春晖、笙声不息...

324 阅读

笙乐谱《挑担茶叶上北京》五线谱

笙乐谱《挑担茶叶上北京》五线谱

笙乐谱《挑担茶叶上北京》五线谱...

168 阅读

高音板胡曲谱《众手浇开幸福花》扬琴伴奏谱

高音板胡曲谱《众手浇开幸福花》扬琴伴奏谱

高音板胡曲谱《众手浇开幸福花》扬琴伴奏谱...

板胡 176 阅读

板胡独奏曲谱《赶着马车喜盈盈》民乐队伴奏总谱

板胡独奏曲谱《赶着马车喜盈盈》民乐队伴奏总谱

板胡独奏曲谱《赶着马车喜盈盈》民乐队伴奏总谱...

板胡 67 阅读

笙谱大全【孔雀开屏】阎海登 曲

笙谱大全【孔雀开屏】阎海登 曲

笙大全谱【孔雀开屏】...

151 阅读

板胡考级曲谱《彩霞》七级

板胡考级曲谱《彩霞》七级

板胡考级曲谱《彩霞》七级...

板胡 97 阅读

豫剧板胡演奏速成法视频教学

豫剧板胡演奏速成法视频教学

豫剧板胡演奏速成法视频教学...

板胡 111 阅读

宋扬笙独奏音乐会《月下欢歌》葫芦笙重奏

宋扬笙独奏音乐会《月下欢歌》葫芦笙重奏

宋扬笙独奏音乐会《月下欢歌》葫芦笙重奏...

87 阅读

笙谱大全【边寨新歌】王庆琛 曲

笙谱大全【边寨新歌】王庆琛 曲

笙谱大全【边寨新歌】王庆琛 曲...

68 阅读

笙谱【草原春晖】吴颖 杨小麒 曲

笙谱【草原春晖】吴颖 杨小麒 曲

笙谱【草原春晖】吴颖 杨小麒 曲...

128 阅读

板胡名家张耀辉《大出殡》独特的埙与低音板胡独奏

板胡名家张耀辉《大出殡》独特的埙与低音板胡独奏

板胡名家张耀辉《大出殡》独特的埙与低音板胡独奏...

板胡 7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