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的基本演奏技法有数十种,要把乐曲演奏好,既需要把每个基本技法都达到应用的音响效果要求,也要讲究表演艺术,二者不可缺一。基本技法是为乐曲服务的,表演也需依赖各个指法的正确发音效果。
弹与挑是右手技法最基本的技法之一,弹、挑所代表的音点作为右手动作中最基本的音形态,它表面上最简单,其实技术最复杂,最丰富。其弹点的变化、指甲不同的用锋、指甲入弦的深浅以及触弦时指甲面与弦所交叉的角度都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弹”的动作是在右手动作启动之前,大臂自然下垂,小臂自然抬起与大臂形成接近于90°夹角,腕部稍向外凸出,手背与腕部外侧基本持平。腕部在小臂与手部的协调动作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手部呈半握拳自然弯曲状,大指轻搭在食指第一关节处,大指第一关节呈微微隆起状态,食指呈四分之一圆的弧形,大指与食指相搭过弦弹出,与琴弦交叉大约形成45°,手腕随动作自然下摆,小臂应与手腕连带辅助性旋动,但不起主动的作用。相反的方向向上方45°摆动,虎口张开,大指与食指分离过弦而称为“挑”。食指斜向下,拇指斜向上,与小臂的内旋、外旋同步动作是最为基本的弹挑动作。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根据乐曲的不同需要,弹挑在速度、音色、音质方面有着相对较多和较大的可变性,在动作动态方面具有多种选择性,在指甲锋面变化、触弦位置变化、过弦速度变化、自然臂重对指力的影响及其变化方面能够相对自由地调节,因此赋予了弹挑多种色彩和个性变化的可能。
右手技法的另一个系统就是轮指系统,是中国琵琶右手系统最完美的经典性动作,是艺术的技巧、技巧的艺术。基本轮指动作要求大臂自然下垂,小臂自然抬起,手部略高于肘部。掌心朝向面板,小臂与手背基本平行。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大指按顺序依次弹出。食指触弦时,其它手指呈半握拳的放松预备状态,除大指外,其它四指发力均由掌关节发力。拿食指为例:我们把手指的第一关节比喻为足球运动员的脚腕,第二关节比喻为膝关节,掌关节比喻为大腿,足球运动员在射门的一霎那主要是大腿部位肌肉力量的爆发。我们在轮指动作时掌关节发力,伸出每根手指就犹如足球运动员射门的技术动作。在轮指训练的过程中,肩、肘、腕部位感到自然松弛,手指在触弦时应感到自如,富有弹性,每个“点”都具有颗粒性,音质纯净、无杂音。体会“重力”在起作用,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力度很通”。这种“重力”的作用在所有技术动作中都有,它是个内涵的,外观察觉不到的实际存在。
由于轮指使右手五个手指都得到了均衡的训练,指端触弦使演奏者对弦体的变化有了细腻的分辨能力和反应能力,能促使演奏者对后天训练的技巧产生亲和感,使之在和谐的技巧状态下,天然地接近音乐,自然地表现音乐。轮指的转速不易过快,五个手指连续拨弦犹如车轮滚滚,频率取中才有珠落玉盘的美感。
在众多的演奏者心目中,右手基本功的训练比左手指法的训练更为重要。目前看到的各种练习曲也以右手弹挑与左手按音之间的配合为最多,对于左手技法训练确实比较少。有很多学生对左手“吟、揉”的概念并不十分清楚,只会将手臂、手腕稍加抖动就称为揉弦,对于“吟、揉”更深层次的运用并不理解。一般来讲,在悲哀的旋律中使用“吟弦”更见凄愁、怨苦与悲哀;在反映战争场面的乐曲中,“吟弦”之处更为激烈磅礴;在描绘自然景色、抒情优美的乐曲中使用“揉弦”技法,会使乐曲更为幽静柔美。因此,“吟、揉”技法为不同乐曲增添了更多情趣,大大增加了乐曲的表现力。所以掌握“吟、揉”技法还是很有必要的。
揉弦的动力直接来源于左小臂,手臂、手指要放松,手指具有柔韧性,这样臂、腕的力量才能无障碍地传递到手指,最终落在弦上,在揉弦动作中手指没有独立的或者主动的动作。在整个揉法动作中需要强调的是: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