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第三次大举进入潮州是在宋代。唐末五代十国,战祸连绵,中原汉人南来,进入相对安定的南汉、闽地以求生存。特别是宋室南渡后,潮州人口和经济发展很快。北宋元丰年间,潮州为74602户,其中主户5691户,客户17770户,到南宋端平间,人口为135998户,户数增加将近一倍。中原汉文化不断传入与越文化长期融化交流,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潮州文化。自宋代开始,民间俗乐形态成为社会音乐生活的主流形态,也即中国传统音乐历史上的第三代形态。百乐兴起,娱乐场所由宫廷为主转以\"瓦舍\"、\"勾栏\"为主,\"耍闹去处,通宵不辍\"。社会音乐生活十分丰富,有民间音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其中,以戏曲音乐为其最高代表形式。宋代潮州民间音乐的发展主要有文人音乐、祭祀音乐、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文人音乐即琴乐和筝乐。据《永乐大典·潮州·贡院》记载,自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到潮兴办教育,庠序大兴,书院迭建,参加贡院考试人员日多。宋代嘉泰甲子(公元1204年)\"中场四千余人,至戊子举,已六千六百余人,端平就试者日众,今终场至万人以上。\"可见宋代读书已蔚然成风。唐代登进士者三人,而宋代登进士者百余人。北宋时,曾任潮州刺史的陈尧佐,后来做了相国,就写诗赠京试得中的潮州学子诗:\"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由于宋代统治者强调汉族音乐文化的正统地位,作为一种号召力的影响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以北宋皇帝自宋太宗赵匡义至宋徽宗赵佶均月初好并提倡古琴,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间音乐的发展,\"仕皆倡琴瑟,重乐以治民\"。潮州士子文人也皆学习琴乐和筝乐,并以\"修身、齐家、平天下\"作为信条,以琴乐来提高思想修养。宋苏轼说:\"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琴乐在潮州流行七八百年,一直是居于文人儒雅音乐的地位。而且它的音乐理论,朴素的音乐唯物论和天人谐和论成为潮州民间音乐的理论基础,渗透于潮州民间音乐活动之中。宋代也是雅乐复古倾向最为严重的一个朝代。儒学创始人孔子被历代皇帝加封至大成至圣先师之后,祭孔的音乐(雅乐)推行全面复古。潮州的祭孔音乐也足以说明这种情况。在《永乐大典》十三箫·潮字号潮州府残卷\"学校\"部分,引《三阳志》,其中述及嘉定十四年(公元1222年)代摄郡守的教授谢明之重修了供奉孔子的宣圣庙大成殿,祭祀时还仿配奏一套完整的\"大晟乐\"。但由于北宋连年战火的影响,\"乐器沦胥\",\"致未有修者十二年\",为恢复旧制,教宦林霆\"慨然而起,考古制,按音律,修旧补缺\",乐器有编钟十六枚,编磬十六枚,琴自一弦至九弦十张,还有笙、排箫等。潮州大晟乐是宋徽宗政和年间颁降的,后因 \"岁月浸久,士失其传\",淳熙间(公元1174--1228年)郡守朱江才采用乐工负责演奏。绍定六年郡守孙叔谨才以谢明之、林霆家藏的太常乐章来对大晟乐进行校订,但奏者乃用乐工。宝佑六年(公元1258年)郡守林光世在丁祭前一月出示家藏删定乐章明谕下属,并指出复兴礼乐是胄子之教,\"用伶人非所以祀先圣\",于是命郡博士张宗郛与诸生演习,登歌奏乐者三十四人。丁祭之夕\"冠佩济济,雅颂扬扬,高下疾徐,抑扬中度,删定的遗响复振矣!\"。 并记述这是\"为它郡所无\"。潮州的宣圣庙、潮阳、揭阳、海阳皆有修复。现存祭孔乐章有光绪甲申(公元1885年)潮阳知县周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