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又有戏曲专家对昆山腔进行改革。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是:把“平直无意致”的昆山大戏,改为“细腻水磨,一字数转,清柔婉折,圆润流畅”的“水磨腔”。在唱法上强调吐字,过腔,收音。对咬字中字头、字腹、字尾都要非常讲究。
“梆子腔”在明后期流行,也称西秦腔,乱弹、秦腔。康熙以来,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等地区逐渐形成了众多的地方梆子剧种。梆子腔其声音要声音高亢激越、气势雄伟,既能表现慷慨激昂和凄楚悲切之情,又具有活泼流利和插科打诨之趣。
“京剧”,形成于清代中期,当时北京是全国戏班子荟萃的地方。当时徽班艺人与其他剧种进行频繁交流,吸收各种剧种的营养成,逐渐演变成了京剧。
京剧唱腔以“皮”“黄”为主又称“皮黄腔”。京剧中西皮腔要求唱腔明朗流畅,情绪高亢。二黄腔要求深沉柔和。后来京剧又产生了许多种唱腔的流派。
到这里,我们总结前人类声乐发展历史无论是远古时期的劳动号子,或象《侯人歌》一样简单原始的声乐形式,到后来的诗歌、宋词、杂剧、元曲、戏剧、诸宫调说唱艺术等都证明中国声乐艺术从远古时期开始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的过程。除戏剧在明、清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外,明清的歌曲极为丰富,特殊是民歌在明朝中期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声乐演唱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唐朝为诗,宋朝为词,元朝为曲,那么歌曲(尤为民歌)就是明朝一绝。当时文人们广泛收集、整体、出版民歌。象冯梦龙选编的《挂枝儿》、《山歌》搜集歌词达800余首,到清代先后刊印的民歌集极为丰富。但只有少数有曲谱。明、清时期歌曲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和唱等。
当时,不少民歌歌颂农民起义,揭露阶级矛盾反抗统治阶级。且广为流传,如安徽民歌《风阳花鼓》就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
象这些民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旋律悠扬、朴素,歌唱朗朗上口,曲调优美。
除大量民歌在明、清留存外,当时还有许多艺术歌曲遗存。如音乐家魏双候的四世孙将魏双候当时带到日本的200余首曲谱的50首编成《魏氏乐谱》,反映了明代部分宫廷歌曲的风貌。如:《敦煌乐》
“琴歌”是富于抒情性的古代歌曲,明代出现了专门的琴歌谱集。琴歌一般是随着七弦琴弹轻吟低唱。曲调多为平缓吟诵性。如《长相思》
“小曲”是民歌的进一步发展,常用乐器伴奏,且增添了过门,有的小曲长达200多小节。如《山门六喜》。
《 山门六喜》全曲有六段,即由六个牌子组成,曲调婉转、平稳,结构严谨,歌词内容丰富。音域不是很宽广,有叙事性。演唱时要求声音明亮、婉转、流畅。从曲目可以看出,有的一字就有数音要求演唱连贯。整个曲子演唱要清晰悦耳。这就要演唱不仅要有清脆的嗓音,还要受良好的训练,要唱出“味儿”。
还要一提的是,在明末,“吴歌”盛行一时,它是苏杭地区的民歌,在全国广泛流行。是主要歌颂男女爱情的声乐作品;“粤歌”是清代盛行于两广地区的乡间民歌。它保持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声乐论著方面,有清朝徐大樁撰写的《乐府传声》,作者在此书充分论述了歌唱中“声”与“气”的关系,提出了“正字音,审口法,别宫调,重曲情,放松喉咙”的歌唱原则。
由于戏曲音乐在各地逢勃发展,明清时期戏曲音乐已成为民族声乐的主流。那么涌现出来的是更多的戏曲表演家、戏曲音乐家和演奏家。如:魏良辅是明代著名的戏曲音乐家,沈璟是明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魏长生是清代著名的秦腔表演艺术家等等。
明、清的说唱法艺术也是相当流行的一种声乐形式,且发展得非常完善和成熟,大体分为:鼓河、子弟书、西河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弹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