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由于清朝统治者勾结外国侵略者的共同镇压,经过十多年的斗争,最后遭到失败。清王朝在镇压了人民的起义之后,更加没落和接近于垮台。他们对人民进行残酷的盘剥和搜擂,以求苟安。其政治中心北京得到暂时的安定和繁荣。因长期战争,广西、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各省的戏曲活动受到影响,无法开展。许多地方戏演员都离开本地,走向北京,使京剧有机会广泛地吸收各剧种的精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它逐渐脱离了徽班、尾剧而完全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剧种。
这个时期,京剧的唱腔和伴奏音乐更加丰富,各行角色都涌现出不少著名演员。老生有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等。谭鑫培唱做并重、文武兼精。他早年曾在京郊附近各县和农村演唱过,与劳动人民接触的时间较长,对生活有深广的体验,技艺也比较扎实,在艺术上是一位全面发展的演员。汪桂芬原来学青衣,倒嗓后改行,替程长庚拉胡琴,程去世后,他又登台演戏,擅长演帝王戏。孙菊仙兼学程长庚、余三胜和张二奎等前辈艺人之所长,演唱时气力充沛、高低腔运用自如。
其他演员还有梅巧玲,是梅兰芳的祖父,原为徽班演员,兼唱青衣、花旦两种行当,昆曲也有深厚的基础。时小福兼通京昆,最长于青衣。余紫云是余叔岩的父亲,善演旦角,对青衣、花旦戏的演技都有所发挥。刘赶三曾在三庆班学老生,以后改演丑角,善演丑婆、彩旦,丰富了丑角的唱腔。以上几个著名演员和其他一些京昆班的著名演员共十三人,被人们称之为“名伶十三绝”。此外还有武生演员俞菊笙、杨小楼、尚和玉、刘鸿声、贾洪林,小生王楞仙、陆华云,花脸金秀山、黄润甫,老旦龚云甫,武旦朱文英、余玉琴,花旦路三宝、田桂凤等,都曾对京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
下面我们介绍谭鑫培(1846—1914年)的老生唱腔。谭对京剧老生唱腔进行创新和发展,创立了至今流行的京剧老生谭派。清代后期,西太后自1881年(光绪七年)曾传唤不少京剧名演员进宫当差,叫做“内廷供奉”,对京剧艺术进行垄断,给他们演戏作乐。谭鑫培与当时很多演员都被网罗进去。据管理宫廷戏曲事务的昇平署档案记载,当时充当供奉的名演员就有八十多人。谭在此期间有机会向程长庚、张二奎和余三胜三位老先生学习和共同切磋。这些老艺人虽然有高超的演唱技巧,但唱腔都比较平板,旋律性不强,比如原板、慢板的唱腔,人们称之为“直腔直调”。谭吸收其所长,再融汇贯通,揉合一体,给很多唱段加上新颖的花腔。他以原老生唱腔为基础,吸取了优美的青衣唱腔旋律、花脸唱腔的气派,甚至老旦唱腔和大鼓、梆子的腔调都加以采纳,创立了自己的唱腔流派。所以他的唱腔人人爱听、风行全国。当时有两句诗,形容谭派唱腔的盛行:“有字皆书垿(王垿),无腔不学谭”谭的拿手好戏很多,有所谓“文武昆乱不挡”之称。最负盛誉的杰作之一是《李陵碑》中的大段老生反二簧唱段“碰碑”,这是谭鑫培的精心之作,它把杨继业当年英勇杀敌、壮心不已和遭受到不幸、恶劣环境的拆磨而产生的愤懑怨恨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切感人。这个戏在谭演唱之前是个开场戏,不做为重头戏,经他加工后一跃而成为“压轴戏”(即重头戏)。此唱段曾得到后来余叔岩、梅兰芳等很多京剧艺术家的赞赏。
《碰碑》的结构是反二簧慢板转快三眼、再转原板、垛板、原板、散板。板式变化较为复杂,与唱词所表达的内容紧密结合,如开始的慢板:
这句唱词“叹杨家秉忠心大宋扶保”的行腔高亢、有力,“保”字是个长拖腔,但不平板,最后一个音落在“3”上,适应了感情激动的需要。“到如今只落得兵败荒郊”一句也是一个长拖腔,但它是一个低回婉转的下行唱腔,最后一个音落在低音“5”上,表现了老将难过感叹、无可奈何的心情。余叔岩说:“谭老唱《李陵碑》的反调,开始的‘叹杨家’三个字听着就能叫人感动,可是别人总是找不着他那个劲头。”
接下去开始了叙述性的演唱,从“金沙滩双龙会一阵败了,只杀得血成河,鬼哭神嚎”以后便转为“快三眼”,有的句子是平铺直叙,有的句子是紧拉慢唱,并有垛子句和高腔,沉痛地叙述几个儿子的遭遇,表彰了他们为大宋王朝所建立的功劳。到“可怜我八个子把四子丧了,把四子丧了,我的儿啊!”这一段唱,经谭鑫培的干锤百炼,唱得字正腔圆、雄浑苍劲,非常有力。当年谭每次唱到此处,都博得满堂彩声。唱完这一段后有一个长锤锣鼓,便转入大段原板唱段:
这里,“闪得我年迈人无有下梢”一句又是一个长拖腔,抒发了杨继业悲伤的情绪。接下去的唱词“方良臣与潘洪又生计巧,……有老夫领人马夜来战道”,没有特殊的长腔。待到讲自己的经历时,又使用了垛板,整个唱段的情绪达到高潮,唱得悲壮苍凉,感染力很强。
谭鑫培《碰碑》唱段具有艺术上的独到之处,它深刻地表现了征战多年的老将在塞外兵败之后,又遭饥饿寒冷的威胁,但仍然忠于大宋王朝的坚贞不屈的英雄性格;细致地描述了杨继业受到卖国贼的陷害,作战失利,在李陵碑前殉国的故事。唱段所用的反二簧是二簧的转调,胡琴由52弦转为15弦,向下移低四度,很适宜表现这种凄凉、低沉的情绪,创造悲剧的气氛。《碰碑》是一个脍灸人口的唱段,多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
继谭鑫培之后,还有一位著名的老生演员刘鸿声。他生于光绪年间,去世于一九二一年左右。早年向常二庄学习花脸戏,后来改学老生,他是宗谭鑫培,又兼收张二奎、汪桂芬的唱法,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唱腔高亢昂扬、气势宏伟、旋律优美,有时为了突出激昂愤慨的情绪,便用“嘎调”来表达。他善于拔高音,并用一口气贯到底的唱法,为别人所不及。
如他所唱的《辕门斩子》唱段是表现杨延昭要斩他的儿子杨宗保,延昭的母亲余太君出来为孙子求情的事,杨延昭此时唱的一段西皮导板转快三眼,曲调高亢而又委婉动听,表现了刘鸿声的唱腔特点。
开头一句导板非常悠扬动听,著名琴师徐兰抚说,当年有些观众就是为听这一句唱去看戏的。唱腔下面接西皮导板,是杨延昭在盛怒之下,又恭敬又耐心地解释斩杨宗保的原因。余太君说宗保年幼,不同意执法,杨延昭则用许多历史故事来说服母亲,所以唱腔又使用了西皮快板。整个唱段层次清晰,刻画了杨延昭气愤、激动的心情,表现了紧张的戏剧冲突。这是刘鸿声当年的拿手好戏,并且传授了很多弟子,甚至谭鑫培所唱的《辕门斩子》也没有他的唱段影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