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是我们民族器乐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它具有高亢、嘹亮的音色以及很强的音乐表现力,作为一件“舶来品”乐器,它经过我国数代演奏者不断的实践、总结、探索、完善,使得它在民族器乐家族中具有了无可替代的位置,无论是民间的婚丧嫁娶还是舞台剧院都有它活跃的身影,然而想要演奏好唢呐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扎实的基本功、科学严谨的训练以及长期不懈的刻苦练习。
唢呐使用的是双簧哨片,演奏时对口型有着严格的要求,口型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唢呐的音色。唢呐这种乐器构造虽然相对比较简单,但其制作标准不是特别的规范,就是同一个调子的唢呐,从尺寸、内膛、孔距等方面都会有所偏差,演奏者并不容易掌控唢呐的音准;而且,吹唢呐又是一件很耗气力的活儿,如何科学运用气息演奏唢呐也是尤为重要。同时,我国各个地区的唢呐乐曲风格、形制、指法也不尽相同,所以,唢呐的指法训练也同样重要。
综上所述,这些都是唢呐演奏者应具备的基本功,概括起来称为“气”“指”“唇”“舌”。
多年的实践证明,不仅专业的唢呐演奏训练需要基本功,民间的地方唢呐演奏同样需要以扎实的基本功作为基石。我们在民间多次的采风中见过很多的民间唢呐高手演奏起来得心应手、妙趣横生。通过与他们的多次交流,我了解到在他们学习唢呐的过程中也同样注重基本功的练习,甚至他们的学习经历、环境比我想象的还要艰辛、困苦,但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他们凭着对唢呐热爱,进行了长期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他们中有许多人成为了著名的唢呐演奏家,甚至走进专业院校、乐团,为我国唢呐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万丈高楼平地起,但它一定需要良好的地基作为基础,否则大楼不会坚实、长久的屹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古训也同样说明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须要打好坚实的基础,一步一步的积累、提高。在唢呐的基础训练时,如果不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就会对以后演奏技艺的进一步提高,造成很大的制约和影响。
第一节 唢呐的“气”功运用
气息是管乐的灵魂,它居于四大基本功之首。无论是民族乐器的笙、管、笛、箫,还是西洋乐器的小号、单簧管、萨克斯等,都需要以气息作为支撑进行演奏。唢呐是双簧乐器,由双面的芦苇哨片作为发声器产生声音,所以,唢呐演奏的难度相对于单簧乐器来说,更加难以控制。因此,如何科学的运用气息对唢呐的演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气息的使用业内一般有三种说法: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我认为管乐的呼吸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需要根据乐曲的风格,将三种不同呼吸方式巧妙的结合、合理的运用。比如用唢呐演奏不同乐句,或者演奏特色技巧时,胸式呼吸、腹式呼吸更具有表现力,更能表达出乐曲的内含,将作品体现的淋漓尽致。但是,胸腹式呼吸是唢呐演奏主要使用的呼吸方式,也是唢呐基础训练的主要呼吸方式。因为胸腹式呼吸更符合人体的机能,更能持久稳定的演奏,避免对人体器官的损害。如果初学者长期使用不正确的呼吸方式,就会对唢呐的稳定性、音准、技巧的发挥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者还会对演奏者的身体产生一定的损害。所以,如何科学运用气息演奏唢呐,是每个演奏者都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
有些人一提到学习唢呐马上就会说:多伤气啊,最好别学!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也是一种偏见。因为任何一项技艺的学习,方法不当,都会对身体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学习举重可能影响骨骼发育;学习芭蕾舞可能扭伤脚踝;学习二胡可能影响两肩平衡;学习小提琴可能影响脖子等等。所以说,学习唢呐伤气同样是一种误解。当然,我们承认如果气息长期运用不当确实会对身体产生损害,所以我们更要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正确的气息演奏唢呐。正确的运气方法能增大身体肺活量,增加对空气的吸入量,使身体吸入更多的氧气,长期保持人旺盛的精力,使人的精神更加愉悦,而且对于身体腰部的锻炼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得身体更有力量,能积极地促进胃部的蠕动以及食物的充分吸收,所以演奏唢呐能加快身体的饥饿感,提高人的食欲,人体的能量来源于食物,更能促进对食物营养的吸收。
养生学里讲到的“参禅打坐”最重要的就是讲究呼吸的平稳、下沉、缓慢,促使养生者心平气和、不浮不躁、静心安神,而他们所使用的呼吸方式与唢呐演奏主用的胸腹式呼吸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参禅打坐与唢呐的演奏同样需要“气沉丹田”,其目的就是为了促使气息的深入、下沉。吸入的氧气越多,呼吸就会越缓慢;而呼吸越缓慢,心脏就会跳动的越平缓、有力,所以“气沉丹田”这样的呼吸方法对于人的延年益寿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科学研究表明,长期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体的心肺功能,减缓心脏跳动的频率,促进人类的长寿。比如跑步、射击、游泳、体操等体育项目,就需要气息与身体的配合,达到人、气一致;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成绩。这些事例表明,科学、合理的运用气息演奏唢呐,不仅不会对演奏者身体造成不良伤害,相反还会促进身体的健康,起到积极的养身作用。
唢呐里面独特的技巧循环换气更是需要科学的呼吸作为支撑,否则根本不可能完成。东北大唢呐演奏的很多秧歌曲、牌子曲都是一气呵成,自始至终运用循环换气这一技巧。民间甚至有这样的说法“不会循环换气就不能说会演奏东北大唢呐”,这就充分地说明了唢呐吹奏过程中科学用气的重要性,也深刻表明了“气息是管乐的灵魂”这一格言的正确性。
总之,科学的呼吸方式对唢呐演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唢呐演奏者的高度重视,科学的呼吸方式必然对唢呐的音准、音色、技巧、情感的处理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第二节 唢呐的“指”功训练
指法练习对于唢呐也是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正确的指法对唢呐的音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灵巧的运用指法确保了乐曲演奏的流畅性。
我国民间的唢呐种类、风格、指法、技巧繁多,各个地方的唢呐形制、指法也不尽相同。就拿东北大唢呐来说,用的都是平均孔唢呐,基本上把唢呐常用的指法用遍了。我国明朝的大数学家朱载堉发明了十二平均律,如今十二平均律在西洋乐器中得到了极致的运用。十二平均律的最大奥妙就在于能够自由转调,它解决了以前所有律制无法解决的“黄钟不能还原的问题”。十二平均律被传教士带到了西方后,对西方音乐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远的影响,西方的音乐家利用这一发明创作了许多的音乐作品,提升了乐曲的表现力及感染力。所以说,十二平均律是世界音乐史一大亮点,它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外学者尊崇朱载堉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
那么朱载堉为什么会发明这项伟大的律制呢?我个人认为,一是,他自幼非常喜爱音乐,钻研音律,为这项伟大的发明奠定了基础;二是,他是一位数学家,深谙运算技法,具备了创造发明的条件;三是他本身就是一个唢呐演奏高手,而且是平均孔唢呐的演奏高手,通过唢呐,他将其研究的成果得以验证,唢呐在这项创造发明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十二平均律是音乐学和音乐物理学的一大革命,是世界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更是我们唢呐演奏界的骄傲。
平均孔唢呐也称为不定调唢呐,有了平均孔唢呐就有了七种唢呐指法,即托眼(唢呐第七孔)分别做宫、商、角、清角、征、羽、变宫、宫演奏。一支平均孔唢呐可以用这七种指法接连演奏,最后黄钟能够精准的得以还原,奥妙无穷。而这七种指法的训练还会对唢呐演奏起到积极良好的作用,所以在河南朱载堉的家乡曾经举办的“中国唢呐演奏朱载堉杯”,就是对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律学家朱载堉先生的肯定以及怀念。
平均孔唢呐(不定调唢呐)的演奏虽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它也有其局限性。因为平均孔唢呐只能演奏以五声音阶为主的民间乐曲,如果遇见偏音(变征、闰、清角、变宫)较多的七声音阶乐曲,如清乐调式、雅乐调式、燕乐调式、商乐调式,使用平均孔唢呐演奏,即使是演奏者具有娴熟的指法,也会显得比较困难、不流畅、力不从心。因为在平均孔的唢呐上偏音需要用气息、嘴型、指法共同控制来完成,增加演奏负担,使得演奏者不能流畅的演奏。
早期的竹笛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我国著名的老一辈竹笛演奏大师冯子存先生在建国前一直使用平均孔竹笛演奏内蒙古的二人台音乐以及其他乐曲,竹笛里的偏音同样需要气息与嘴型甚至指法的共同配合来完成,需要演奏者具有深厚的基本功。因为平均孔的竹笛同样存在音准的控制难度大,所以快速演奏就会存在着影响旋律流畅性的问题。建国后,我国成立了专业的艺术院校、音乐团体,经过众多老一辈唢呐演奏家的改革与创新研制出了各种调子的定调唢呐(相对于平均孔不定调唢呐而言)。
定调唢呐最大的特点就是出现了半音孔,提高了对偏音音准的控制能力,减少了对唢呐出现偏音演奏的控制难度,使得唢呐在演奏时更加的流畅、便利。比如一支定调的D调唢呐,它在演奏D调、G调时,只需各有一、两个音用叉指演奏即可;演奏A调时更加便利,不需要用叉指控制任何一个音孔;即使是演奏F调、C调的音乐,经过一定的训练也能完成的很流畅。比如唢呐独奏曲《农村一片新气象》、《正月十五闹雪灯》均用到了筒音作6的演奏指法,而《社庆》、《九月江畔庆丰收》均用到了筒音做3的指法,郭雅志先生改编的《喜开镰》用筒音做1的指法能够流畅快速演奏,因此一支定调唢呐经过系统、科学的指法训练能后熟练演奏至少五种调子。因此,我认为平均孔唢呐以及定调唢呐都对指法的训练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只要不断对唢呐指法进行科学的训练,就能够帮助演奏者诠释各种不同风格的乐曲。定调唢呐普及应用,极大地增强了演奏者对唢呐音准的掌控能力,使唢呐的演奏更加流畅,这对于演奏者表现力、演奏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第三节 唢呐的“唇”功训练
“唇”功包含唢呐的含哨方式、唇的控制技巧等几个方面。唢呐是一件双簧乐器,两面的芦苇震动对嘴型含哨的要求更加敏感、苛刻。众所周知,唢呐的哨片远比萨克斯、单簧管、双簧管等乐器的哨片小得多。哨片越小要求演奏者的控制能力越强,甚至达到了苛刻的程度。演奏者如果能够精密、准确的控制哨片,才能使其振动达到最佳效果,演奏出美妙悦耳、沉雄悲壮的乐曲。如果控制哨片的位置、力度、方式不正确、不科学,都会对唢呐的音准、音色、音质、特殊技巧的发挥造成很大的影响。
唢呐的声音嘹亮,毫厘的失误都会被观众听的真真切切。我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体会到,乐团在排练、演奏中,唢呐演奏者往往是被指挥“指点”最多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唢呐的声音太响亮、太有个性,丝毫的失误都会影响整个乐团的演奏效果。所以,如果不打好坚实的基本功、唇功,演奏时就会直接导致唢呐声音“冒泡儿”(跑音)、音不准、弱音控制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由于唢呐音色过于个性、突出,极易与乐队中其他乐器不相融合,这些问题都会对演奏者产生极大的心里压力,影响到正常的排练和演出。所以,打好唢呐的基本功,不仅有利于演奏者独奏水平的提高,更有利用在乐队演奏时自由的掌控唢呐与乐队的音量匹配、音准和谐、音色融合等诸多问题。
唢呐很多的特色技巧,比如“唇滑音”要求气息与嘴唇的同时配合,产生柔和圆润的下滑音效果。这一技巧在河南风格的音乐中大量运用,又如“气顶音”“舌顶音”等特殊技巧都是由指法与嘴型、气息共同作用完成的。《百鸟朝凤》这支乐曲中,正是运用了这些技巧,才使大量模仿鸟鸣的声音更为逼真、形象。如果平时没有严格、科学的嘴型训练,就是不可能演奏出这些高难度技巧。唢呐的特色技巧在《天乐》等现代唢呐作品中也得到了大量应用,通过由嘴唇、口型来完成的主要技巧,使曲目充满了现代气息,更加贴近年轻人的观赏水平。
嘴型还会对唢呐的音准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嘴型过于紧张会导致演奏时夹哨现象,造成唢呐音准的偏高。因为唢呐本身就没有绝对的音准,它不像钢琴、笙等乐器具有固定的音准。唢呐的音准是由钦子、气息、嘴型、耳朵共同决定的,因此,嘴型的紧张就会导致唢呐的音准偏高,以及音色的单薄、不圆润;但是嘴型的放松又会导致唢呐音准的偏低,造成音色发散、不集中。所以,练好唢呐的“唇”功对于唢呐演奏的持久性、音准、音色、特色技巧均会产生积极良好的促进作用,它在唢呐的基础训练中同样不可忽视。
第四节 唢呐的“舌”功训练
唢呐演奏中会大量的用到舌头。比如最简单的“单吐”技巧,每个小节的开始音符、相同并列的音符都要大量用到单吐。每一首乐曲对单吐运用的快慢、力度都有不同的具体要求,正是如此才会对音乐情感的表达产生不同的作用。唢呐最重要的“三吐”“双吐”技巧更是离不开舌头的科学运用,甚至有人说过没有“双吐”“三吐”的乐曲不叫唢呐独奏曲,由此可见吐音技巧在双簧乐器的演奏中多么重要。但吐音技巧运用在唢呐上又尤为困难,它涉及到音准、力度、速度等各个方面,如果没有平时不在舌功上进行艰苦的训练,是绝对不可能顺利完成的一首曲子。《山村来了售货员》这首曲目的结尾处甚至用到了“反双吐”这样的技巧,其难度可想而知。现在,在大量的现代音乐作品中,也经常用到持续进行演奏的“双吐”“三吐”技巧,这就更需要演奏者具有扎实的舌功完成各种吐音技巧。例如笛子有一首移植乐曲叫《无穷动》(戴亚老师移植),该乐曲竟然运用了“循环双吐”超高难度技巧,更是让人瞠目结舌。所以,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作为后盾,几乎是不能完成演奏任务的。正因如此,《无穷动》这首乐曲就成了各种民族器乐大赛竹笛技巧展示的常用曲目,以此来展示演奏者超强的基本功以及高超的技巧掌控能力。唢呐也有展示演奏者“舌”功的曲目,例如刘英老师改编移植的《霍拉舞曲》就与《无穷动》一样,成为各种唢呐顶级大赛演奏者技巧展示的常用曲目,《霍拉舞曲》里面同样涉及到大量的吐音、半音的运用,奇妙无比、精彩绝伦。
在唢呐众多与舌头有关的技巧中,“花舌”的演奏更是具有特殊的韵味和表现能力。花舌又称“嘟噜”,它分为很多种,有“大花舌”、“小花舌”、“粗花舌”、“细花舌”、“碎花舌”、“水嘟噜”、“旱嘟噜”等。这些不同的演奏技法涉及到舌尖、舌根等不同部位,所以就可以运用舌头演奏出不同频率的花舌、不同力度的花舌、不同速度的花舌等等。东北大唢呐演奏的秧歌曲中常用“水嘟噜”,甚至在一个乐曲中大量的运用此技巧以增强音乐的诙谐感、幽默感,使音乐充满了活泼欢乐的气氛。例如,刘炳臣先生演奏的《欢庆》中用到了一连串速度堪比双吐的单吐演奏,以及“直花舌”的巧妙运用,使得乐曲很有亮点、可听性。正是由于这些特色技巧的运用,使《欢庆》成为唢呐演奏的经典曲目之一。在一系列的唢呐名曲中,全部使用了“舌”功,这就说明“舌”功在唢呐演奏技巧中同样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见,“舌”功在唢呐的基础训练中是多么重要,绝不可忽视。所以,要想在唢呐演奏上不上取得新的成绩,不断超越自己,就要加强“舌”功的练习,这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