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如何把握唢呐的音准
掌控唢呐的音准具有一定的难度,它是唢呐学习所面临的第一道重要关卡。音准是音乐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没有一个良好的音准不可能奏出优美的音乐,甚至连乐音都算不上,只能算是噪音。乐音是由发声物体有规律地持续相同频率的振动而所产生的具有固定音高的声音。如果唢呐演奏者不能做到让哨片持续同频率发音,那产生的就是难听的噪音。如何能产生乐音呢?首先,要求演奏的音符具有平稳性,只有气息的持续平稳才可能产生同频率的乐音;其次,要求演奏者的嘴型要保持稳定,不能因为音符的变化随意改变嘴型;与此同时,还需要演奏者的手指保持稳定,以及具备敏锐辨别音准的耳朵。演奏者只有把上述三个“稳定”和一个“敏锐”掌握好,就可以演奏出乐音。
东北大唢呐本身又叫“不定调唢呐”,这充分说明唢呐这件乐器不像钢琴、笙、口琴、手风琴等乐器那样具有固定的音准。影响唢呐音准的因素有多种,大体可以概括为:钦子插入唢呐杆子的深浅对唢呐音准的影响;不同的季节或同一季节温度变化对唢呐音准的影响;哨片的软硬、大小、材质对唢呐音准的影响;气息运用的大小、含哨的松紧对唢呐音准的影响。在这四个影响音准的方面,我体会是无论那一种影响都会“动一发而牵全身”,所以民间素来有“死笙活管子”一说。
管子、竹笛这些吹管乐器均没有所谓的固定的音准,那么唢呐的演奏必须具有相对固定的音准,这是如何做到的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找个“参照物”。例如,你可以以第一个音符的音高作为参照而进行以后音符的演奏,从而把握相对的音程关系,这样就会产生具有相对准确音高的旋律;“笙是唢呐的亲密伙伴”,那我们就经常以笙的音准作为参照进行定调演奏。但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成不变,演奏唢呐也是这样。比如我们进行演奏时,如果跟伴奏带演奏,那么电子音乐是以国际标准音小字一组a440赫兹为标准音高,但我们的民族乐团和笙往往采用小字一组a442赫兹为标准音高,那么遇上这些差异我们又将如何处理呢?这时,你就可以用唢呐的钦子进行微调掌控。唢呐本身是由木管制作的,它对温度的变化相当敏感,温度高低对唢呐音准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我做过这样的试验,在北方的冬季,我在室外演奏唢呐的音高与室内演奏唢呐的音高竟能产生接近小二度的偏差,遇上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演奏者用钦子、嘴型、气息、耳朵来进行综合掌控了。
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现在普遍应用校音器测量乐器的音准,方便快捷,标准音的频率可以自由选择,校音器已经逐渐顶替了笙的校音功能。我的经验是演奏者吹唢呐的筒音、第三孔音、第七孔音,对照校音器校音,同时对钦子、哨片进行高度,而且需要调整气息,以其达到相对固定的音准、音高。其实,我们在实际的唢呐演奏中,并不需要将每个音都用校音器测量。因为校音器是死板的,而音乐的演奏是鲜活的,尤其在音乐的开始,以及长音的进行和乐曲的结尾时,音准的掌控尤为重要,而这时的音准就是一个相对的音准了。究其原因是校音表是标准的十二平均律,唢呐的演奏却是接近五度相升律,前面提到的平均孔唢呐之所以不善于演奏民乐中的偏音也是因为民族音乐中偏音(4,、7、#4、b7)与十二平均律中(4,、7、#4、b7)的音高存在区别。五度相升律中的清角、变征、变宫、闰等偏音的音高均与十二平均律的音高不尽相同。比如五度相升律中角与清角是小二度的音程关系,但是它比十二平均律中E和F之间的小二度音程距离要小,同样五度相升律中变宫与宫的小二度音程关系也比十二平均律中的B和c音程关系要近,变征比#F也要高一些,这些现象都表明我们民族乐器演奏有他自己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和偏音音准(高)的处理有直接关系。
十二平均律虽然能自由的转调,它在西洋音乐的频繁转调运用中如鱼得水、活灵活现,但是这种律制最大的弊端就在演奏线条旋律远不如五度相升律好听。而我们民族乐器最大的魅力就是具有歌唱性,演奏出来的线条旋律优美、动听、悦耳。风靡世界的《茉莉花》,以及我国那么多的民歌、小调,哪一个曲子不具有优美的旋律呢?之所以产生出这样优美的声调,就是因为五度相升律的曲调更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观。我们的民族乐器二胡也是五度定弦,这就更加说明了演奏五度相生律才能产生更加优美的线条旋律。而西洋音乐十二平均律所缺乏优美线性的缺点,恰恰被我们民族音乐五度相升律完美的弥补。但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民族音乐演奏线条旋律好听,但是普遍不能自由转调(黄钟不能还原),这就形成了不小的遗憾。但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只有保持好民族音乐的原汁原味,才能彰显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所以,在唢呐的基础训练中,我们首先要把握好唢呐的民族音准,切记不要把它的偏音和钢琴、校音器的音高等同。我们应该以保证唢呐独特韵味,民族旋律原汁原味,将唢呐演奏的乐曲线条旋律表现出来,以优美动听为原则,适当的做好偏音音高的微妙处理。
唢呐虽然是“舶来品”,但这个乐器已经在中华民族的手中得到了发扬光大,用它演奏而表现出的民族情感已彰显的淋漓尽致。但是,在当前世界文化大融合的前进时代,我们在唢呐的基础练习中,既要牢牢把握唢呐旋律的民族特性,演奏好民族乐器的音准,也要紧紧跟随世界音乐发展源流,使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有机融合,使民族音乐走向世界。近年来,十二平均律在唢呐演奏实践中得到了大量应用,比如刘英老师演奏的《天乐》就表现出了这个特点。同时,郭雅志、冯晓泉唢呐界人士也在不断尝试着将西方十二平均律运用在唢呐上,使唢呐演奏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得以创新与发展。
综上所述,唢呐的音准既有广义的标准音准又有狭义的自身民族音准两个概念,而且影响唢呐音准掌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就造成唢呐音准难以掌控的情况。所以,只有进行科学、系统、严谨的训练,才能更好的掌握唢呐的音准,为进一步唢呐演奏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 如何把握唢呐的节奏
节奏也是音乐本身重要的要素之一。唢呐在演奏民族音乐时多采用“四十六”“前十六”“后十六”“大切分”“小切分”等具有民族韵味的代表节奏。而演奏西洋风格的音乐多用“连音”“前符点”“后符点”等具有西洋音乐风格的标志性节奏。对于音乐演奏者,无论何种节奏都应该集中、系统的练习,只有掌握了各种不同的节奏演奏,才能演奏出风格迥异、多彩多姿的音乐。在民族乐团的合奏中唢呐也经常用到大量的“弱起”“空拍”“延音”“连音”等具有典型西洋风格的节奏,有些甚至很快、很复杂,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作曲专业的进步,民族的交响乐写作借鉴了了大量西方交响乐的创作手法,比原来民族音乐配器简单的“四五八度”写作有了很大的进步。例如赵季平先生创作的《庆典序曲》之所以风靡全国,并有新马泰、港澳台多个民族乐团演奏这首作品,正是因为《庆典序曲》作品中的唢呐旋律创作手法,无论在节奏上,还是旋律的演奏中,都明显的西洋化了。该作品写的如此成功,其中唢呐演奏部分又在作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演奏者要在节奏、音准、指法的掌控上做到全面、娴熟。
目前,唢呐练习曲目中表现节奏的针对性、特殊性不太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多多借鉴并参考其他乐器的节奏训练,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尝试,多演奏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这样的训练会使演奏者提高节奏的掌控能力,对唢呐演奏者的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好的处。我在练习中感到,天津音乐学院的范国忠教授与山东艺术学院的仲冬和教授合著的《唢呐基础教程》一书中,很多唢呐节奏练习的曲目具有针对性和特殊性要求,这对唢呐节奏训练是一个很好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