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似乎太迷信“童子功”了,觉得什么都要讲“童子功”,武功要讲,国学要讲,英语要讲,小提琴也要讲。对于小提琴,专家强调的暂且不说,连邓爷爷都说“小提琴要从娃娃抓起”。俺还敢说啥!
如果我的童年少年不是在文革期间的小农村度过的,如果我的家人也喜好小提琴,我可能也会有所谓的小提琴“童子功”。不光是小提琴,我可能具备很多方面的“童子功”。
然而我没有那样精良的童年和少年,我天生营养不良。好在我一直对小提琴饥饿,胃口尚好,于是就人到中年开始了学习。还不错,算是入门了,会拉一些小曲子,还回答了那么多网友的问题,写了那么多的感受。渐渐地人家叫我莎老师,我也懒得诚惶诚恐地解释“我不是老师”,“我的水平也不咋地”了。呵呵。
我承认“童子功”对小提琴水平的基础作用,但总是有人嘲笑成年人学琴自不量力,却有点让人哭笑不得,有时候有否“童子功”甚至成了一些专业人员的心病。其实学什么东西,"童子功"不重要啊?没有语言的"童子功",你会说话吗! 但是没有怎么办?一般说来,没有“童子功”只能更加刻苦了,叫做“恶补”。前几年我的确是在“恶补”,也见了点成效,就像新中国成立后搞得“大跃进”,虽然老百姓节衣缩食吃了不少亏,但的确建立了新中国产业结构的基本框架。我在“恶补”期间,特别是今年,受到的身心煎熬现在觉得也是很难过的。
因而我又觉得作为一个成年人大可不必如此劳心费神。没有“童子功”没什么可怕,也不要太当回事。解放初中国第一代小提琴家大都是十好几岁开始学琴的。云南的李平昌学琴就很晚,岂不是也成了大演奏家。我们不想搞专业的更应该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在循序渐进的练习中享受小提琴给生活带来的快感。
回过来继续以背唐诗为例,进入正题。我倒感到未必是成年人记忆力减退了,而只是缺少重复而已。当你是孩子的时候,学一首唐诗重复了多少遍啊。铃木镇一也说过“孩子天生喜欢重复”,所以他提倡两三岁就学。其成果震惊世界,功不可没。然而成年人有成年人的特点,可以借鉴铃木的思想本质,不能被铃木的思想堵死了自己的学琴之路。既然是重复,那么成年人也可以做到。如果我们真的像孩子一样一首诗重复那么多遍,自然也记得很牢。我们爱说:为什么我们拉的梁祝怎么就不象cd里的呀?你想过没有,这首曲子人家大师表演就表演过几百次,你才练过几次呢?当然这里还有琴的原因和录音设备的原因。
因而我以为对于成年人来讲,静下心来不断地反复你练的东西是补救所谓“童子功”的好办法。 “童子功”可能是借用气功“练精化气”的一种说法,强调保持童贞,在不破身的前提下坚持修炼,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呵呵,如果这种说法是科学的话,我们成年人也不妨从另一种意义上借鉴一下。就是说“童子功”是成年人可以练的返老还童的功法。不管什么年龄拉小提琴都是在练“童子功”。
有人还要说:“小提琴大师多数都是从小就开始学的”,但你也要想到更多数从小就学琴的孩子长大后并没有成为大师。这样争议下去就没什么意思了。关键在于,今后人们决不要再把拉小提琴和成为专业演奏员联系起来考虑。这大概才是所谓“童子功”问题的核心。(责任编辑:乐器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