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腔,
这朵盛开在山东胶东半岛的戏曲之花,
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不可替代的宝物,
以其独特的唱腔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和其质朴、自然、委婉、幽怨的唱腔
深深打动着每一位听众的心。
戏曲简介

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源于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三字耍腔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或“老拐调”。1895年左右,苏北人“老满州”携儿女沿临沂向北演唱,将柳琴戏唱腔融合到“本肘鼓”中,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这种唱腔,当地群众称之为“打冒”或“打鸣”,取其谐音,“本肘鼓”逐步衍变成“茂肘鼓”,解放后定名茂腔。
茂腔早期没有女演员登场,进入冒(茂) 肘鼓阶段,吸收了女演员,后来逐渐发展到文武戏都演,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文武戏兼备。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且茂腔中女腔尤为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

茂腔
茂腔的唱腔不仅结构严谨,并且旋律优美,既有北方戏曲的豪放,又有南方戏曲的细腻。它的唱词通俗易懂,贴近民众生活。它的唱腔,既有激昂的快板,也有缠绵的慢板,能够根据剧情的需要,灵活变换节奏和情感,从而展现出丰富的戏剧效果。
在伴奏方面,茂腔最初以打击乐为主,在后来逐渐加入了柳琴、京胡、二胡、月琴等弦乐器,在这些乐器的烘托下,茂腔唱腔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且富有表现力。
茂腔的唱腔,是胶东人民情感的寄托,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跨越时空,传递着胶东半岛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