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俗称潮音、潮调、白字戏,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泉潮雅调、白字戏。潮剧发源于闽南,在潮汕形成。
戏剧简介
潮剧,俗称潮音、潮调、白字戏,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泉潮雅调、白字戏。潮剧发源于闽南,在潮汕形成。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漳州南部用闽南方言) 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传统剧目分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文明戏和新编历史剧两大类,有剧目两千多个。潮剧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艺术特点
潮剧的音乐唱腔优美动听,以潮州方言为基础,采用曲牌联缀体和板腔体相结合的形式。其唱腔丰富多样,有轻婉抒情的轻三六调、缠绵悱恻的重三六调、激昂高亢的活三五调等。潮剧的伴奏音乐也独具特色,以二弦、椰胡、二胡、扬琴等弦乐为主,配以锣鼓、钹等打击乐器,营造出热烈欢快、庄重肃穆等不同的氛围。
潮剧的角色很多。明代为生、旦、贴、外、丑、末、净七行,而且每一种还有不同类型。俗语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来形容一个演员阵容齐全的标准。四生指小生、老生、花(丑)生、武生;八旦指乌衫旦、闺门旦、衫裙旦、彩罗衣旦、武旦、刀马旦、老旦、丑旦(女丑)。生、旦、净、丑各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程式。潮剧的表演注重身段动作和面部表情的配合,通过细腻的表演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潮剧的传统剧目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是南戏、传奇剧本的地方化,如《琵琶记》《荆钗记》《拜月记》等,都有整本或锦出流传; 二是取材当地民间故事传说的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等,因乡土气息浓郁而为人民群众欢迎; 三是辛亥革命后创作的时装戏,如《林则徐烧英鸦片烟》《平江潮》等,曾产生过比较深刻的社会影响。这些剧目涵盖了爱情、亲情、友情、家国情怀等主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