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著名圆号演奏家,1934年生于汉堡。起初曾学习钢琴和大提琴,后又一度迷恋于敲鼓。1955年进入汉堡音乐学院“改行”学习圆号。1961年成为斯图加特南德广播交响乐团的首席圆号手。1964年在慕尼黑国际音乐比赛中夺魁。1967年辞去管弦乐团工作,专心致力于独奏活动。
他曾在李希特指挥的巴赫《b小调弥撒曲》中担任独奏。听到他那精彩、圆滑而又熟练的吹奏,人们也许会觉得演奏圆号是如此轻松。事实上,圆号是一种演奏难度极大的铜管乐器。
鲍曼吹奏时,似乎只要轻巧的动动嘴,圆号就会随心所欲地歌唱起来。即使是吹奏没有按键的古式圆号,他也能毫无困难地达到这种境界。经他处理的任何乐句,音色都很圆润、华美、明朗。由哈农库尔特指挥的莫扎特《圆号协奏曲全集》,就是使用古式圆号演奏的。
鲍曼曾灌录了维瓦尔第和波凯里尼等人的圆号协奏曲以及泰雷曼和贝多芬的作品。
海顿的《D大调第一圆号协奏曲》是圆号协奏曲这类体裁最早创作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是这一时期协奏曲特点十分鲜明的一部。其中的第三乐章在双簧管与弦乐合奏的引子后,圆号演奏出旋律主题。在这个乐章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圆号柔和细腻的音色,以及颗粒性极强的演奏技巧。
圆号在当今一般指欧洲管弦乐圆号,又名法国圆号。相比于小号的悠久历史而言,圆号就要年轻多了。一直到公元14世纪,圆号才与世人见面。但直到两个世纪以后的巴洛克时期,圆号才被作曲家应用于作品之中,但由于其演奏难度大,外表丑陋,所以在作品中使用有限。在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海顿、莫扎特等人创作了几部圆号协奏曲,到了18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经过不断改良后的圆号开始频繁出现在作曲家的管弦乐曲之中,为它单独创作的协奏曲等作品数量也开始增加。不过,一直到现在,圆号也可能是最难演奏的古典音乐乐器,即使是最优秀的圆号演奏能手也会失误。并且,从音色上看,它温和圆润的音色与其他铜管乐器是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圆号在古典音乐里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最早是“自然圆号”,这种圆号是从战场上使用较多的狩猎圆号演变出来的。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比较盛行,在当时的音乐会上就有它的身影。
在18世纪初期,又出现了一种“带钩状物的自然圆号”。与之前的“自然圆号相比”,这种圆号的号身较小,并且带有一个放置附加调音环(钩状物)的管座。这个物件的出现,可以使演奏者更为方便的吹奏转调旋律。这也是巴洛克时期最普遍使用的圆号类型。
到了1750年,“创意圆号”问世。这种圆号取消了“带钩状物的自然圆号”管座,把钩状物安置在了圆号本体上,这样的设计降低了演奏者的负担,是钩状物圆号的最后一种改良类型。
十九世纪初,杜邦创造了一种不带附加物品的圆号,叫做“泛调圆号”,这是一种完全半音阶圆号。在圆号本身带有足够的调音管用来演奏不同调性的音乐,利用通管器和滑动门等设置使不同长度的乐管在演奏中发挥作用。
几乎在“泛调圆号”诞生的同时,“转阀圆号”也出现了。这种圆号一直使用到现在。现代圆号一般有3或4个转阀,可以控制所有的管身,利用这种设置使乐器转调。
与其他铜管乐器相似,圆号也是一种在技术上非常复杂、在演奏上最难掌握的乐器。它有约三米长的管道、四个八度的宽广音域、十多个自然泛音和丰富多变的音色。这些特点是其他任何一种乐器无法比拟的。
交响乐团中通常有四把圆号,虽然可以为八把。有时,他们成对演奏,高低音区搭配相得益彰。在许多音乐作品中,圆号一直起着“桥梁”承上启下的作用。圆号属于中音乐器,它可以与声乐、弦乐、管乐或键盘乐器进行配合。如舒伯特和德里布两位作曲家专为圆号与声乐所写的作品,成为世界各地音乐会上常演不衰的曲目。还有贝多芬的弦乐管乐八重奏,莫扎特的弦乐与圆号五重奏,勃拉姆斯的钢琴、小提琴与圆号三重奏,以及铜管五重奏、木管五重奏等不同形式的组合都离不开圆号。圆号除了与其他乐器的重奏外,自己本身还能组成多种演奏形式,如二重、三重、四重、六重、九重乃至由24把圆号组成一个乐队,其中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声部,其合奏效果就像一个独立的管乐队。
圆号的音色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温和高雅;第二种嘹亮明快充满了火力。圆号的音色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在19世纪,诸如舒曼、瓦格纳、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等作曲家想要洪亮、辉煌的声音效果。由于他们的作品多描写室外场景,而圆号一直和狩猎相联系,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圆号是最佳的演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