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音乐团队剧院>外国乐团乐队>

阿诺尔德·勋伯格合唱团(Arnold Schoenberg Choir)简介

来源:yueqiziyuan.com  作者:乐器资源网  时间:2018-12-03  

  1972年成立的阿诺德·勋伯格合唱团它从本质上讲具备了一种内在平衡与力度的结合。当合唱团由奥特纳先生(Erwin Ortner)带着一小批男士与女士创立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具备了极大的热情。这支合唱团最初是一支小教区范围之内的小小团体,只出现在了教堂里,不过后来当它改名为阿诺德·勋伯格合唱团的时候,所有听众都记不得它有过一个那么卑微的开端了。不过,它依旧保留着作为一支业余合唱团的巨大热情,同时在技巧性上丝毫不逊色于专业合唱团。

  奥特纳先生巧妙地创立了它。他尽可能地从那些音乐院校中找来了刚出道的青年歌手,里面包括了许多口口相传的推荐,所以声音的质量一直和开始时一样,保持了较高的水准。足够强大的阵容,才能演出来,或者说演得好。不过,阿诺德·勋伯格合唱团的第一场海顿《创世纪》只动用了很少的人数,因为那时的演出大厅太小了。当到了第三场演出的时候,我们被换到了维也纳皇家马术学校里,所以竟然动用了200人!

阿诺尔德·勋伯格合唱团(Arnold Schoenberg Choir)简介

  如果要将人员配置——歌手和音乐家的数量等问题与音乐厅的大小割裂来看,实在是一个愚蠢的错误。事实上,当作曲家需要适应大场所的时候,会动用很多人,而如果只有小场所,那么可能只会用区区一小群人。在我与这支合唱团上演巴赫的B小调弥撒的时候,我甚至想到在一场演出中采取多种的组合方式,于是,我就让他们站成了两排,在乐谱的某些地方,一排人会唱,而到了另一些地方,就轮到另一排人唱了,再过了一会儿,两排人一起打开歌喉了。这样做我是有理由的,而他们的巨大热情使这种独特的演唱方式成为了可能。

  阿诺尔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年),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1874年9月13日生于维也纳,1951年7月13日卒于美国洛杉矶。自幼学习小提琴和大提琴,12岁开始作曲。作为作曲家,勋伯格主要靠自学成名。

  1874年9月13日生于维也纳,1951年7月13日卒于美国洛杉矶。自幼学习小提琴和大提琴,12岁开始作曲。作为作曲家,勋伯格主要靠自学成名。1901年赴柏林,在一个酒馆乐队任指挥,后到斯特恩音乐学院任教。此后,来往于维也纳和柏林两地,几乎没有中断过教学活动。他的学生中最著名的是奥地利作曲家A.贝尔格和A.von.韦贝恩(他们师生三人常被称作新维也纳乐派)。1915—1917年勋伯格在奥军服役。1918年组织维也纳私人音乐演出协会,专门演出20世纪的新音乐。1933年,纳粹上台后移居美国。1935—1944年先后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1940年入美国籍。1951年,勋伯格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77岁。

  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于1874年9月13日出生在维也纳,二十世纪著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之一,“表现主义”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勋伯格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作曲家,小时候家境贫寒,十六岁时父亲去世。这些不利的环境并没能阻止他热爱音乐和学习音乐的决心。他八岁时开始学习小提琴,以后又自学大提琴,参加业余乐队,而且自己尝试着作曲。他经常如饥似渴地去听音乐会和歌剧,从中得到学习和熏陶。父亲去世以后,由于家境日益困窘,他到一家银行当了办事员,以增加一些家庭收入。就在这个时候,他偶然结识了作曲家亚历山大·策姆林斯基,并跟他学了几个月的对位法,而这就是后来成为现代音乐杰出作曲家的勋伯格所受到的唯一的正规音乐教育。从此,他开始了音乐创作生涯。1897年,他的处女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1901年他来到柏林,执教于斯顿音乐学院。后来又回到了维也纳,于1910年担任了音乐学院的和声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勋伯格参加了奥地利军队。战后在柏林普鲁士艺术学院任教。1933年勋伯格离职赴美,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音乐教授。1941年他取得美国国籍,在那里定居,直到逝世。

  勋伯格是一位具有大胆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曾经引起过很大的争议。他首创了“十二音体系”的无调性音乐,并且培养了许多“十二音体系”的作曲家。他和他的学生贝尔格、威伯恩被合称为“新维也纳乐派”,即“表现主义”音乐流派。他对音乐所进行的重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曲家,如达拉皮科拉、欣涅克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他的影响。勋伯格的音乐创作一般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大约从1897年至1908年。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带有晚期浪漫主义的特点,深受瓦格纳的影响,这时的作品还没有完全抛开调性。第二个时期大约从1908年至1912年,这个时期的作品已是“勋伯格风格”特点的作品了。这时期的音乐具有表现主义的特征,“十二音体系”他已完全成熟,他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写出的。

  1874年生于维也纳,自幼学习小提琴与大提琴,理论以自学为主,1894年曾随策姆林斯基学对位。青年时期即开始作曲,其弦乐四重奏和歌曲多首于1897年演出。1901年在沃尔左根的“艺术酒店”指挥。1899年创作了《升华之夜》,1900年着手创作《古雷之歌》,二者都属于瓦格纳以后的浪漫主义风格。因《古雷之歌》第一部分之成就,经理查·施特劳斯推荐而获斯特恩音乐学院教席并获得奖学金,在此期间创作音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1903年《升华之夜》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在1903——1907年的作品中将变化音和声发挥尽致,音调结构越来越无从捉摸,直至在1908年的《钢琴曲三首》和声乐套曲《空中花园之篇》中,他的无调性始抵于成。这两部作品演出时遭到反对者的猛烈攻击和拥护者同等强烈的欢呼。1911年出版名著《和声学》。同时兼治绘画,“表现主义”风格跃然纸上。1912年为女演员艾伯丁·齐默作《月光下的彼埃罗》,这是一部朗诵唱和室内乐合奏的作品,在维也纳的首演激起更深的敌视,但是早期风格的《古雷之歌》在维也纳的首演却十分成功。

  1912年《管弦乐五首》在伦敦首演。1918年在维也纳成立“非公开音乐演出社”,谢绝评论家参加,事先不公布节目,禁止鼓掌。1913——1921年间创作极少。1921年,推出了“用12个音作曲的方法”,这是他用以组织无调性音乐的技法。钢琴《组曲》是第一部完全用12音方法写作的乐曲。1933年在巴黎重新扳依犹太教并移居美国,执教于加尼福尼亚大学。此后18年间,时而用12音,时而用有调性风格作曲,信徒们大为惊愕,他自己却处之泰然,他说每一个作曲家都变动风格以适应其创作需要和目的。1951年,勋伯格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77岁。

  勋伯格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1908年以前为调性时期。主要受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影响,作品充满德国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气息,并把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半音化创作技法发展到了极限。如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1899,于1917年改编为弦乐队曲)、康塔塔《古雷之歌》(1900—1901)、交响诗《普莱雅斯和梅丽桑德》(1903)等。1908—1920年前后为无调性时期,他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无调性的音乐风格,标志着他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不同音高的各音之间的结合,不再像传统音乐那样,以某个音为中心,不协和和弦也不再像传统的音乐那样,需要“解决”到协和和弦。勋伯格采用无调性音乐风格是同他作品中的表现主义特征相联系的。他从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中汲取灵感,先后创作了一批无调性作品,成为第一位放弃调性的作曲家。如单人剧《期待》(1909)和说白歌唱《月迷的皮埃罗》(1912)等。

  这些作品表现了诸如绝望、恐惧、紧张、痛苦等病态心理或情绪,音乐语言夸张、变形、怪诞。在《月迷的皮埃罗》中,勋伯格还发展了一种介于说话与歌唱之间的说白歌唱。无调性阶段的重要作品还有《五首管弦乐小品》(1909),戏剧配乐《幸运的手》(1913)等。1920年以后为十二音技法时期。经过长期的探索,勋伯格在无调性音乐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组织音乐材料的新方法,形成了所谓十二音音乐。作曲家用半音阶中的12个音,自由组成一个音列,音列可以原形使用,也可以逆行、倒置、倒置逆行。这4种音列形式可移置于半音阶的任何高度,从而可形成48种样式。音列中的各音(全部或部分)既可相继出现形成曲调,也可同时出现形成和弦,以此构成全曲。勋伯格后期基本上采用十二音技法进行创作,重要作品有《乐队变奏曲》(1926—1928)、《小提琴协奏曲》(1935—1936)、《钢琴协奏曲》(1942)、《华沙幸存者》(为朗诵、男声合唱及乐队而作,1947)、歌剧《摩西与亚伦》(1951)等。他在晚年偶尔也写作有调性的作品。

  勋伯格创作了4部音乐戏剧作品:1909年的独幕独角音乐戏剧《期待》,1913年的独幕配乐戏剧《幸运之手》,均运用自由无调性写成。1930年的独幕歌剧《日复一日》则是严格的十二音体系的作品。未完成的三幕歌剧《摩西与亚伦》创作于1931—1932年间,也是一部无调性的十二音音乐作品。这是一部带有清唱剧性质的歌剧,作品叙述了犹太人在摩西的率领下的出走埃及的过程。剧中人物们交替采用传统的唱法、半念半唱的朗诵式行腔和有韵律的说白。摩西只有一个高潮性的唱句。这部歌剧的前半部分有很多引人入胜的表现,特别是狂乱的“金牛犊之舞”,但后半部分乏味,大部分篇幅在讨论宗教。虽然在戏剧性的发展上缺乏贯穿性,但音乐部分却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勋伯格的创作除早期作品外,大多难于被人理解,当时经常遭到冷遇。在他死后,对他的音乐的评价,也一直存在争议。勋伯格的最大贡献在于继承、发展并最终打破了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的音乐传统,系统地创建了序列主义的音乐理论和方法,从而完成了从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历史性任务。除了作曲,勋伯格毕生还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从事教学工作,培养了多位世界著名的作曲大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音乐教育家。他的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音乐对20世纪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初在德国、奥地利,后来在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不少作曲家都采用他的作曲方法。而他的学生韦伯恩和贝尔格等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序列音乐理论。

  勋伯格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他在音乐风格上的巨大变革,带动了20世纪音乐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创作的早期,他禀承了瓦格纳、马勒等后浪漫主义大师的风格,运用变音体系的乐汇及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手法,创作了一些颇负盛名的佳作。中期,他彻底抛弃了后浪漫主义的手法,形式转向小型,依靠色彩的迅速替换,来获得音乐上的变化,音乐要素中节奏和对位越来越复杂,旋律线越来越支离破碎,并摆脱了有调中心的变化音乐风格,走向了“无调性”。到了晚年,作品中“表现主义”风格跃然纸上,其乐汇极不协和,非主题性,节奏裂变成原子,旋律零七八碎,配器古怪,音乐也不再追求泛指意义的真与美,而是用鞭辟入里的手法,去表现作曲家极为复杂的情感,其代表作《月光下的彼埃罗》。他晚期的歌剧《摩西与亚伦》体现了深刻的哲学思想,音乐表现力极强,结构雄浑一体,被公认为是20世纪的不朽杰作。

  阿诺尔德·勋柏格不仅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重要作曲家,而且也留下了大量文字著述。勋柏格音乐思想中的几个重要观点:通过德奥音乐界前辈给予他的创作启示,以及勋伯格对自己几个创作阶段的发展历程的总结,阐述了他对于艺术中的传统与革新之间的关系的辩证认识,并通过这些问题总结出音乐的演进与黑格尔倡导的“历史发展必然性”哲学观念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通过勋柏格对于形成民族艺术特征的根本原因、民族艺术中的支配现象、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之间的比较、音乐刨作中的“民族性”问题的意识等方面问题的剖析与认识,总结了他的“重艺术音乐,轻民间音乐”、“重西欧音乐,轻非西欧音乐”的观点,从而突出了他的精神领域中的根深蒂固的“德奥音乐中心论”,这是一个浸润着浓厚的西欧文化中心论色彩的观点,也是贯串他毕生的音乐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

  勋柏格认为作曲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掌握“艺术的工具”、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一专多能”、注重个性培养;

  音乐批评家必须具备作为一名音乐家的专业修养,要以真实、客观的态度对待音乐批评这门神圣的职业,充分运用内心的艺术联想向公众再现作曲家的意图,而不是将个人见解强加于受众;同时,批评家需要对艺术的过去与未来拥有全面的了解与较准确的预测,在音乐批评的具体范畴中,应将重心角度置于探讨音乐作品的风格与思想之间的关系方面。五,勋柏格的音乐创作观:在勋柏格的创作理念中,深刻体现出他的表现主义艺术观与音乐作品的“有机统一论”意识,前者强调内在精神需要与外在世界的谐调、统一,而后者强调严密的艺术创作逻辑和有机的结构力,因此事实上这两个方面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涵盖了他对于“基本型”、音乐的“可理解性”等问题的独到见解。也许,勋柏格的音乐思想中存在着一些自相矛盾之处:他的某些艺术观念也有失偏颇,不够完善,尚未形成体系。但是,这并

  在20世纪音乐的发展道路上,勋伯格早期创作的《升华之夜》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求得调性的解放,勋柏格的中期创作勇于实践,作品转向“无调性”,令人难以接受。但在20年代,他终于完成了“十二音体系” 阿诺尔德·勋伯格相关书籍的探索,音乐便又重新获得了秩序。而他用这种新秩序作成的第一件完整编制的乐队作品,便是这首1928年9月定稿的《乐队变奏曲》。富尔特温格勒在柏林指挥了它的首演。全曲由引子、主题、九段变奏和一个终曲组成。接近印象派风格的引子朦朦胧胧地滑向后边仅有24小节的主题,大提琴平静地将它奏出,十二音的曲调清晰可辨。然后是这个主题的九段变奏,手法多变,古老的卡农和“十二音”的“倒影”兼用,而且配器上引入竖琴、短笛、钢片琴、曼陀铃这类乐器,织体丰满而音响奇妙。最后的终曲将这一切归纳起来,并以引子中出现过的BACH主题贯穿其中,实现了“十二音”新秩序下的统一。总之,这肯定又是一个里程碑了。这张唱片演绎水准极高,录音也相当精致,可让听众一饱耳福。

  勋伯格先前曾是个激进的“先锋派”,而在他的晚年,创作屡有回归传统的倾向,写出了一系列相当精致的作品,其中很重要的就有这张唱片上的《小提琴协奏曲》和《钢琴协奏曲》。这也是勋伯格仅有的两首协奏曲,分别在1940年和1944年由斯托科夫斯基指挥了首演。海菲茨曾经拒绝首演这首小提琴协奏曲,而且当时的许多小提琴家都很抵触它,因为他竟然宣称这首乐曲是为将来“长了六个手指的演奏者”写的!当然,首演此曲的小提琴家克拉斯纳并没有长出第六个手指。《钢琴协奏曲》的首演就比较顺利了,它在和声和技巧上没让钢琴家们感到过于生冷。它是单乐章的,或者说是四个部分连续演奏,有明显的自传意味:生活本来是平坦的(行板),但某种仇恨突如其来(快板),重大的危机便接踵而至(柔板),可是生活还得继续下去……

相关文章 推荐

阿诺尔德·勋伯格合唱团(Arnold Schoenberg Choir)简介
人气:172
外国乐团乐队
阿诺尔德·勋伯格合唱团(Arnold Schoenberg Choir)简介

大家都在看

茱莉亚弦乐四重奏团(Juilliard String Quartet)--单簧管五重奏(Quintet for Clarinet)

茱莉亚弦乐四重奏团(Juilliard String Quartet)--单簧管五重奏(Quintet for Clarinet)

茱莉亚弦乐四重奏于1946年在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成立,四次获格莱美最佳室内乐奖,2011年获格莱美终身成就奖。 第一小提琴 1946 Robert Mann 罗伯特曼 1997 Joel Smirnoff 乔尔斯米尔诺夫 2009 Nick Eanet 尼克。印...

外国乐团乐队 162 阅读

石景山军休枫叶合唱团

石景山军休枫叶合唱团

石景山军休枫叶合唱团...

中国乐团乐队 60 阅读

北京汇文慕贞校友合唱团

北京汇文慕贞校友合唱团

北京汇文慕贞校友合唱团...

中国乐团乐队 53 阅读

翠微小学金帆民乐

翠微小学金帆民乐

翠微小学金帆民族管弦乐团成立于1990年, 2003年被北京市教委命名为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乐团拥有一支德艺双馨的艺术专业教师队伍, 十几年来,在市区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专家们的悉心指导下,乐团演奏水平不断提高,排...

音乐厅剧院 115 阅读

风雅颂古筝重奏团

风雅颂古筝重奏团

风雅颂古筝重奏团 1992年成立于台湾。 由徐惠绮、简丽玫、时懋菁、彭桂珠四位同年女筝乐家组成,是台湾第一个古筝四重奏乐团。 四位年轻的女筝乐家皆师承名家,精心研习古筝二十年余,在艺术上取得了不凡的造诣。他们除了...

中国乐团乐队 79 阅读

天津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

天津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

天津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

中国乐团乐队 116 阅读

朝阳区残疾人男生小合唱队

朝阳区残疾人男生小合唱队

朝阳区残疾人男生小合唱队...

音乐厅剧院 53 阅读

北京海枫合唱团

北京海枫合唱团

北京海枫合唱团...

中国乐团乐队 62 阅读

<strong>西子十二乐坊</strong>

西子十二乐坊

西子十二乐坊超级民乐组合,汇聚了我国当前比较著名的民乐演奏家,他们演奏的中国经典民族音乐水平高超,极富个性化色彩,已经引起民乐迷们的强力关注。目前,该乐团成员均为各专业中精挑细选的尖子,基础扎实,功力深...

音乐厅剧院 208 阅读

第四届北京国际音乐比赛选手--SNUet Quartet

第四届北京国际音乐比赛选手--SNUet Quartet

第四届北京国际音乐比赛选手--SNUet Quartet...

中国乐团乐队 57 阅读

德国托曼琴行简介

德国托曼琴行简介

克雷莫纳坐落在波河左岸。尚未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她那悠久辉煌的制琴历史已经让人颇为神往。在克雷莫纳的发展史上,16世纪是个重要的时期,当时这里是欧洲著名的音乐之乡,不仅孕育了巴洛克音乐时期代表人物克劳...

音乐厂商机构 79 阅读

北京北大荒合唱团女声小合唱队

北京北大荒合唱团女声小合唱队

北京北大荒合唱团女声小合唱队...

中国乐团乐队 54 阅读

北京市朝阳门华风合唱团

北京市朝阳门华风合唱团

北京市朝阳门华风合唱团...

中国乐团乐队 52 阅读

陕西民族乐团

陕西民族乐团

陕西民族乐团是经陕西省文化厅审批、工商局正式注册的营业性民营专业文艺演出团体之一。 乐团在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政策的指引下, 大胆设想, 精心策划, 认真组织,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乐团实行以演出求生存, 用...

中国乐团乐队 173 阅读

亚洲爱乐演奏 盛世鸿姿简介

亚洲爱乐演奏 盛世鸿姿简介

亚洲爱乐乐团(Asia Philharmonic Orchestra)成立于1997年,由郑明勋担任首席指挥和音乐总监。亚洲爱乐汇集了来自全球31个知名乐团的最有才华的亚裔音乐家,他们来自芝加哥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

音乐厅剧院 55 阅读